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 ”環境影響評價征求意見公示
根據國家生態環境部部令第4號關于印發《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的通知的規定,為公開本次項目的環境信息和強化社會監督,進行公眾參與公告。
(一)項目概況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位于右玉縣東南元堡子鎮紅寺洼村南,行政區劃隸屬元堡子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5′35″~112°38′13″;北緯39°43′43″~39°45′00″。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正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現已形成,現將該征求意見稿同時于項目所在地公共媒體網站或政府網站及報紙予以公示,公開征求公眾意見,公示日期為發布日起10個工作日。
(二)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全文的網絡連接及查閱紙質報告書的方式及途徑
環境影響報告書征求意見稿
查閱紙質報告書的方式和途徑:公眾可以以信函、電話、微信或者其他方式和途徑,向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聯系以查閱紙質報告書征求意見稿。
建設單位: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
聯系人:緱鵬
通訊地址:右玉縣元堡子鄉紅寺洼村
聯系方式:13546098298
評價單位:山西潤華綠源科技有限公司
通訊地址:太原市萬柏林區紅溝路2號西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聯系方式:13935132830
(三)征求意見的范圍
本次征求意見的公眾范圍包括: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同時鼓勵評價范圍之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出意見。
(四)公眾意見表的網絡鏈接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意見表
公眾可以提出與本項目環境影響和環境保護措施有關的建議和意見,具體形式為填寫“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意見表”,也可以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官網下載。
(五)提交公眾意見表的方式和途徑
公眾可以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向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提交公眾意見表電子版,也可以以信函、傳真等方式或當面向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提交公眾意見表紙質版。
公眾提出意見的起止時間:2023年3月21日—2023年4月3日。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
2023年3月21日
附件1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意見表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項目名稱 |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 |
一、本頁為公眾意見 |
與本項目環境影響和環境保護措施有關的建議和意見(注: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規定,涉及征地拆遷、財產、就業等與項目環評無關的意見或者訴求不屬于項目環評公參內容) |
(填寫該項內容時請勿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內容,若本頁不夠可另附頁) |
二、本頁為公眾信息 |
(一)公眾為公民的請填寫以下信息 |
姓 名 |
|
身份證號 |
|
有效聯系方式
(電話號碼或郵箱) |
|
經常居住地址 |
省 市 縣(區、市) 鄉(鎮、街道) 村(居委會) 村民組(小區) |
是否同意公開個人信息
(填同意或不同意) |
(若不填則默認為不同意公開) |
(二)公眾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請填寫以下信息 |
單位名稱 |
|
工商注冊號或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
|
有效聯系方式
(電話號碼或郵箱) |
|
地 址 |
省 市 縣(區、市) 鄉(鎮、街道) 路 號 |
注:法人或其他組織信息原則上可以公開,若涉及不能公開的信息請在此欄中注明法律依據和不能公開的具體信息。 |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
環境影響報告書
(征求意見稿)
建設單位: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
編制單位:山西潤華綠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O二三年三月
1 概述
1.1建設項目背景及特點
1.1.1項目背景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位于右玉縣東南元堡子鎮紅寺洼村南,行政區劃隸屬元堡子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5′35″~112°38′13″;北緯39°43′43″~39°45′00″。
根據山西省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工作領導組辦公室文件晉煤重組辦發[2009]18號文“關于朔州市右玉縣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方案的批復”,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由山西右玉玉嶺山煤業有限公司和山西右玉喜鵲溝煤業有限公司兼并重組整合而成,整合后礦井生產能力為0.9Mt/a。在現有兩礦井田面積的基礎之上,新增原喜鵲溝煤業有限公司南、西、北部1.0347km
2空白資源,兼并重組整合后的井田面積為6.5514km
2,批準開采9、11號煤層,礦井產能為0.9Mt/a。
2010年12月,山西清澤陽光環??萍加邢薰揪幹仆瓿伞渡轿鹘虉銎杭瘓F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 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2010年11月,山西省環境保護廳以晉環函【2010】1295號“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2 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對該項目進行了環評批復。
2013年8月,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編制完成《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2013年11月,山西省環境保護廳以晉環函【2013】1484號“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意見的函”對項目進行了竣工驗收。
2018年9月27日,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委托編制了《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對神頭泉域水環境影響評價報告》,2018年9月27日,山西省水利廳以“晉水資源函[2018]856號”出具了對報告的批復。
2021年9月,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委托太原華煤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編制完成《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生產能力核定報告(90萬噸/年-150萬噸/年)》。2021年10月21日,山西省能源局以“晉能源煤技發[2021]480號”文《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核定生產能力的批復》同意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由90萬噸/年核定為150萬噸/年。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隸屬于于山西教場坪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F持有山西省國土資源廳2012年11月30日頒發的證號為C1400002009111220042839的采礦許可證,批準井田面積6.56km2,批準開采5-11號煤層,生產規模為90萬t/a,開采方式為地下開采,有效期限2012年11月6日至2032年11月6日。
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2020年04月20日為其頒發了《安全生產許可證》,證號:(晉)MK安許證字[2020]X124Y2B4,批準開采9號煤層,有效期自2019年11月05日~2022年11月04日,設計生產能力0.9Mt/a。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年09月16日為該礦井換發了《營業執照》,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40000054181601T,營業期限自2012年08月02日至2032年11月06日。
2019年12月11日,山西省能源局公告[2019]第341號: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生產能力0.9Mt/a。開拓方式為斜井開拓,井筒數量4個,開采水平+1330m,現采煤層9號,采煤工藝為綜采放頂煤,低瓦斯礦井,水文地質類型中等;自燃傾向性為自燃。
根據礦方提供資料,從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動用儲量為68.3萬t,經計算,截止2021年7月底,本井田范圍內剩余設計開采的9、11號煤層設計可采儲量合計為24.659Mt,生產能力核定為1.5Mt/a后,礦井剩余服務年限為21.1a。
1.1.2項目特點
本次生產能力核定項目主要的井下開采基本不發生變化,主要工程是地面相關設施的改造,如篩分車間除塵設施改造、燃煤鍋爐的拆除,空氣能熱源泵采暖設施改造等。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山名稱為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批準生產規模90萬t/a,批準開采5~11號煤層,有效期限至2032年11月6日;井田面積6.56km2,批準開采深度為:由+1450m至+1310m標高;井田范圍由12個拐點連線圈定。
表1.1-1 井田范圍坐標點
點號 |
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 |
1980西安坐標系 |
3°高斯投影 |
3°高斯投影 |
X |
Y |
X |
Y |
1 |
4402189.76 |
38379487.86 |
4402187.37 |
38379371.86 |
2 |
4402099.43 |
38382186.20 |
4402097.04 |
38382070.19 |
3 |
4402656.55 |
38382190.85 |
4402654.16 |
38382074.84 |
4 |
4402658.76 |
38382124.89 |
4402656.37 |
38382008.88 |
5 |
4402721.66 |
38382127.17 |
4402719.27 |
38382011.16 |
6 |
4402698.28 |
38382826.57 |
4402695.89 |
38382710.56 |
7 |
4402295.14 |
38383213.26 |
4402292.75 |
38383097.25 |
8 |
4401840.42 |
38383198.03 |
4401838.03 |
38383082.02 |
9 |
4401236.25 |
38382865.64 |
4401233.86 |
38382749.63 |
10 |
4400567.42 |
38382192.92 |
4400565.04 |
38382076.91 |
11 |
4400253.65 |
38382181.41 |
4400251.27 |
38382065.40 |
12 |
4400365.89 |
38379426.76 |
4400363.51 |
38379310.76 |
開采煤層:9#、11#。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為走向(傾斜)長壁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夭晒に嚍椴蓞^前進工作面后退,采用一進一回兩條巷道的布置方式。
開拓方案:礦井開拓方式為斜井開拓,共布置4個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管道斜井,回風立井。
煤炭洗選設施配套情況:礦井原煤經簡易篩分后全部直接銷售至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選煤廠,該選煤廠隸屬于山西教場坪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選煤廠位于本礦西北約10km的山西省右玉縣元堡子鎮董半川村,洗選規模為1000萬t/a。
矸石綜合利用途徑:開采的原煤含矸量較少,矸石產生量約49500t/a,所產生的矸石由集團公司統一回收運往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綜合利用,后附矸石供銷協議書與教場坪集團合建矸石場統一處理文件。該電廠一期2300MW煤矸石循環流化床空冷機組工程于2009年5月22日獲國家發改委核準,工程于2010年4月正式施工,2012年投產,二期擬建設2600MW國產超臨界燃煤空冷發電機組,2017年,該電廠裝機總量為66萬KW。
矸石周轉場設置情況:本項目不設置矸石周轉場。
瓦斯抽采工程:根據山西教場坪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文件教集通字〔2021〕7號《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等三座礦井瓦斯等級鑒定結果的批復》,玉嶺煤業2021年度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1.2m
3/min,相對涌出量0.58m
3/t,回采最大絕對涌出量0.86m
3/min,掘進最大絕對涌出量0.25m
3/min,礦井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2.75m
3/min,相對涌出量1.34m
3/t。鑒定結果批復為低瓦斯礦井,不涉及瓦斯抽采工程。
2、環境特點
(1)環境現狀
①環境空氣:本項目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引用2021年右玉縣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統計:SO
2、NO
2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第98百分位數日平均質量濃度、CO(24小時平均第95 百分位數質量濃度)、PM
2.5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O
3(8小時最大平均第90百分位數)平均質量濃度、PM
10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第95百分位數日平均質量濃度均能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2018年修改單)二級標準相關限值要求,因此,右玉縣為達標區。
為進一步了解項目廠區所在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現狀,本次評價于2022年11月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緦χ苓叚h境空氣進行了補充監測,由監測結果可知,TSP日平均濃度均能夠滿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附錄D空氣質量濃度參考限值;
②地表水環境:本項目周邊地表水滿足(GB/T14848-2017)中Ⅲ類水質標準要求;
③聲環境:項目工業場地廠界四周晝、夜間噪聲值均能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標準要求;
④土壤環境:本次評價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居?020年5月對項目廠區內外進行了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本項目占地范圍內各項土壤指標均可達到《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 36600-2018)中的第二類用地中的風險篩選值標準;占地范圍外各項土壤指標均可達到《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1518-2018)中表1標準限值。
(2)保護目標
本項目井田范圍及工業場地周邊主要環境保護對象是廠址附近居民區,保護目標包括評價區內環境空氣、近距離村莊聲環境、周邊村莊水井及廠址周圍生態環境。
(3)項目選址的制約因素。
本項目井田范圍及工業場地周邊不涉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除以上部分外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永久基本農田、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濕地、天然林,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生長繁殖地;村莊,文物保護單位;高速公路、一級公路、220kV及以上高壓線塔、鐵路等敏感區。
1.2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過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版),屬于“四、煤炭開采和洗選業06-煤炭開采”,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調查分析和工作方案制定階段,分析論證和預測評價階段,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階段。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見圖1.2-1。
圖1.2-1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示意圖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2022年10月委托山西潤華綠源科技有限公司承擔本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見附件1)。接受委托后,我單位組織環評人員赴現場,對該公司現有煤礦的工程概況、污染排放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等進行了實地調查;對工程所在區域的自然物理(質)環境、自然生物(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生活質量、周圍污染源、存在的敏感因素以及擬建項目的工程內容、場地、廢水排放走向等進行了全面調查,收集了有關的環境資料。
評價工作嚴格按照環保有關法律法規、環評技術規范及環保管理部門要求進行,在此基礎上,我公司編制完成了《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送審本),報請管理部門組織審查。
1.3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影響
1.3.1主要環境問題
1、煤炭開采沉陷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和地面構建筑物的破壞;
2、煤炭開采過程中形成的導水裂隙對煤系及上覆含水層的破壞,對地下水資源影響,地面污染源可能污染地下水資源;
3、礦井水、矸石綜合利用的可靠性分析;
4、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和污染物長期穩定達標排放的可靠性分析。
1.3.2主要環境影響
1、生態保護措施。加強施工期環境管理,嚴格控制施工作業范圍,最大限度減少地表擾動。按照“邊開采、邊修復”的要求,嚴格落實生態修復和監控措施,做好公益林保護、修復、補償以及跟蹤監測,確保其生態功能不降低。建立地表沉陷巖移觀測系統,開展巖移變形跟蹤觀測和生態影響長期跟蹤監測,采取必要優化措施,減緩不利生態影響。堅持因地制宜原則,使用原生表土及鄉土物種,重建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植物群落,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終形成可自然維持的生態系統。
2、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嚴格遵循“預測預報、探掘分離、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建立地下水保護和應急方案。對井田內斷層、陷落柱等構造留設足夠的防(隔)水煤(巖)柱,切實保護奧灰水資源,確保不對神頭泉域造成不利影響。對生活污水處理站、礦井水污水處理站、危廢暫存間等區域實施重點防滲,開展主要污染源下游地下水水質、水位跟蹤監測計劃。
3、地表水環境保護措施。利用現有礦井水處理站和生活污水處理站,加強相關設施運行維護,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確保在非正常工況、事故狀態下,各類污(廢)水均得到妥善處置。
4、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做好施工期揚塵污染防治,原煤采用全封閉儲煤場貯存,輸煤采用全封閉措施,篩分樓全封閉,產生的廢氣經布袋除塵器處理后經1根15m高排氣筒排放。采暖供熱采用集中供熱熱源。
5、其他環境保護措施。選用低噪聲設備,采取消聲、隔聲、減振等措施,確保廠界達標。污水處理站污泥摻入原煤進行洗選,生活垃圾統一收集后交由當地環衛部門處理,危險廢物交有資質單位處置。
經采取以上措施后,環境影響可接受。
1.4政策及規劃情況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不屬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本)中限制、淘汰類;礦區周邊無生態紅線區域分布,不在國家、山西省劃定的禁止、限制建設項目名錄內,符合相應的產業政策要求;項目運營期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礦井水經處理后全部用于黃泥灌漿及煤層用水,不外排,不產生對周邊環境具有較大影響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本工程的建設符合國家、山西省產業政策要求,不違背右玉縣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要求、廠址選擇可行;落實相應防治措施前提下各環境要素污染源可滿足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的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環保措施后不會惡化當地環境空氣、地下水、地表水環境、聲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固廢可得到妥善處置。
綜上,嚴格落實環評報告規定的各項污染防治措施后,本項目在擬定工藝、產品、規模和所選廠址的建設條件下具有環境可行性。從環保角度出發,本項目的建設是可行
2、總則
2.1編制依據
2.1.1任務依據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環境影響委托書,2022.10.7;
山西省能源局《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核定生產能力的批復》(晉能源煤技發[2021]480號),2021.10.21。
2.1.2法律、法規
1、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年1月1日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18年12月29日施行);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6月27日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年9月1日起實施);
(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施行)
(7)《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5日起施行);
(8)《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12年7月1日施行);
(9)《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施行);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20年1月1日修正);
(13)《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2016年修訂)》(2016年11月7日);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2009年8月);
2、行政法規
(1)《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82號,2017年10月1日);
(2)《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國務院,國發[1998]257號,2011年1月8日修訂);
(3)《土地復墾條例》(國務院令第592號,2011年11月);
(4)《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務院令第687號,2017年10月7日修訂);
(5)《地下水管理條例》(國令第748號,2021年12月1日實施)。
3、地方性法規
(1)《山西省環境保護條例》,2017年3月1日實施;
(2)《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修訂)》,2019年1月1日實施;
(3)《山西省水污染防治條例》,2019年8月1日實施;
(4)《山西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2021年5月1日施行);
(5)《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2020年1月1日施行);
(6)《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修訂,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4、國家部門規章
(1)《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環境保護部,環發[2012]134號);
(2)《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環境保護部,環發[2012]77號);
(3)《關于切實加強風險防范嚴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環發[2012]98號文);
(4)《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通知》,(環環評[2020]63號),2020年10月30日;
(5)《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環境保護部,環發[2012]77號);
(6)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安委[2020]3號《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4月1日);
(7)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10個部門2014年第18號令《煤矸石綜合利用管理辦法(2014年修訂版)》;
(8)《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中煤協會政研( 2021 )19號,2021年5月29日發布);
(9)《危險廢物轉移管理辦法》(生態環境 部公安部 交通運輸部 第23號令,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10)《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安委[2020]3號,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2020年4月1日);
(11)《煤炭采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原則(試行)》(環辦環評[2016]114號);
(12)《關于發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輻射環境監督管理名錄>的公告》(生態環境部,公告 2020年 第54號);
(13)《特殊和稀缺煤類開發利用管理暫行規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16號);
(14)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發改能源[2022]210號)。
5、地方政府規章
(1)《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空氣質量鞏固提升2021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政辦發電〔2021〕16號,2021年5月13日;
(2)《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水環境質量鞏固提升2021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政辦發[2021]64號,2021年7月19日;
(3)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山西省環境保護廳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建設項目目錄(2019年本)》的通告,2019年8月21日;
(4)《山西省環境保護廳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核定辦法》,晉環發[2015]25號;
(5)《山西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加強煤炭行業環評管理促進煤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方案》(山西省環境保護廳,晉環環評函[2016]77號);
(6)《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政辦發[2020]45號);
(7)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2021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環土函[2021]24號),2021年6月22日;
(8)“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晉政發 [2020]26號);
(9)《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印發關于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通知》(晉環發[2020]2號,2020年1月8日發布);
(10)《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晉政辦發[2020]45號);
(11)《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煤礦分級分類安全監管監察辦法的通知》(晉政辦發[2020]22號);
(12)《煤炭工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DZ/T0315-2018);
(13)《煤炭采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2016年12月24日;
(14)《關于解決煤礦生產能力變化與環保管理要求不一致歷史遺留問題的通知》(發改辦運行[2021]722號),2021年9月15日;
(15)《山西省林業和草業局山西省生態環境廳關于落實沙區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通知》(晉林造發[2020]30號,2020年7月10日;
(16)《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山西省人大常務委員會,2017年3月11日);
(17)《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朔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2020年決戰計劃的通知》(朔政辦發[2020]9號),2020年3月20日。
(18)《右玉縣打贏藍天保衛戰2019年行動計劃》,右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2019年7月2日。
6、環境保護及相關規劃
(1)《山西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2年3月8日實施;
(2)《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14年3月17日;
(3)《山西省地表水水環境功能區劃》(DB14/67-2019);
(4)《右玉縣縣城總體規劃》(2011-2030);
(5)《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
(6)《右玉縣生態經濟區劃》。
7、技術依據
(1)《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2.1-2016);
(2)《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
(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HJ2.4-2021);
(4)《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19-2022);
(5)《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表水環境》(HJ2.3-2018);
(6)《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610-2016);
(7)《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964-2018);
(8)《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169-2018);
(9)《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煤炭采選工程》(HJ619-2011);
(10)《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GB50215-2015);
(11)《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安監總煤裝[2017]66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國家能源局,國家鐵路局,2017年5月;
(12)《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21年版);
(13)《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18);
(14)《煤礦防治水細則》,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煤安監調查[2018]14號;
(15)《煤炭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
(16)《煤炭工業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810-2012);
(17)《煤炭工業環境保護設計規范》(GB50821-2012);
(18)《煤炭采選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2019年第8號);
(19)《建設項目危險廢物環境影響評價指南》(環境保護部公告2017年第43號,2017.10.1);
(20)《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技術導則》(HJ2035-2013);
(21)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等10個部門2014年第18號令《煤矸石綜合利用管理辦法(2014年修訂版)》;
(22)《煤炭采選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2019年第8號);
(23)《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試行)》(HJ651-2013);
(24)《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總則》(HJ819-2017);
(25)《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水處理通用工序》(HJ120-2020)。
8、參考資料
(1)《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生產地質報告》及批復,2019.6.15;
(2)《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報告》及批復,2021.3.30;
(3)《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90萬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變更環境影響報告》;
(4)《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報告》;
(5)《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90萬t/a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2018年9月;
(6)《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個項目土地復墾方案報告書》,2011年8月;
(7)《山西省右玉縣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和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2021年6月;
(8)《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總結、監理總結及設施驗收報告》,2021年4月。
2.2 環境影響評價因子確定
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因子表見表2.2-1。
表2.2-1 環境影響評價因子表
項目 |
評價因子 |
大氣環境 |
達標判定因子 |
SO2、NO2、PM10、PM2.5、CO、O3 |
現狀評價因子 |
SO2、NO2、PM10、PM2.5、CO、TSP |
影響預測因子 |
PM10、TSP |
地表水
環境 |
現狀評價因子 |
pH值、氨氮、COD、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BOD5、總磷、總氮、銅、鋅、氟化物、硒、砷、汞、鎘、六價鉻、鉛、氰化物、揮發酚、石油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硫化物、糞大腸菌群、硫酸鹽、氯化物、硝酸鹽、鐵、錳 |
影響預測因子 |
/ |
地下水
環境 |
現狀評價因子 |
pH、氨氮、硝酸鹽、亞硝酸鹽、揮發酚、氰化物、砷、汞、六價鉻、總硬度、鉛、氟化物、鎘、鐵、錳、溶解性總固體、耗氧量、硫酸鹽、氯化物、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21項目;以及K+、Na+、Ca2+、Mg2+、Cl-、SO42-、HCO3-、CO32- 8項 |
影響預測因子 |
/ |
聲環境 |
現狀評價量 |
Leq |
影響預測評價量 |
Leq |
固體廢物 |
影響分析因子 |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矸石、礦井水污水處理站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除塵灰等
危險廢物:廢礦物油、廢油桶等
生活垃圾 |
生態環境 |
現狀評價因子 |
土地利用現狀、生物群落、動植物區系、生物多樣性、生態敏感區、生態系統類型、景觀格局、其他生態環境現狀 |
影響預測因子 |
物種分布、種群結構和數量、動物物種行為、生境面積與連通性、群落類型及其結構和物種組成、植被覆蓋度、生物量、物種生物多樣性、生態敏感區、主要保護對象、生態系統類型及功能、景觀多樣性、自然遺跡完整性等 |
土壤環境 |
現狀評價因子 |
基本因子:《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表1的基本項目;《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表1的基本項目及pH
特征因子:工業場地:石油烴(C1-C40) |
影響預測因子 |
工業場地:石油烴(C1-C40) |
環境風險 |
風險識別 |
工業場地:柴油等危險物質泄漏,以及火災、爆炸引發的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 |
2.3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
2.3.1大氣環境
1、等級劃分判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中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劃分原則的規定,計算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Pi(第i個污染物),及第i個污染物的地面濃度達標準值10%時所對應的最遠距離D
10%,其中P
i定義為:
P
i=C
i/C
oi×100%
式中: P
i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
C
i采用估算模式計算出的第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濃度,mg/m
3;
Co
i第i個污染物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mg/m
3;
評價工作等級按表2.3-1的分級判據進行劃分。
表2.3-1 大氣環境評價工作等級劃分表
評價工作等級 |
評價工作分級判據 |
一級 |
Pmax≥10% |
二級 |
1%≤Pmax<10% |
三級 |
Pmax<1% |
2、評價等級確定
本項目不涉及新增燃氣、燃煤鍋爐,對現有篩分樓除塵設施進行改造。經估算模式計算,評價列出了具體的計算結果,見表2.3-2。
表2.3-2 本項目采用估算模式計算的評價等級表
序號 |
污染源 |
污染物 |
最大落地濃度
(μg /m3) |
最大濃度落
地點 (m) |
最大濃度占標率
Pmax(%) |
D10%
(m) |
評價等級 |
1 |
篩分車間排氣筒有組織排放 |
PM10 |
8.10E-02 |
22 |
8.24 |
0 |
二 |
2 |
全封閉儲煤庫無組織排放 |
TSP |
1.37E-02 |
234 |
3.05 |
0 |
二 |
由以上ARESCREEN估算模型對各污染源污染物的計算可知,最大占標率因子為全封閉儲煤庫的無組織粉塵TSP,Pmax為8.24%,屬于1%≤Pmax<10%之間,因此,本項目評價等級為二級。
3、評價范圍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2.2-2018)要求,結合本次工程大氣污染排放特征、該地區主導風向、場址周圍關心點分布、本次評價范圍以及該地區地形地貌,初步確定本次評價空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以工業場地儲煤庫為中心,南北5.0km,東西5.0km,共約25km
2的范圍內進行。
2.3.2地表水環境
1、評價等級
本項目距離最近的地表水為大沙溝河,位于項目北側0.42km。本項目礦井涌水處理后全部回用于井下,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后將全部回用,不外排,不會對周圍地表水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表水環境》(HJ2.3-2018)對地表水評價等級的劃分,本項目生活污水、生產廢水均不外排,確定本次地表水評價工作等級為三級B。
2、評價范圍
根據實際情況,僅對污水處理設施環境可行性進行分析。
2.3.3地下水環境
1、等級劃分依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610-2016),評價等級判定依據如下:
(1)建設項目分類
本項目屬于煤炭開采項目,本項目不設置煤矸石轉運場,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610-2016)附錄A,本項目礦井工業場地屬于Ⅲ類項目。
(2)工作等級劃分
根據地下水環境敏感程度分級原則和現場調查,以及本項目所在地水文地質單元,項目場地附近有分散式居民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環境屬于較敏感。
地下水環境敏感程度分級見表2.3-3,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劃分見表2.3-4。
表2.3-3 地下水環境敏感程度分級
分級 |
項目場地的地下水環境敏感特征 |
敏感 |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備用、應急水源地,在建和規劃的水源地)準保護區;除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以外的國家或地方政府設定的與地下水環境相關的其它保護區,如熱水、礦泉水、溫泉等特殊地下水資源保護區。 |
較敏感 |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備用、應急水源地,在建和規劃的水源地)準保護區以外的補給徑流區;未劃定準保護區的集中水式飲用水水源,其保護區以外的補給徑流區;分布式飲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資源(如礦泉水、溫泉等)保護區以外的分布區等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級的環境敏感區。 |
不敏感 |
上述地區之外的其它地區。 |
注:a “環境敏感區”系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環境敏感區。 |
表2.3-4 評價工作等級分級依據
項目類別
環境敏感程度 |
Ⅰ類項目 |
Ⅱ類項目 |
Ⅲ類項目 |
敏感 |
一 |
一 |
二 |
較敏感 |
一 |
二 |
三 |
不敏感 |
二 |
三 |
三 |
根據地下水評價工作等級劃分表,本項目地下水評價工作等級為三級。本項目地下水評價工作等級判定見表2.3-5。
表2.3-5 建設項目評價工作等級確定表
名稱 |
地下水項目分類 |
地下水環境敏感程度 |
判定結果 |
項目區 |
Ⅲ類 |
建設項目下游無集中式供水水源,周邊村莊均由自備水水源供水,為分散式居民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環境屬于較敏感 |
三級 |
2、評價范圍
地下水評價范圍為以主工業場地為核心區,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610-2016)要求,評價區范圍可采用公式計算法確定:
L=a×K×T/ne
式中:L----下游遷移距離,m;
a-----變化系數,a≥1,一般取2;本次取建議值2;
K----滲透系數,m/d,見附錄B表B.1;取基巖風化裂隙水含水層最大滲透系數0.5m/d;
I----水力坡度,水力坡度取0.02;
T----質點遷移天數,取值5000d;
ne----有效孔隙度,本次取值0.2;
采用公示計算法推算評價范圍,根據導則中L=a×K×T/ne=2×0.5×0.02×5000/0.2=500m。
2.3.4聲環境
1、評價等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HJ2.4-2021)中有關聲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的劃分原則與判據,確定聲環境評價等級為二級,詳見表2.3-6。
表2.3-6 聲環境評價工作等級分級依據
劃分依據 |
項目情況 |
分級判定結果 |
所在區域聲環境
功能區類別 |
項目位于右玉縣東南元堡子鎮,根據當地聲環境功能區劃,屬于2類聲環境功能區 |
2類區 |
建設前后所在區域的聲環境質量變化程度 |
建設前后聲環境質量變化不大 |
噪聲級增高量<3dB(A) |
受建設項目影響人口數量 |
受工業場地噪聲影響人口未變 |
變化不大 |
評價等級判定結論 |
二級評價 |
2、評價范圍
聲環境評價范圍為工業場地廠界向外200m處。
2.3.5土壤環境
1、評價等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964-2018),煤礦采選為Ⅱ類項目,煤礦開采不會形成積水區,不會造成土壤環境的鹽化、酸化、堿化。
工業場地占地面積為9.06hm
2,占地規模為中型,建設項目周邊分布有居民區、環境敏感程度為敏感,評價等級為二級。
2、評價范圍
評價范圍為場地全部占地范圍及占地范圍外200m。
2.3.6生態環境
1、評價等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19-2022)中關于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級的規定綜合判定評價等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19-2022)中關于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級的規定詳見表2.3-7。
表2.3-7 生態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劃分表
序號 |
評價等級判定依據 |
本項目情況 |
最終判定結果 |
a) |
涉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重要生境時,評價等級為一級 |
不涉及 |
/ |
b) |
涉及自然公園時,評價等級為二級 |
不涉及 |
/ |
c) |
涉及生態保護紅線時,評價等級不低于二級 |
不涉及 |
/ |
d) |
根據HJ2.3判斷屬于水文要素影響型且地表水評價等級不低于二級的建設項目,評價等級為二級 |
本項目地表水評價級別為三級B。 |
/ |
e) |
根據HJ610、HJ964判斷地下水水位或土壤范圍內分布有天然林、公益林、濕地等生態保護目標的建設項目,評價等級不低于二級 |
不涉及 |
/ |
f) |
當工程占地規模大于20km2時(包括永久和臨時占用陸域和水域),評價等級不低于二級;改擴建項目的占地范圍以新增占地(包括陸域和水域)確定 |
項目為改擴建項目,不新增占地 |
/ |
g) |
除本條a)、b)、c)、d)、e)、f)以外的情況,評價等級為三級 |
符合 |
三級 |
h) |
當評價等級判定同時符合上述多種情況時,應采用其中最高的評價等級 |
最高三級 |
三級 |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19-2022)劃分等級的規定,確定本次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級為三級評價。
2、評價范圍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19-2022),生態評價范圍應能夠充分體現生態完整性,涵蓋評價項目全部活動的直接影響區域和間接影響區域。
本項目井工開采埋深≤500m,則,本項目生態影響評價范圍為廠區外擴50m范圍。
2.3.7環境風險
1、評價等級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169-2018),本項目涉及的突發環境風險物質有油類物質(潤滑油、機油、液壓油),依據附錄C公示C.1計算物質總量與其臨界量比值Q=0.0004,Q<1,該項目環境風險潛勢為I,環境風險評價等級為簡單分析。
建設項目Q值確定見表2.3-8,環境風險評價等級一覽表見表2.3-9。
表2.3-8 建設項目Q值確定表
序號 |
風險源 |
危險物質名稱 |
CAS號 |
最大存在總量qn/t |
臨界量Qn/t |
該種危險物質Q值 |
1 |
危廢暫存間 |
油類物質(廢礦物油、潤滑油、液壓油) |
/ |
1.0 |
2500 |
0.0004 |
表2.3-9 環境風險評價等級一覽表
環境風險潛勢 |
Ⅳ、Ⅳ+ |
Ⅲ |
Ⅱ |
I |
評價工作等級 |
一 |
二 |
三 |
簡單分析 |
2、評價范圍
評價等級為簡單分析,不設評價范圍。
2.4評價標準
2.4.1環境質量標準
1、環境空氣
根據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分,本項目所在區域為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和農村地區,為二類區,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 及修改單中二級標準,執行具體見下表。
表2.4-1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單位:μg/m
3(CO除外)
序號 |
污染物項目 |
平均時間 |
一級標準 |
二級標準 |
備注 |
1 |
TSP |
年平均 |
80 |
200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修改單 |
24小時平均 |
120 |
300 |
2 |
PM10 |
年平均 |
40 |
70 |
24小時平均 |
50 |
150 |
3 |
PM2.5 |
年平均 |
15 |
35 |
24小時平均 |
35 |
75 |
4 |
SO2 |
年平均 |
20 |
60 |
24小時平均 |
50 |
150 |
1小時平均 |
150 |
500 |
5 |
NO2 |
年平均 |
40 |
40 |
24小時平均 |
80 |
80 |
1小時平均 |
200 |
200 |
6 |
O3 |
日最大8小時平均 |
100 |
160 |
1小時平均 |
160 |
200 |
7 |
CO(mg/m3) |
24小時平均 |
4 |
4 |
1小時平均 |
10 |
10 |
2、地表水環境
根據《山西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DB14/67-2019),評價區地表水屬于“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流源子河的源頭——北漢井”河段,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II類標準。標準值見下表2.4-2。
表2.4-2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單位:mg/L,pH除外
序號 |
污染物 |
標準值 |
序號 |
污染物 |
標準值 |
1 |
pH |
6~9 |
13 |
汞 |
≤0.0001 |
2 |
COD |
≤20 |
14 |
砷 |
≤0.05 |
3 |
BOD5 |
≤4 |
15 |
六價鉻 |
≤0.05 |
4 |
氨氮 |
≤1.0 |
16 |
鉛 |
≤0.05 |
5 |
溶解氧 |
≥5 |
17 |
銅 |
≤1.0 |
6 |
氟化物 |
≤1.0 |
18 |
鋅 |
≤1.0 |
7 |
總磷 |
≤0.2 |
19 |
鉻(六價) |
≤0.05 |
8 |
總氮 |
≤1.0 |
20 |
鎘 |
≤0.005 |
9 |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
≤0.2 |
21 |
高錳酸鹽指數 |
≤6.0 |
10 |
石油類 |
≤0.05 |
22 |
氟化物(以F-計) |
≤1.0 |
11 |
揮發酚 |
≤0.005 |
23 |
糞大腸菌群(個/l) |
≤10000 |
12 |
氰化物 |
≤0.2 |
24 |
硫化物 |
≤0.2 |
3、地下水環境
石油類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標準,其余因子執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中Ⅲ類標準。
表2.4-3 地下水執行標準 單位:mg/L
污染物 |
PH |
總硬度 |
氨氮 |
氟化物 |
硫酸鹽 |
氯化物 |
標準值 |
6.5-8.5 |
≤450 |
≤0.5 |
≤1.0 |
≤250 |
≤250 |
污染物 |
硝酸鹽 |
亞硝酸鹽 |
揮發酚 |
氰化物 |
鐵 |
錳 |
標準值 |
≤20 |
≤1 |
≤0.002 |
≤0.05 |
≤0.3 |
≤0.1 |
污染物 |
鉛 |
汞 |
砷 |
鎘 |
六價鉻 |
菌落總數CFU/mL |
標準值 |
≤0.01 |
≤0.001 |
≤0.01 |
≤0.005 |
≤0.05 |
≤100 |
污染物 |
溶解性總固體 |
耗氧量 |
石油類 |
總大腸菌群(CFU/100mL) |
標準值 |
≤1000 |
≤3 |
≤0.05 |
≤3 |
4、聲環境
工業場地聲環境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標準;村莊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1類標準,具體標準見表2.4-4。
表2.4-4 聲環境質量標準
類別 |
晝間dB(A) |
夜間dB(A) |
備注 |
2類 |
60 |
50 |
/ |
1類 |
55 |
45 |
/ |
5、土壤環境
本項目占地范圍內土壤執行《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表1及表2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和管制值(基本項目及其他項目)第二類用地篩選值,見表2.4-5;占地范圍外農用地執行《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表1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基本項目)其他用地篩選值,具體風險篩選值詳見表2.4-6。
表2.4-5 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單位:mg/kg
序號 |
污染物項目 |
CAS編號 |
篩選值 |
管制值 |
第一類用地 |
第二類用地 |
第一類用地 |
第二類用地 |
重金屬和無機物 |
1 |
砷 |
7440-38-2 |
20 |
60 |
120 |
140 |
2 |
鎘 |
7440-43-9 |
20 |
65 |
47 |
172 |
3 |
銅 |
7440-50-8 |
2000 |
18000 |
8000 |
36000 |
4 |
鉛 |
7439-92-1 |
400 |
800 |
800 |
2500 |
5 |
汞 |
7439-97-6 |
8 |
38 |
33 |
82 |
6 |
鎳 |
7440-02-0 |
150 |
900 |
600 |
2000 |
7 |
鉻(六價) |
18540-29-9 |
3.0 |
5.7 |
30 |
78 |
揮發性有機物 |
8 |
氯甲烷 |
74-87-3 |
12 |
37 |
21 |
120 |
9 |
氯乙烯 |
75-01-4 |
0.12 |
0.43 |
1.2 |
4.3 |
10 |
1,1-二氯乙烯 |
75-35-4 |
12 |
66 |
40 |
200 |
11 |
二氯甲烷 |
75-09-2 |
94 |
616 |
300 |
2000 |
12 |
反-1,2-二氯乙烯 |
156-60-5 |
10 |
54 |
31 |
163 |
13 |
1,1-二氯乙烷 |
75-34-3 |
3 |
9 |
20 |
100 |
14 |
順-1,2-二氯乙烯 |
156-59-2 |
66 |
596 |
200 |
2000 |
15 |
氯仿 |
67-66-3 |
0.3 |
0.9 |
5 |
10 |
16 |
1,1,1-三氯乙烷 |
71-55-6 |
701 |
840 |
840 |
840 |
17 |
四氯化碳 |
56-23-5 |
0.9 |
2.8 |
9 |
36 |
18 |
苯 |
71-43-2 |
1 |
4 |
10 |
40 |
19 |
1,2-二氯乙烷 |
107-06-2 |
0.52 |
5 |
6 |
21 |
20 |
三氯乙烯 |
79-01-06 |
0.7 |
2.8 |
7 |
20 |
21 |
1,2-二氯丙烷 |
78-87-5 |
1 |
5 |
5 |
47 |
22 |
甲苯 |
108-88-3 |
1200 |
1200 |
1200 |
1200 |
23 |
1,1,2-三氯乙烷 |
79-00-5 |
0.6 |
2.8 |
5 |
15 |
24 |
四氯乙烯 |
127-18-4 |
11 |
53 |
34 |
183 |
25 |
氯苯 |
108-90-7 |
68 |
270 |
200 |
1000 |
26 |
1,1,1,2-四氯乙烷 |
930-20-6 |
2.6 |
10 |
26 |
100 |
27 |
乙苯 |
100-41-4 |
7.2 |
28 |
72 |
280 |
28 |
間二甲苯+對二甲苯 |
108-38-3
106-42-3 |
463 |
570 |
500 |
570 |
29 |
鄰二甲苯 |
95-47-6 |
222 |
640 |
640 |
640 |
30 |
苯乙烯 |
100-42-5 |
1290 |
1290 |
1290 |
1290 |
31 |
1,1,2,2-四氯乙烷 |
79-34-5 |
1.6 |
6.8 |
14 |
50 |
32 |
1,2,3-三氯丙烷 |
96-18-4 |
0.05 |
0.5 |
0.5 |
5 |
33 |
1,4-二氯苯 |
106-46-7 |
5.6 |
20 |
56 |
200 |
34 |
1,2-二氯苯 |
95-50-1 |
560 |
560 |
560 |
560 |
半揮發性有機物 |
35 |
苯胺 |
62-53-3 |
92 |
260 |
211 |
663 |
36 |
2-氯酚 |
95-57-8 |
250 |
2256 |
500 |
4500 |
37 |
硝基苯 |
98-95-3 |
34 |
76 |
190 |
760 |
38 |
萘 |
91-20-3 |
25 |
70 |
255 |
700 |
39 |
苯并[a]蒽 |
56-55-3 |
5.5 |
15 |
55 |
151 |
40 |
? |
218-01-9 |
490 |
1293 |
4900 |
12900 |
41 |
苯并[b]熒蒽 |
205-99-2 |
5.5 |
15 |
55 |
151 |
42 |
苯并[k]熒蒽 |
207-08-9 |
55 |
151 |
550 |
1500 |
43 |
苯并[a]芘 |
50-32-8 |
0.55 |
1.5 |
5.5 |
15 |
44 |
茚并[1,2,3-cd]芘 |
193-39-5 |
5.5 |
15 |
55 |
151 |
45 |
二苯并[a,h]蒽 |
53-70-3 |
0.55 |
1.5 |
5.5 |
15 |
表2.4-6 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 單位:mg/kg
污染物 |
Cd |
Hg |
As |
Pb |
Cr |
Cu |
Ni |
Zn |
pH<5.5 |
0.3 |
1.3 |
40 |
70 |
150 |
50 |
60 |
200 |
5.5<pH≤6.5 |
0.3 |
1.8 |
40 |
90 |
150 |
50 |
70 |
200 |
6.5<pH≤7.5 |
0.3 |
2.4 |
30 |
120 |
200 |
100 |
100 |
250 |
pH>7.5 |
0.6 |
3.4 |
25 |
170 |
250 |
100 |
190 |
300 |
2.4.2污染物排放標準
1、廢氣
本項目不涉及燃氣、燃煤鍋爐、破碎工序及瓦斯排放工序,涉及篩分工序;本項目篩分工序產生顆粒物有組織廢氣執行《煤炭洗選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2270-2021)中的排放標準,工業場地無組織廢氣執行《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426-2006)。
表2.4-7 大氣污染物排放一覽表
污染物 |
監控點 |
作業場所 |
備注 |
篩分、破碎、轉載、卸料點等除塵設備 |
煤炭工業所屬裝卸場所 |
《煤炭洗選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2270-2021) |
有組織排放限值(mg/Nm3) |
無組織排放限值(mg/m3)
(監控點與參考點濃度差值) |
顆粒物 |
排氣筒 |
20 |
/ |
顆粒物 |
周界外質量濃度最高點 |
/ |
1.0 |
《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426-2006) |
2、廢水
(1)礦井水:本項目礦井水處理后用于井下黃泥灌漿用水和煤層注水,本項目處理后礦井水滿足《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8-2016)中附錄B井下消防、灑水水質標準要求。
(2)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回用于黃泥灌漿用水、綠化用水及道路灑水用水,水質滿足《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8-2016)中附錄B井下消防、灑水水質標準要求;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18920-2020)表1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具體數值見下表。
表2.4-8 回用水水質指標
項目 |
污染物 |
標準值 |
單位 |
標準來源 |
井下消防、灑水水質 |
濁度 |
≤5 |
NTU |
《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附錄B |
懸浮物粒度 |
<0.3 |
mm |
pH值 |
6~9 |
無量綱 |
大腸菌群 |
<3 |
個/L |
BOD5 |
<10 |
mg/L |
綠化、道路清掃 |
pH |
6.0~9.0 |
無量綱 |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18920-2020) |
色度 |
30 |
度 |
嗅 |
無不快感 |
無量綱 |
總氯 |
0.2(管網末端),用于綠化時不應超過2.5mg/L |
mg/L |
溶解性總固體 |
1000 |
BOD5 |
10.0 |
氨氮 |
8.0 |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
0.5 |
大腸埃希式菌 |
無 |
|
3、噪聲
廠界噪聲執行《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標準,見下表2.4-9;施工期噪聲執行《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2011)要求,見表2.4-10。
表2.4-9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
類別 |
晝間 |
夜間 |
2類 |
60dB(A) |
50dB(A) |
表2.4-10 《建筑施工廠界噪聲限值》(GB12523-2011)標準
時段 |
標準 |
單位 |
適用區域 |
晝間 |
70 |
dB(A) |
建筑施工廠界 |
夜間 |
55 |
dB(A) |
4、固體廢物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執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20)要求;
危險廢物:執行《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標準要求及修改單要求。
2.4.3其他要求
地表沉陷:執行《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安監總煤裝[2017]66號)中相關要求。
2.5政策及規劃符合性分析
2.5.1環境質量標準
2.5.1與相關產業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項目與相關產業政策符合性分析見表2.5-1。
表2.5-1 本項目與相關產業政策符合性分析
序號 |
政策名稱 |
政策要求 |
本項目情況 |
符合性 |
1 |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07年第 80號”公告《煤炭產業政策》 |
山西、內蒙古、陜西等?。▍^)新建、礦井規模不低于150萬噸年......;鼓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建設高產高效礦井;鼓勵發展綜合機械化采煤技術,推行壁式采煤;綜合開發利用與煤共伴生資源和煤礦廢棄物;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損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推進礦區環境綜合治理,形成與生產同步的水土保持、礦山土地復墾和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 |
本項目核定產能150萬t/年,采用傾斜長壁放頂煤綜采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矸石、廢水資源化利用,同時實施環境綜合治理、沉陷土地復墾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并形成與生產同步的水土保持、礦山土地復墾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 |
符合 |
2 |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 |
限制類:1.山西低于150萬噸/年的煤礦,低于90萬噸/年的煤與瓦斯突出礦井;
2.采用非機械化開采工藝的煤礦項目;
3.煤炭資源回收率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煤礦項目;
4.未按國家規定程序報批礦區總體規劃的煤礦項目;
5.井下回采工作面超過2個的煤礦項目;
6.開采深度超過《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煤礦、產品質量達不到《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要求的煤礦、開采技術和裝備列入《煤炭市場技術與裝備政策導向(2014年版)》限制目錄且無法實施技術改造的煤礦。
淘汰類:2、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30萬噸/年以下(不含30萬噸/年) |
1.本項目為150萬噸/年;2. 采用傾斜長壁放頂煤綜采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3.本礦井煤炭資源回收率達到國家規定要求的煤礦項目;
4、項目所在的大同礦區已經批復;
5、設計布置兩個綜采工作面進行配采
6、不屬于開采深度超過《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煤礦、產品質量達不到《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要求的煤礦、開采技術和裝備列入《煤炭市場技術與裝備政策導向(2014年版)》限制目錄且無法實施技術改造的煤礦 |
不屬于限制、淘汰類,屬于允許類項目 |
3 |
《礦山生產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
大中型煤礦礦井水重復利用率力求達到70%以上,煤矸石的利用率達到60%以上”;破壞土地復墾率85%以上;禁止新建煤層含硫量大于3%的煤礦” |
礦井水綜合利用率為95%以上,煤矸石綜合利用率為100%;本礦9號、11號煤層平均全硫含量為1.28%、1.3%。 |
符合 |
4 |
《煤炭工業節能減排工作意見》 |
要符合清潔生產要求,優先采用資源回收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要對固、液、氣體廢棄物、共伴生資源和余熱等進行綜合利用的措施,要有污染治理措施,并做到達標排放 |
項目采用先進的綜合機械化開采工藝,對矸石、礦井水進行綜合利用,對產污環節均采取了有效的治理措施,確保達標排放。 |
符合 |
5 |
煤層氣(煤層瓦斯)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 |
2020年,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達到240億立方米,其中地面煤層氣產量100億立方米,利用率90%以上;煤礦瓦斯抽采140億立方米,利用率50%以上 |
本項目為低瓦斯礦井,不設瓦斯抽采。 |
符合 |
6 |
國發[2016]7號《國務院》 |
從2016年起,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確需新建煤礦的,一律實行減量置換 |
山西省能源局《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核定生產能力的批復》(晉能源煤技發[2021]480號)核定項目產能為150萬t |
符合 |
2.5.2與《煤炭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符合性分析
《煤炭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在煤炭清潔生產及環境影響評價等方向提出了相關要求,本工程與該規劃的相符性分析見表2.5-2,由表2.5-2可知本項目與《煤炭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具有相符性。
表2.5-2 本項目與《煤炭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相符性分析表
序號 |
《煤炭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本項目具體情況 |
相符性 |
1 |
煤礦設計要符合清潔生產的要求,優先采用資源回收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在低碳清潔方面,確保到2025年,原煤入洗率達到90%,洗煤廢水閉路循環率100%,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保證達到133 億立方米和利用量85億立方米,煤層氣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在生態環保方面,確保到2025年,礦井水和生活污水處置率達到100%,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5%,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100%,破壞土地復墾率為100%,力爭實現30%的綠色礦山建設目標,煤炭綠色開發利用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
本項目清潔生產水平達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在煤礦的生產等環節采用了先進的環保理念和技術設備以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煤礦產能核定為150萬t/a,
保證原煤依托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全部入洗,入洗率為100%。
本項目礦井水利用率95%,生活污水利用率100%。土地復墾率為100% |
符合 |
2 |
全省煤炭行業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要求,對煤炭開采、洗選、貯存、運輸等環節實施全過程環保管理,并建設全封閉式儲煤場、燃煤鍋爐污染防治措施提標改造工程、“煤改氣”、“煤改電”等燃煤鍋爐替代工程以及太陽能、空氣能、熱泵技術等新興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刂泼喉肥?、煤泥的產生量,礦井、洗(選)煤廠不得新建35噸及以下燃煤、重油、渣油鍋爐及直接燃用生物質鍋爐,在用燃煤鍋爐按時限要求進行改造。對原煤儲存、轉載、篩分及運輸過程采取嚴格抑塵除塵措施。鼓勵熱電聯供和清潔能源供熱,淘汰分散燃煤小鍋爐 |
項目采暖采用空氣能熱泵。本項目輸煤采用封閉式棧橋、產品煤采用全封閉儲煤場,篩分工序布置在篩分車間內,設置集氣罩+覆膜布袋除塵器,以上措施實施后,污染物排放濃度均滿足相關標準要求。 |
符合 |
3 |
在煤礦采煤過程中,鼓勵保水采煤、充填開采、綠色開采。開展井下矸石智能分選試點示范工程,到2025 年新建煤礦全部建成井下矸石智能分選系統,2022 年新建礦井不可利用矸石全部返井。煤矸石應綜合利用,可用于發電、制建材等項目,還可用于填溝造地、填堵地表裂縫和修筑路基等,無法綜合利用的矸石可回填井下。 |
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
符合 |
4 |
多途徑利用煤矸石,以提高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避免煤矸石在地面永久堆存?,F有煤礦對封場后的矸石山、廢棄的工業場地以及搬遷村莊跡地進行生態恢復治理,治理后的土地用于置換土地指標。對生活垃圾的收集、裝運應采取密閉式處置,消除垃圾在收集、裝卸過程中的環境污染。 |
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環衛部門垃圾車統一清運處置 |
符合 |
2.5.3與相關環境保護規劃符合性分析
與相關環境保護規劃符合性分析見表2.5-3。
表2.5-3 本項目與相關環境保護規劃符合性分析
相關規劃 |
相關環境保護規劃要求 |
本項目具體情況 |
符合性 |
《山西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
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加快煤炭、電力、鋼鐵、有色、焦化、化工、建材、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提升改造,力爭達到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堅持“上大壓小、產能置換、淘汰落后、先立后破”,加快推進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合理控制煤炭開發規模,大力推動智能綠色安全開采和清潔高效深度利用。電力產業開展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節能改造和供熱改造,發展大容量高參數先進煤電機組。 |
本項目為150萬t/a產能核定項目,采用傾斜長壁放頂煤綜采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
符合 |
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開展煤炭開采終甲烷排放控制,禁止煤礦直接排放高濃度瓦斯(甲烷含量大于30%)和滿足利用條件的低濃度瓦斯(含風排瓦斯),完善煤炭開采瓦斯排放標準,推進煤礦瓦斯抽采利用。 |
本項目屬于低瓦斯礦井,無法綜合利用。 |
符合 |
積極拓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途徑。加快長治、晉城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和大同、臨汾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鼓勵相關項目向基地、園區聚集,發揮大型企業在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領域的主力作用和標桿作用。推進煤矸石、粉煤灰、尾礦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用于回填造地及采空區和塌陷區的生態修復治理等綜合利用。鼓勵利用水泥、建材和冶煉等行業消納粉煤灰、爐渣、冶煉渣、脫硫石膏等一般工業廢物。 |
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
符合 |
《關于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嚴格環境影響評價準入的通知》 |
不得受理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每小時20蒸噸以下及其它地區每小時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項目;實行煤炭總量控制地區的燃煤項目,必須有明確的煤炭減量替代方案。新煤礦項目,必須配套煤炭洗選設施” |
本次核定產能工程不涉及新建鍋爐,玉嶺煤礦采暖為空氣能熱泵 |
符合 |
《山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限制高硫分、高灰分煤炭開采。新建煤礦應當同步配套建設煤炭洗選設施,使煤炭的硫分、灰分含量達到規定標準。已建成的煤礦除所采煤炭屬于低硫分、低灰分或者根據已達標排放的燃煤電廠要求不需要洗選的以外,應當限期建成配套的煤炭洗選設施。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等物料,應當采取防燃、防塵措施,防止大氣污染。 |
本項目為改擴建工程,原煤全硫含量約為1.38%,送往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進行洗選。本項目在場內運輸中通過全封閉的輸煤棧橋,原煤儲存采用全封閉儲煤場 |
符合 |
運輸渣土、土方、砂石、垃圾、灰漿、煤炭等散裝、流體物料的車輛,應當采取密閉措施,并按照規定的路線、時間行駛。運輸車輛沖洗干凈后,方可駛出作業場所。在運輸過程中不得遺撒、泄漏物料 |
場內運輸中通過全封閉的輸煤棧橋;場外運輸,運輸車輛全部采取廂車,使用新能源或國六標準的機動車。 |
符合 |
《山西省水污染防治條例》 |
勘探、采礦、開采地下水、人工回灌補給地下水以及建設地下工程和污水輸送管道,應當采取防護措施,不得污染地下水。 |
開采過程中嚴格遵循“先探后采、保水開采”原則,設置保護煤柱,防止污染地下水。 |
符合 |
從事礦產資源開采的企業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推進礦井水綜合利用和老窯水治理。 |
礦井水經礦井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后,全部綜合利用,不外排。 |
符合 |
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1)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2)設置排污口;(3)放養畜禽、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4)新增農業種植和經濟林。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在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1)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2)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設項目;(3)建設易溶性、有毒有害廢棄物暫存和轉運站;(4)從事采砂、毀林開荒等活動。 |
井田內沒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
符合 |
《山西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條例》 |
礦山、電力、冶金行業等企業應當采取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減少尾礦、煤矸石、廢石、粉煤灰渣、赤泥、鎂渣、冶煉廢渣、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貯存量。 |
本工程采用先進的采礦工藝和設備,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
符合 |
尾礦、煤矸石、廢石等礦業固體廢物貯存設施停止使用后,礦山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等規定進行封場,防止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
本項目未設置矸石場 |
符合 |
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其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進行利用;暫時不利用或者不能利用的,應當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和項目設計要求,建設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設施、場所,安全分類存放,或者采取無害化處置措施。貯存工業固體廢物應當采取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防護措施。 |
本工程采用先進的采礦工藝和設備,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
符合 |
《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
礦山企業在開采、選礦、運輸、倉儲等活動中應當采取措施,防止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土壤環境。 |
本工程已采取廢氣、廢水、廢渣的防治措施,并建設治理設施,保證廢水、廢氣、廢渣排放滿足相關標準要求。 |
|
煤矸石、粉煤灰、赤泥、冶煉渣、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貯存、處置、利用單位,應當按照相關標準要求,建設防滲漏、防流失、防揚散等設施,并進行定期維護,保證其正常運行和使用 |
本工程采用先進的采礦工藝和設備,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危廢暫存間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要求建設防滲漏、防流失、防揚散等設施,并進行定期維護,保證其正常運行和使用 |
符合 |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打贏藍天保衛戰2020年決戰計劃的通知》(晉政辦發[2020]17號) |
2020年10月1日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4市、汾渭平原4市行政區域內淘汰每小時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其他區域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保留鍋爐實施高效節能環保低碳燃燒技術改造,全面完成燃氣鍋爐低氮改造。 |
本工程運營期采暖供熱采用空氣能熱泵機組供暖,拆除原有燃煤鍋爐。 |
符合 |
《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晉人大[2022]4號) |
建設項目、農用地等占用河(湖)管理范圍內的河道、灘涂的,應當限期退出 |
本項目不新增占地,現有占地不在汾河干流及其支流河道管理范圍內 |
符合 |
工業生產用水、河道生態用水、景觀用水、城市雜用水、建筑施工用水等,應當優先使用非常規水源。鼓勵將符合標準要求的礦井水、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用于河(湖)生態補水 |
本項目生產用水采用處理達標的礦井水,礦井水全部回用,不外排。 |
符合 |
排污單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置排污口并安裝標志牌;在河流、湖泊設置排污口的,還應當遵守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排污口設置后,未經批準不得變動 |
本項目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不需要設置排污口 |
符合 |
鼓勵煤炭采選企業將礦井水處理達標后回用于工業、農業和生態環境用水 |
本項目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
符合 |
在重點保護區(汾河源頭寧武雷鳴寺至婁煩汾河水庫)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設置排污口;隨意傾倒建筑垃圾和各種工業廢棄物;網箱投餌養魚;從事游艇旅游、游泳、垂釣等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從事影響水工程運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采石、取土等活動;裝載有毒化學品、工業廢棄物的車輛穿越河床;新建煤炭、洗煤、焦炭、化工、造紙、制革、冶煉、水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
本項目位于汾河上游,不在重點保護區范圍內。 |
符合 |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生態保護的要求,在汾河源頭寧武雷鳴寺至太原市尖草坪區三給村干流河岸兩側各三公里范圍、三給村以下干流河岸兩側各二公里范圍內劃定重點排污控制區;在重點排污控制區內應當規定限制和禁止建設的產業清單、禁止排放水污染物和執行更嚴格污染物排放要求的行業清單。 |
本項目不在汾河干流二公里范圍內,不屬于重點排污控制區。 |
符合 |
汾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汾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圍以外不小于一百米,支流不小于五十米劃定生態功能保護線,建設緩沖隔離防護林帶和水源涵養林帶,提高汾河流域河流自凈能力。 |
玉嶺煤礦為合法生產礦井,本次工程全部利用原有場地,不新增占地,并且在工業場地內無新增建構筑物。 |
符合 |
《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的決定》(省政府令第262號) |
加強工業企業達標排放監管。工業廢水排放口、清凈水排口直接排放的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污染物達地表水V類標準,其他指標達行業特別排放限值。落實水環境應急監測措施,配套建設排水口生態魚監測池。建設初期雨水收集儲蓄水池,加強處理回用,工業雨水排口非汛期嚴格封堵。 |
本項目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環評要求企業按照《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的相關要求,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編制環境應急預案,備案環境應急預案,落實水環境應急監測措施,并開展相關培訓和應急演練;項目建設初期雨水收集池,能夠滿足對初期雨水的全部收集,雨水排口非汛期嚴格封 |
|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黃河(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方案的通知》(晉政辦發[2020]19號) |
3.加強工業企業達標排放監管。工業廢水排放口、清凈水排 口直接排放的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污染物達 地表水V類標準,其他指標達行業特別排放限值。
21.依法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公安、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協作配合,嚴格落實誰污染違法犯罪案 件線索核查、案件偵破、聯合執法、聯合督辦等工作機制。嚴厲打擊向河道偷拍偷倒工業廢液廢渣、畜禽分無、生活垃圾等違法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危廢暫存間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要求建設防滲漏、防流失、防揚散等設施,并進行定期維護,保證其正常運行和使用 |
|
2.5.4與《煤炭采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原則(試行)》(環辦環評[2016]114號)的符合性分析
本項目與《煤炭采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原則(試行)》的符合性分析見表2.5-4。
表2.5-4 本項目與《煤炭采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原則(試行)》符合性分析
序號 |
審批原則要求 |
本項目具體情況 |
符合性 |
1 |
本原則適用于煤炭采選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 |
本項目為煤炭開采工程建設項目 |
符合 |
2 |
項目符合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符合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相關要求,新建煤礦應同步建設配套的煤炭洗選設施。特殊和稀缺煤開發利用應符合《特殊和稀缺煤類開發利用管理暫行規定》要求。 |
本礦原煤出井后全部進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選煤廠進行洗選 |
符合 |
3 |
項目符合所在煤炭礦區總體規劃、規劃環評及其審查意見的相關要求,符合項目所在區域生態保護紅線要求。井(礦)田開采范圍、各類占地范圍不得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法律法規明令禁止采礦和占用的區域。 |
項目符合所在煤炭礦區總體規劃、規劃環評及其審查意見的相關要求,符合項目所在區域生態保護紅線要求。井田開采范圍、各類占地范圍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法律法規明令禁止采礦和占用的區域 |
符合 |
4 |
新建,改擴建項目應滿足《清潔生產標準 煤炭采選業》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滿足國家和地方相關要求 |
本項目滿足《清潔生產標準 煤炭采選業》要求;本項目需申請總量顆粒物。 |
符合 |
5 |
對井工開采項目的沉陷區及臨時排矸場、露天開采項目的采掘場及排土場,應明確生態恢復目標,提出施工期、運行期、閉礦期合理可行的生態保護與恢復措施。對受煤炭開采影響的居民住宅、地面重要基礎設施等環境保護目標,應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 |
本項目提出生態恢復目標,對受煤炭開采影響的地面重要基礎設施等環境保護目標,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
符合 |
6 |
煤炭開采對具有供水意義的含水層、集中式與分散式供水水源的地下水資源可能造成影響的,應提出保水采煤等措施并制定長期供水替代方案;對地下水水質可能造成污染影響的應提出防滲等污染防治措施 |
本項目提出了保水采煤措施以及制定了供水預案;對地下水水質可能造成污染影響的提出防滲等污染防治措施 |
符合 |
7 |
項目應配套建設礦井水、生活污水、生產廢水處理設施,處理后的廢水應立足綜合利用,生活污水、生產廢水等原則上不得外排。選煤廠煤泥水應實現閉路循環、工業場地初期雨水應收集處理。無法全部綜合利用的廢水,應滿足相關排放標準要求后排放 |
本項目配置有礦井水處理站、生活污水處理站和初期雨水收集池,生活污水和礦井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
符合 |
8 |
矸石等固體廢物應優先綜合利用,明確煤矸石綜合利用途徑和處置方式,滿足《煤矸石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相關要求。暫不具備綜合利用條件的,排至臨時矸石堆放場儲存,儲存規模不超過3年儲矸量,且必須有后續綜合利用方案。臨時矸石場選址、建設和運行應滿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要求 |
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
符合 |
9 |
煤礦地面儲、裝、運及生產系統各產塵環節應采取有效抑塵措施。涉及環節敏感區或區域顆粒物超標地區的項目,應封閉儲煤,廠界無組織排放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優先采用依托熱源、水源熱泵、氣源熱泵、清潔能源等供熱形式 |
本項目采用全封閉儲煤場儲存末煤,中煤、塊煤場采用擋風抑塵網,原煤輸送走廊全封閉,廠界無組織排放滿足標準要求。熱源采用空氣能熱泵。 |
符合 |
10 |
選擇低噪聲設備、優化場地布局并采取隔聲、消聲、減振等措施有效控制噪聲響,廠界噪聲應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要求。 |
運營期采用低噪聲設備,并采取隔聲、消聲、減振等措施有效控制噪聲影響,廠界噪聲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要求 |
符合 |
11 |
改、擴建項目應全面梳理現有工程存在的環保問題,提出“以新帶老”整改方案 |
本次評價針對現有工程存在的環境問題,提出了一一對應的“以新帶老”的整改方案 |
符合 |
2.5.5與《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環環評[2020]63號)的符合性分析
2020年11月4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環環評[2020]63號),本項目與其符合性分析見表2.5-5。
表2.5-5 與《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符合性分析
序號 |
環環評[2020]63號 |
本項目具體情況 |
符合性 |
一 |
規范規劃環評管理 |
1 |
經批準的煤炭礦區總體規劃,是煤礦項目核準、建設、生產的基本依據。發展改革(能源主管)部門在組織編制煤炭礦區總體規劃時,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根據法律法規要求,同步組織開展規劃環評工作,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 |
本項目屬于山西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資源整合區?!渡轿鲿x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由煤炭工業太原設計研究院于2007年編制完成,國家發改委于2010年以發該能源[2010]664號文對該規劃進行了批復。2008年7月由煤炭工業太原設計研究院完成了《山西省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2008年12月,環境保護部以環審[2008]567號文出具了《關于山西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意見》。煤炭基地晉北煤炭基地規劃區。根據總體規劃的批復方案,礦區40個井田和6個煤礦重組整合區,生產建設規模14700萬t/年。其中生產礦井21處、在建礦井1處、規劃改擴建礦井7處、規劃新建礦井11處和6個煤礦重組整合區。
本項目位于右玉煤礦重組整合區。 |
符合 |
二 |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項目環評管理 |
1 |
井工開采地表沉陷的生態環境影響預測,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條件、沉陷影響形式和程度等制定生態重建與恢復方案,確保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 |
環評在考慮項目特點、周邊生態環境現狀以及沉陷影響程度基礎上制定了生態恢復治理方案。 |
符合 |
2 |
井工開采不得破壞具有供水意義含水層結構、污染地下水水質,保護地下水的供水功能和生態功能,必要時應采取保護性開采技術或其他保護措施減緩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
本項目煤炭開采沒有破壞具有廣泛供水意義的奧灰水含水層結構,對水環境保護目標設置禁采和留設保護煤柱,對地下水環境影響較小 |
符合 |
3 |
鼓勵對煤矸石進行井下充填、發電、生產建筑材料、回收礦產品、制取化工產品、筑路、土地復墾等多途徑綜合利用,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綜合利用方式,提高煤矸石合理利用率。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條件下優先采用井下充填技術處置煤矸石,有效控制地面沉陷、損毀耕地,減少煤矸石排放量。煤矸石等處置與綜合利用應符合國家級行業相關標準規范要求。禁止建設永久性煤矸石堆放場(庫),確需建設臨時性堆放場(庫)的,其占地規模不超過3年儲矸量設計,且必須有后續綜合利用方案。
提高煤礦瓦斯利用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高瓦斯、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應配套建設瓦斯抽采與綜合利用設施,甲烷體積濃度大于等于8%的抽采瓦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進行綜合利用。鼓勵對甲烷體積濃度在2%(含)至8%的抽采瓦斯以及乏風瓦斯,探索開展綜合利用。確需排放的,應滿足《煤層氣(煤礦瓦斯)排放標準(暫行)》要求。 |
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本項目礦井為低瓦斯礦井,不進行綜合利用。 |
符合 |
4 |
針對礦井水應當考慮主要污染因子及污染影響特點等,通過優化開采范圍和開采方式、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等,從源頭減少和有效防治高鹽、酸性、高氟化物、放射性等礦井水。礦井水應優先用于項目建設及生產,并放勵多途徑利用多余礦井水??梢岳玫牡V井水未得到合理、充分利用的,不得開采及使用其他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作為生產水源,并不得擅自外排。礦井水在充分利用后仍有剩余且確需外排的,經處理后擬外排的,除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外,其相關水質因子值還應滿足或優于受納水體環境功能區劃規定的地表水環境質量對應值,含鹽量不得超過1000 毫克/升,且不得影響上下游相關河段水功能需求。安裝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相關環境數據向社會公開,與相關部門聯網,接受監督。依法依規做好關閉礦井封井處置,防治老空水等污染。 |
本項目礦井水經礦井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于黃泥灌漿用水及煤層注水,不外排。 |
符合 |
5 |
煤炭、矸石的儲存、裝卸、輸送以及破碎、篩選等產塵環節,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揚塵污染,優先采取封閉措施,廠界無組織排放應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要求;涉及環境敏感區或區域顆粒物超標的,依法采取封閉措施。煤炭企業應針對煤炭運輸的揚塵污染提出封閉運輸、車輛清洗等防治要求,減少對道路沿線的影響;相關企業應規劃建設鐵路專用線、碼頭等,優先采用鐵路、水路等方式運輸煤炭。
新建、改擴建煤礦應配套煤炭洗選設施,有效提高煤炭產品質量,強化洗選過程污治理。煤炭開采使用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廢氣應符合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鼓勵使用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優先采用余熱、依托熱源、清潔能源等供熱措施,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確需建設燃煤鍋爐的,應符合國家和地方大氣污染防治要求。加強矸石山管理和綜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揚塵、自燃等。 |
本項目采用全封閉儲煤場儲存末煤,中煤、塊煤場采用擋風抑塵網,原煤輸送走廊全封閉,廠界無組織排放符合《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426-2006)相關標準要求;煤炭運輸車輛覆蓋篷布,進出場設置車輛清洗裝置。本項目礦井原煤運至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進行洗選,保證原煤全部入選。本礦使用的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廢氣滿足國三及以上標準。采暖供熱采用空氣能熱泵。 |
符合 |
6 |
煤炭采選企業應當依法申請取得排污許可證或進行排污登記。未取得排污許可證也未進行排污登記的,不得排放污染物。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煤炭采選項目還必須采取措施,治理與該項目有關的原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
玉嶺煤礦已進行了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記,登記編號:91140000054181601T。 |
符合 |
2.5.6與礦區總體規劃、規劃環評及其審查意見的符合性分析
2.5.6.1與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環評及審查意見的符合性分析
2017年5月,由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和山西省華瑞鑫環??萍加邢薰就瓿闪恕渡轿魇〉V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環境影響報告書》;2017年8月1日通過了環境保護部的審查,以《關于<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意見》環審[2017]121號文件給予批示。
規劃環評在調查說明山西省環境整體狀態的基礎上,對重點礦區、規劃開采區的生態環境現狀進行了調查評價;通過疊圖法分析了《規劃》方案與主體功能區、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空間位置關系,并統計分析了部分重點礦區、重點勘查區與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重疊情況;分析了《規劃》實施對生態、地表水、地下水、大氣、土壤、地質環境等造成的影響,以及固體廢物的環境影響,開展了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和公眾參與等工作,針對性提出了《規劃》優化調整建議以及避免或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為后續規劃及項目建設提出了相應的環保措施與要求。
根據前文分析,本項目礦山為煤礦礦種,不在《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開采規劃分區的限制開采區內,不涉及禁止開采區,在山西省二十九個國家規劃礦區之一“山西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內,不違背《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要求。
本項目不在規劃環評提出的“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內,同時項目性質為煤炭開采增層項目,不違背《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中礦產開發準入條件要求。
本項目生活污水、礦井水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運營期無組織粉塵采取了合理的灑水抑塵措施,有組織廢氣達標排放;矸石全部綜合利用,生活垃圾、污泥、廢機油處置合理;針對性提出了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生態治理、恢復措施,均滿足規劃環評及審查意見要求。
表2.5-6 本項目與規劃環評審查意見的符合性分析表
序號 |
規劃環評審查意見 |
本項目協調性 |
符合性 |
1 |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規劃理念。明確《規劃》的環境目標,立足生態系統穩定和環境質量改善,明確規劃期重點勘查、開發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底線,作為《規劃》實施的硬約束,推動環境目標與資源開發目標同步實現,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
本項目建成運營后,廢氣經處理后可實現達標排放,對周圍大氣環境質量影響較??;本項目運營期產生的各類污廢水均能合理處置或處理后能綜合利用,不外排;在采取了評價要求的各項地下水保護措施后,項目地下水環境影響可以接受;在采取了評價要求的各項降噪措施后,廠界噪聲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2類標準要求;在落實環評提出的各項源頭控制、過程防控、跟蹤監測等措施的前提下,項目的建設及運營對廠區及周圍土壤環境的影響可接受。因此,本項目建設后不會突破本區環境質量底線。 |
符合 |
2 |
嚴格保護生態空間,引導優化《規劃》空間布局。將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泉域重點保護區等重要環境敏感區作為保障和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結合《報告書》分析結論,對與國家法定保護區域存在空間沖突的開采區、勘查區及其他礦產資源開發活動,有關重疊區域應予以避讓或不納入《規劃》;區域內已存在的礦產開發,應依法有序退出并及時開展生態修復 |
本項目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泉域重點保護區等重要環境敏感區;本項目已編制《山西省右玉縣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和礦山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及時開展生態修復。 |
符合 |
3 |
進一步優化《規劃》開發任務,降低環境影響范圍和程度。結合鋁土礦區域環境承載力,合理調控鋁土礦新增開采量,嚴控特征污染物排放。將重點生態功能區、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和重要生境納入礦產資源限制開采區,執行嚴格的管控要求。對臨近重要生態敏感區、泉域重點保護區,以及位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上游的礦產資源開發,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響生態服務功能。 |
本項目制定了合理和針對性的環保措施,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范圍和程度,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泉域重點保護區等重要環境敏感區。 |
符合 |
4 |
嚴格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準入條件。落實《報告書》提出的環境準入條件,以及對煤炭、鐵礦、鋁土礦等礦種的行業準入要求??辈殚_發總體布局的晉北、晉中、晉東煤炭基地,沁水、河東煤層氣基地,晉西、晉中、晉南鋁土礦基地,忻州一呂梁鐵礦基地,侯馬一垣曲銅礦基地等十個能源資源產業基地,應針對突出環境問題,提出降低污染排放強度、提高礦區殲石及尾礦綜合利用率和防控環境風險等差別化對策措施,有效減緩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環境影響和生態破壞。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
本項目為現有生產礦井,項目性質為煤炭開采生產能力核定項目,不屬于新建礦山,不違背《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中礦產開發準入條件要求。 |
符合 |
5 |
加強礦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加快推進完成全省礦山生態環境詳細調查,針對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突出環境問題,分區域、分礦種完善礦山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的總體安排。對已造成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的礦區,在《規劃》優化方案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開發方式、推進結構調整、加大治理投入。 |
本項目在全面調查礦區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根據行業特征,針對性提出了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生態治理、恢復措施。 |
符合 |
2.5.6.2與礦區總體規劃協調性分析
1、礦區總體規劃情況及審批情況
《山西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由煤炭工業太原設計研究院于2007年編制完成,國家發改委于2010年以發改能源[2010]664號文對該規劃進行了批復。
大同礦區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市西南20km處,行政區劃涉及大同市所轄礦區、新榮區、南郊區、左云縣和朔州市所轄懷仁縣、右玉縣、山陰縣。礦區資源范圍涵蓋整個大同煤田,屬國家大型煤炭基地晉北煤炭基地規劃區。2004年,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以第13號公告確定大同礦區為首批煤炭國家規劃區。礦區走向長85km,傾向寬30km,面積2123km
2,資源儲量300億噸。
根據總體規劃的批復方案,礦區40個井田和6個煤礦重組整合區,生產建設規模14700萬噸/年。其中生產礦井21處、在建礦井1處、規劃改擴建礦井7處、規劃新建礦井11處和6個煤礦重組整合區。其中本項目位于右玉煤礦重組整合區內。
2、本項目與總體規劃協調性分析
《山西省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于2005年開始編制,2008年編制完成,基準數據為2005年。本項目井田范圍處于總體規劃右玉煤炭重組整合區內。
本項目礦井水回用率100%,特別是按照規劃要求,生活污水回用率100%,滿足規劃要求。
《規劃》要求所有“新建、改擴建煤礦必須配套建設相應規模選煤廠”,該項目原煤出井后全部進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進行洗選,通過依托現有選煤廠,本項目完全滿足規劃要求。
2.5.6.3與礦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及審查意見符合性分析
2008年7月由煤炭工業太原設計研究院完成了《山西省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2008年12月,環境保護部以環審[2008]567號文出具了《關于山西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意見》。
本項目與《山西省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行相符性分析,見表2.5-7,本項目與大同礦區規劃環評批復對比分析一覽表見表2.5-8。
由分析可知:本項目在保護地下水資源、重要環境敏感目標保護、循環經濟、生態治理等方面與礦區規劃環評要求相符。
表2.5-7 與規劃環評的符合性分析一覽表
控制對象 |
規劃環評結論 |
本項目的防治措施 |
相符性 |
大氣環境 |
規劃的大礦井鍋爐煙氣的脫硫效率要達到60~70%;大中型礦井生產的原煤由原煤筒倉儲存,洗選后進入精煤倉,少量臨時轉載煤儲煤場采用網架結構封閉或四周建設防風抑塵網;振動篩、破碎機設置扁布袋除塵機組,除塵效率99%;產品煤采用全封閉箱式汽車或集裝箱運輸 |
本次改擴建項目拆除現有燃煤鍋爐,改造為由空氣能熱泵機組供熱;本項目生產的原煤全部轉運至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進行洗選,籽煤場、塊煤場由封閉式擋風抑塵網圍成,設置了混末煤全封閉儲庫;篩分車間設置布袋除塵器,除塵效率均大于99%;產品煤采用全封閉箱式汽車運輸。 |
符合 |
地表水 |
礦井水經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工藝處理后回用于井下消防灑水、地面生產用水等環節;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回用于地面除塵用水、綠化用水;礦井綜合利用廢水送當地企業作為生產補充水,全礦廢水不外排 |
礦井水通過礦井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于黃泥灌漿用水和煤層注水,不外排。
生活污水經過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至道路灑水、綠化用水,黃泥灌漿用水等,不外排。 |
符合 |
地下水 |
在開采過程中,不斷總結、反復實踐,確定可能突水的具體地段,采取針對措施,避免突水和地下水污染的發生;應加強地表沉陷及地下水水位變化的日常觀測工作,一旦發現采煤沉陷影響居民的飲用水源,礦區應立即采取敷設管道或打深井的措施向受影響居民供水 |
本項目留設了保護煤柱線,防范因斷層導水對巖溶水造成水量與水質影響,并制訂了巖溶水保護措施。對井田及周邊村莊的生活水源設點進行長期跟蹤觀測和監測,并制定應急供水預案 |
符合 |
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 |
規劃環評提出了煤矸石的利用途徑為發電、制磚、填溝造地以及井下充填,煤矸石的綜合利用和安全處置率應達到100%;生活垃圾的收集、裝運過程應是封閉式,消除垃圾在收集裝卸過程中污染環境;配備專門的垃圾筒和垃圾車 |
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礦井水處理站污泥摻入原煤中外售,生活垃圾設置封閉式垃圾箱,集中收集后送右玉縣環衛部門指定地點統一處理;并配備專門的垃圾桶和垃圾車。 |
符合 |
工業場地噪聲、運輸噪聲 |
施工期噪聲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盡量避免夜間施工,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做好環境監理工作,根據項目建設情況采取臨時設置隔聲屏等措施,避免噪聲擾民現象的發生;高噪聲設備周圍設置隔聲屏,采取房間設置隔聲門窗,基礎減振、消聲、隔聲罩、吸聲結構、阻尼等常規降噪措施,從噪聲源頭和傳播途徑上降低噪聲;優化平面布局,鬧靜分開。 |
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盡量避免夜間施工;優化布局,鬧靜分開,高噪聲設備房間設置隔聲門窗,減振基礎、消聲、吸聲結構、阻尼等降噪措施;風井通風機建設有風機房并建設有擴散塔。 |
符合 |
水源地
保護 |
水源的保護區和外擴影響區留設保安煤柱,設立禁采區 |
本項目井田范圍內無水源保護區 |
符合 |
河流 |
對礦區內常年有水的河流留設足夠的保護煤柱進行保護,防止對地表水造成影響 |
本項目井田范圍內無常年有水的河流 |
符合 |
其他 |
對左云縣城市規劃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文物古跡、鐵路專用線線留設足夠的保護煤柱進行保護 |
本井田范圍內無無文物古跡保護對象,不占用城市規劃區等 |
符合 |
生態環境 |
規劃環評提出對沉陷區進行綜合整治,充填堵塞裂縫、土地復墾,植樹造林和植被綠化等,提出生態綜合整治目標如下:沉陷土地的治理率達到100%,耕地復耕指標達到100% |
根據項目占地情況、地表塌陷預測結果,提出了耕地、林地整治及補償措施以及土地復墾等生態綜合整治措施,沉陷土地的治理率達到100%,沉陷災害治理率達到100% |
符合 |
表2.5-8 本項目與大同礦區規劃環評批復對比分析一覽表
規劃環評批復內容 |
本項目情況 |
相符性 |
四、在規劃優化調整和實施過程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晉華宮、云岡、四臺、姜家灣、青窯瓷等5座礦井與云崗國家森林公園重疊區域應設為禁采區,在禁采區外留設300米的保護煤柱,避免對其產生嚴重影響。礦區內的云岡石窟等11處文物保護單位、大同市等11個重要城鎮規劃區域以及2條鐵路和公路等敏感目標應按保護要求留設足夠的煤柱予以保護。 |
本井田范圍內無文物等敏感目標,不涉及其它敏感目標,本項目不涉及鐵路及公路等敏感目標。 |
符合 |
(二)在礦區內的斷層構造帶和帶壓煤層開采區應留設保護煤柱,避免對奧陶系含水層產生影響。礦區內的左云水源地應按二級保護區外擴500米留設保護煤柱,避免對水源地的供水量產生影響。建立全礦區地下水監測系統,長期動態監測地下水位的變化。 |
已在礦區內的斷層構造帶留設了足夠的保護煤柱;本項目井田范圍內距離左云縣水源地較遠,已建立全礦區地下水監測系統,長期動態監測地下水位的變化。 |
符合 |
(三)落實生態綜合整治措施和目標。礦區內植被覆蓋率、沉陷土地復墾率應達55%、85%以上,其中整治區林草覆蓋率應達75%以上。建立地表移動變形監測站,長期觀測地表移動變形規律。 |
礦區內植被覆蓋率、沉陷土地復墾率應達55%、85%以上,其中整治區林草覆蓋率應達75%以上。建立地表移動變形監測站,長期觀測地表移動變形規律。 |
符合 |
(四)礦區規劃各項目的生產用水應避免取用地下水,優先利用處理后的礦井水和生活污水。礦井水處理后應100%綜合利用,生活污水處理后應盡量全部綜合利用。 |
本項目礦井水通過礦井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于黃泥灌漿用水和煤層注水等,不外排。生活污水經過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至道路綠化灑水,黃泥灌漿用水,不外排。 |
符合 |
(五)制定固體廢物和瓦斯的綜合利用規劃。煤矸石、灰渣的綜合利用與安全處置率應達100%。 |
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
符合 |
(六)按照山西省有關規定,按計劃關?;蛘系V區內的地方小煤礦。規劃的煤化工和火電項目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有關規劃的要求,并根據區域的可供水資源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來合理確定建設規模。 |
本項目建設規模為150萬t/a,與本區的可供水資源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相匹配。 |
符合 |
(七)結合當地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統籌做好受采煤影響居民的搬遷安置計劃。 |
本礦對井田范圍內無需搬遷的村莊,不會對村莊產生影響。 |
符合 |
(八)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應納入地方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 |
本項目總量已取得了排污許可證,已有原山西省環境保護廳的總量批復文件 |
符合 |
2.5.7與主體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生態經濟區劃符合性分析
2.5.7.1與山西省主體功能區劃的符合性分析
根據《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晉政發[2014]9號)本項目位于限制開發區域(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的“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功能區”。
功能定位:山西沙漠化嚴重區域,京津風沙源治理的主要區域之一。該區域沙漠化脆弱程度高,降水稀少,風沙危害重,土壤貧瘠,生態環境基礎脆弱。。
發展方向::營造防風固沙林、生態公益林、水土保持林,大幅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加速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在耕地條件好的地區,發展節水灌溉農業,扶持以小雜糧為特色的耐寒旱作物生產。
本項目屬于井工開采項目,開采過程有序推進;項目建設和開采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環評要求在建設過程中規范施工,合理采取生態預防和治理措施,并及時進行植被恢復,運營期實施完備的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規劃,實行嚴格的采空區生態恢復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將項目對評價區的生態影響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
因此,項目的建設及運營期帶來的影響是區域自然體系可以承受的,不違背《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限制開發區域(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的“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功能區”規劃要求。
綜上所述,本項目建設不違背《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本項目與山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相對位置關系見圖2.5-1,本項目與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功能區位置關系見圖2.5-2。
2.5.7.2與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生態經濟區劃符合性分析
1、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
根據《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玉嶺煤業井田范圍屬于I
A-1-2-7元堡子地區沙漠化敏感性生態功能小區。
該生態功能小區位于右玉縣南部,主要包括白里頭里鄉中部及南部地區、高家堡鄉中部及懂不地區和元堡子鎮,總面積為:411.14km2。該小區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9.3℃ ,年均降水量420mm。土壤主要是草甸淡栗鈣土。地形較平緩、相對高差較小、森林植被少,風蝕、水蝕引起的土地沙化現象和水土流失嚴重。礦業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較嚴重。
該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區內低山丘陵地區,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存在水土流失加劇的潛在危險,尤其在北部部分地區降水少、水資源頻發、且區內土壤較為貧瘠,有機質含量不高,土地產量較低;同時作為右玉縣煤炭儲量豐富的地區,礦業開采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成為該區地表生態系統破壞的主要因素。生態系統的主要服務功能是:該小區西南部地區土壤保持中等重要;西北部部分地區營養物質保持中等重要;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及重要,東部部分地區中等重要;西部部分地區為水源涵養極重要地區。
該生態功能小區主要措施為:1.營造水土保持林、經濟林,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從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2.建設生態示范治理區,結合退耕還林恢復植被工程,以優種樟子松、沙棘育苗、點播檸條造林為主向四周輻射,解決當地環境問題;3.加強礦產資源的宏觀管理,整頓礦業開采秩序,嚴厲打擊非法勘查、開采等破壞資源的行為,改變亂采濫挖、采厚棄薄、采易棄難等浪費礦產資源的生產方式,進一步加快礦山生態恢復;4.整合煤炭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建設規模礦井,實現規?;_采、集約化經營,提升煤炭開采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提升煤炭產業的競爭力;5.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大力發展煤炭洗選業、煉焦業、煤層氣開發以及與之關聯度緊密的煤電、煤化工項目,使之與煤炭生產能力相匹配、提高煤炭產業附加值,將煤焦產業作大作強;6.加大環保設施投入,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技術進步,實現工業污染源全面穩定達標排放;洗選廠廢水應實現閉路循環使用,外排的廢水必須經過凈化處理,減少廢水和污染排放量;7.區域生態建設以搞好現有林地保護,實現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以及首都水資源工程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搞好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設,同時大力發展以圈養為主的畜牧業生產。
教場坪屬于煤炭開采企業,開采過程中加強管理、應用先進的開采技術,積極進行生態恢復,位于此功能單元,符合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要求。項目與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位置關系見圖2.5-4。
2、右玉縣生態經濟區劃
根據《右玉縣生態經濟區劃報告》,教場礦所在區域部分屬于Ⅳ重點開發區,ⅣD威遠鎮、高家堡、元堡子生態農業與工業園區建設生態經濟區。
根據《右玉縣生態經濟區劃報告》,本項目所在區域屬于Ⅳ威遠鎮、高家堡、元堡子生態農業與工藝園區建設生態經濟區。
該生態經濟區位于右玉縣西部,包括威遠鎮西部、高家堡大部分地區和元堡子地區,總面積467.5km
2。土壤是栗鈣性土和局部風砂土。
生態系統的主要服務功能是農業生產。該區的保護措施是:1.加大區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大力植樹造林,改善區內植被條件,優化生態環境,加強保水保土能力;對于區內的各類企業,要強制上馬相關的環保設備,減少企業生產廢物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3.引進先進技術,合理開采煤炭資源,提高煤炭開采效率,拓展煤炭產業鏈條。
該區的發展方向是:
禁止:1.減少區內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與化肥及塑料薄膜的使用,嚴防農業面源污染;2.禁止使用高N、高P農藥,盡可能少使用化學農藥,減少農業發展帶來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板結問題。
限制:1.限制高能耗、排量大、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最大程度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2.淘汰落后工藝,注重合理搭配、鏈系發展,實現資源、能源梯度利用;3.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嚴格控制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前提下,適當發展輕工業,促進經濟發展。
鼓勵:1.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減少農業的白色污染;2.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周圍企業入住園區,形成高標準、高服務的新型綠色工業園,帶動地方經濟發展;3.提升區內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產業,逐步調整產業結構。
本項目為煤炭開采項目,采用先進工藝,減少資源消耗,對于采礦過程中可能造成的生態破壞,制定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本項目建設符合右玉縣生態經濟區劃中東南部煤電產業升級和生態工業園建設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項目與右玉縣生態經濟區劃位置關系見圖2.5-4。
2.5.7.3與《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晉政發[2020]26號)的符合性分析
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20年12月31日發布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晉政發[2020]26號),提出了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具體如下:
1、劃分生態環境管控單元
優先保護單元: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泉域重點保護區,以及生態功能重要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區域等。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呂梁山等生態屏障帶,以及沿黃水土流失生態脆弱區域。
重點管控單元: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區、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大氣環境布局敏感區和弱擴散區,以及開發強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問題相對集中的區域等。主要分布在“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等城鎮化以及工業化區域。
一般管控單元:指優先保護單元和重點管控單元之外的其他區域。
2、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圍繞全省“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格局,根據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類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特征,從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和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明確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建立全省三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體系。省級清單體現全省生態環境管控的基礎性、底線性要求;設區市清單體現所在市生態環境管控的地域性、適用性要求;生態環境管控單元清單體現差異性、落地性管控要求。
優先保護單元: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和城鎮開發建設,在功能受損的優先保護單元優先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活動,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加強太行山、呂梁山和沿黃水土流失生態脆弱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和重要生態空間的保護,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規模開發,嚴格礦山開采等產業準入,加強礦區的生態治理與修復,提高水源涵養能力,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有效減少泥沙入河。在汾河、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漳河、沁河和涑水河等河流谷地,晉陽湖、漳澤湖、云竹湖、鹽湖、伍姓湖等“五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區域,“黃河、長城、太行”旅游產業布局區以及人居環境敏感區,嚴控重污染行業產能規模,推進產業布局與生態空間協調發展。
重點管控單元: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加強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環境風險防控,不斷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解決生態環境質量不達標、生態環境風險高等問題,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等國家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重點區域,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鑄造、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要加快實施城市規劃區“兩高”企業搬遷,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實施企業績效分級分類管控,強化聯防聯控,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散煤治理,嚴防“散亂污”企業反彈,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太原及周邊“1+30”汾河谷地區域在執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區域管控要求基礎上,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全面推進現有焦化、化工、鋼鐵、有色等重污染行業企業逐步退出城市規劃區和縣城建成區,推動焦化產能向資源稟賦好、環境承載力強、大氣擴散條件優、鐵路運輸便利的區域轉移。鼓勵焦化、化工等傳統產業實施“飛地經濟”。汾河流域加強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污染統籌治理,嚴格入河排污口設置,實施汾河入河排污總量控制,積極推行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網-河(湖)”一體化運營模式,大力推進工業廢水近零排放和資源化利用,實施城鎮生活再生水資源化分質利用。
本項目屬于優先管控單元,本項目污染物滿足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要求,采煤沉陷實行土地復墾、植被恢復措施,滿足優先管控區要求。
因此,本項目符合《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晉政發[2020]26 號)的要求。本項目與山西省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相對位置關系見圖2.5-6。
2.5.7.4與《朔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朔州市 “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的通知》(朔政發[2021]23號)的符合性分析
2021年6月30日,朔州市人民政府發布了《“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朔政發[2021]23號),根據通知本項目位于一般管控單元,具體位置見圖2.5-5。
本項目與朔州市生態環境總體準入管控要求的符合性分析見表2.5-9。本項目的建設符合朔州市 “三線一單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的要求,項目建設可行。
表2.5-9 本項目與朔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符合性分析一覽表
管控類別 |
管控要求 |
本項目 |
符合性 |
空間布局約束 |
1.新建、改建、擴建“兩高”項目須符合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法定規劃,滿足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碳排放達峰目標、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相關規劃環評和相應行業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環評文件審批原則要求。
2.新建“兩高”項目應按照《關于加強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區域削減措施監督管理的通知》要求,依據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制定配套區域污染物削減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區域削減措施,騰出足夠的環境容量。
3.新建、擴建“兩高”項目應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等達到清潔生產先進水平,依法制定并嚴格落實防治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4.新建煤礦必須同步建設配套洗選煤企業(廠)。原則上全市不再新建社會獨立洗選煤企業(廠)。在保持煤炭洗選總能力不變的基礎上,按照“減量置換”原則,鼓勵社會獨立洗選煤企業(廠)通過采用新工藝、新技術進行改擴建或技術改造,逐步淘汰落后洗選能力,提高煤炭洗選煤企業(廠)先進產能占比。
5.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原則上按照禁止開發區進行管理,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
6.桑干河流域劃定河源、泉域保護區,完成保護區的生態措施,完成流域生態修復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 |
本項目為煤礦開采項目,不屬于“兩高”項目。本項目廠址不在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域等重要生態保護地范圍內,項目配套有洗選能力為800萬t/a的洗煤廠,可以完全接納本項目產生的原煤。 |
符合 |
污染物排放管控 |
1.污染物排放總量嚴格落實“十四五”相關目標指標。
2.煤礦礦井水和洗煤廠排放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主要污染物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其他區域外排廢水達行業特別排放限值;工業園區集中處理設施排水按照山西省《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14/1928-2019)要求執行,該標準內未規定的指標執行一級A標準限值。
3.火電行業執行超低排放標準。
4.在陶瓷、建材、制藥等行業,特別是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要逐步取消自備燃煤鍋爐,積極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程。陶瓷企業要求使用園區統一提供的天然氣。
5.水泥行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執行超低排放標準。
6.加強建筑施工揚塵動態監管,嚴格落實“六個百分之百”防治措施。
7.貯存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水泥、石灰、石膏、砂土等易產生揚塵的物料應當密閉;不能密閉的,應當設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嚴密圍擋,并采取有效覆蓋措施防止揚塵污染。
8.運輸煤炭、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灰漿等散裝、流體物料的車輛應當采取密閉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遺撒造成揚塵污染,并按照規定路線行駛。
9.到2022年,朔城區、開發區、平朔生活區要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其余縣(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要達到80%。 |
1、本項目為生產能力核定項目,項目建成后大氣污染物主要為顆粒物,需申請總量顆粒物
2、本項目礦井水經礦井水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于黃泥灌漿用水及煤層注水,不外排;
3、不涉及;
4、不涉及;
5、不涉及;
6、本項目嚴格落實“六個百分之百”防治措施;
7、采用全封閉儲煤場儲存末煤,中煤、塊煤場采用擋風抑塵網,原煤輸送走廊全封閉;
8、煤炭運輸車輛覆蓋篷布,進出場設置車輛清洗裝置;
9、生活垃圾設置封閉式垃圾箱,集中收集后送右玉縣環衛部門指定地點統一處理。 |
符合 |
環境風險 |
1.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按照相關規定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向所在地縣(市、區)環保部門報備。
2.所有危險廢物一律規范收集、貯存、轉運、利用、處置。 |
1、本項目按照相關規定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向所在地縣(市、區)環保部門報備;
2、本項目已建設符合規定的危廢暫存間。 |
符合 |
資源利用效率 |
一、水資源:1.水資源利用上線嚴格落實“十四五”相關目標指標。
2.加快推進神頭泉泉源和重點保護區的保護和生態修復。
3.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鼓勵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和再生水回用。
4.到2022 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目標為6.79億立方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18%和1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
5.到2022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以上,非常規水利用占比提高2%。
二、能源利用:1.能源利用上線嚴格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要求以及“十四五”相關目標指標。
2.朔州市平魯區、朔城區實現平原地區散煤清零。
三、土地資源:1.土地資源利用上線嚴格落實“十四五”和國土空間規劃相關目標指標。
2.到2023年綠化面積達到150萬畝,保護好環城生態休閑區內的自然山水地貌、景觀特征和生物多樣性,拓展城市綠色空間。
3.新建礦山必須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到2025年基本完成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恢復治理工作,實現全市礦山地質環境根本好轉。 |
本項目廢水全部回用,不外排,根據煤層開采區域逐步完成復墾和植被恢復目標 |
符合 |
2.5.8“三線一單”符合性分析
1、生態保護紅線
根據《環境保護法》規定,應在事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態區域內,規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保護。生態紅線規定依據只要包括《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全國海洋功能區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沁源縣生態功能區劃》等國家文件和地方相關空間規劃。
根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山西省生態保護紅線可能涉及的區域主要包括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防風固沙區、生物多樣性維護區等等陸地重要生態功能區、水土流失敏感區、土地沙化敏感區、石漠化敏感區、高寒生態脆弱區、干旱、半干旱生態脆弱區等陸地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禁止開發區。本項目工業
本項目工業場地及井田周邊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指南》明確的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等禁止開采區域及其他各類保護地。
2、環境質量底線
①環境空氣:本項目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引用2021年右玉縣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統計:SO
2、NO
2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第98百分位數日平均質量濃度、CO(24小時平均第95 百分位數質量濃度)、PM
2.5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O
3(8小時最大平均第90百分位數)平均質量濃度、PM
10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第95百分位數日平均質量濃度均能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2018年修改單)二級標準相關限值要求,因此,右玉縣為達標區。
為進一步了解項目廠區所在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現狀,本次評價于2022年11月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緦χ苓叚h境(西石人坡村、工業場地)空氣進行了補充監測,由監測結果可知,TSP日平均濃度均能夠滿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附錄D空氣質量濃度參考限值。
②地表水環境:根據《山西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DB14/67-2019),評價區地表水屬于“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流源子河的源頭——北漢井”河段,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II類標準。
③地下水環境:本項目周邊地下水環境質量執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中Ⅲ類標準。
④聲環境:項目工業場地廠界四周晝、夜間噪聲值均能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標準要求。
⑤土壤環境:本次評價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居?020年5月29日對項目廠區內外進行了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本項目占地范圍內各項土壤指標均可達到《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 36600-2018)中的第二類用地中的風險篩選值標準;占地范圍外各項土壤指標均可達到《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1518-2018)中表1標準限值。
3、資源利用上線
本項目為原煤開采項目,玉嶺煤礦能夠實現礦井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矸石和危險廢物“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的目標,符合資源利用上線要求。
4、環境準入負面清單
本工程建設內容屬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中允許類;礦區周邊無生態紅線區域分布,不在國家、山西省劃定的禁止、限制建設項目名錄內,符合相應的產業政策要求,礦井水循環使用,不外排,不會對地表水環境產生影響;不產生對周邊環境具有較大影響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綜上所述,項目建設符合“三線一單”的相關要求。
2.5.9與《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發改振興[2021]1559號)的符合性分析
表2.5- 10 本項目與“發改振興[2021]1559號”符合性分析
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
本項目落實情況 |
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
格落實資源開采相關各項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措施,堅持邊開采、邊治理,同步恢復治理資源開采引發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采空沉陷、土地鹽堿化、水位沉降、重金屬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防范閉坑礦山的潛在污染風險。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落實企業和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加快解決工礦廢棄地、矸石山、尾礦庫、特大露天礦坑等歷史遺留問題。強化森林管理與保護,加快森林資源培育與恢復,因地制宜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荒漠化治理等林草重點工程 |
右玉玉嶺煤礦制定采煤塌陷區恢復治理及土地復墾方案,定時巡查井田,發現沉陷、滑坡、樹木植被破壞等及時復墾恢復,防治水土流失。 |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
推動資源能源綠色開發,堅持科學勘查、有序開采、清潔生產、高效利用,加大對礦產資源儲量、開發潛力和生態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合理調控開采規模、時序和強度,全面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推進接續產業綠色制造,推廣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傳統高消耗、高排放行業的清潔生產水平。鼓勵廢棄物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促進原材料、能源梯級利用和高效產出。嚴格執行重點行業環境準入和排放標準,堅決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 |
右玉玉嶺煤礦采用先進采煤方法有序開采,清潔生產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本項目滿足“三線一單”的要求。本礦井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礦井水通過礦井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于黃泥灌漿用水和煤層注水,不外排。生活污水經過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至道路灑水、綠化用水,黃泥灌漿用水等,不外排。節約循環利用水資源。 |
2.5.10與《山西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符合性分析
根據《山西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山西省水土保持三級區劃分為太行山西北部山地丘陵防沙水源涵養區、太行山西南部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養區、晉西北丘陵溝壑攔水沙保土區、晉陜甘高塬溝壑保土蓄水區、晉南丘陵階地保土蓄水區和汾河中游丘陵溝壑保土蓄水區6個分區。
本項目位于右玉縣,項目所在區域屬于“永定河上游國家級水土流失治理區”,該區域主要治理措施:興建防風固沙、農田保護、水源涵養林,適當發展仁用杏等經濟林;正在耕種的緩坡地建設水平梯田;溝道建設淤地壩。具體見圖2.5-5。
該區涉及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3市16個縣(區)涉及的流域有桑干河、洋河等。按照水土保持三級區劃,主要屬于太行山西北部山地丘陵防沙水源涵養區。該區地形較平緩,土質疏松,氣候干燥,植被稀少,風大沙多。土地總面積為21928.5k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水土流失面積14148.99km
2,目前還有6901km
2的水土流失面積未進行過治理。
主要治理措施:興建防風固沙、農田防護、水源涵養林,適當發展仁用杏等經濟林;正在耕種的緩坡地建設水平梯田;溝道建設淤地壩。
規劃治理面積6694km
2,其中新增治理面積4831km
2,生態功能維護和提升面積1863km
2。
本項目在運營過程中,及時觀測采空區形成的裂縫、沉陷,并進行治理。評價要求地表沉陷生態恢復治理結合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規劃的要求,營造集中連片的防風固沙林、盡可能減少破壞原生植被、避免引起土壤沙化、填充裂縫后不進行大規模的整地,進行穴裝整地,對受影響的林地進行補值和撫育管理。
采取林草結合的形式,草籽撒播的方式,播種前適當疏松土壤,風蝕嚴重的區域不整地,以減少對原生植物的破壞。
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優先選用鄉土樹種,特別是灌木樹種。選用具有深根性、枝葉繁茂,抗逆性強的樹種,結合防沙治沙經驗,灌木選用沙棘、檸條,喬木選用樟子松、油松和楊樹。形成由喬木、亞喬木和灌木構成的具有復層林冠的林帶。
植被恢復后進行撫育管理,成活率未達到要求的林地應及時進行補植,確保林草覆蓋率達到65%以上。
地表沉陷及生態恢復治理過程中盡量減少沙化土地的破壞,避免沙化土地進一步發生,實現項目開發與沙化土地保護和修復工作和諧發展。
在采取以上生態恢復治理措施的前提下,本項目的建設符合《山西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永定河上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要求。
2.5.11項目選址可行性分析
1、各場地選址可行性分析
本項目在現有工業場地內進行建設,不新增占地面積,工業場地均取得了土地證,工業場地占地范圍內無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文物保護區、珍稀動物保護區等特殊環境敏感區,本項目均不在其保護區范圍內。本項目各場地不涉及其他環境敏感目標。
2、井田范圍選址可行性
根據六部門核查文件可知,教場坪礦井田范圍與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地范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國家一級公益林、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I級保護林地范圍不重疊;與地質遺跡保護范圍不重疊;不在殺虎口風景名勝區保護范圍內;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不重疊;不在神頭泉域50平方公里重點保護區內;與右玉縣縣城及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不重疊。
綜上所述,項目選址可行。
2.6主要環境保護目標
本項目建設區域主要為農村地區。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中關于敏感因素(環境敏感區)的界定原則,本項目評價范圍內無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海洋特別保護區,基本草原、自然公園(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等)、重要濕地、天然林,無生態敏感與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環境敏感目標。本項目環境保護目標見表2.6-1和圖2.6-1和圖2.6-2。
表2.6-1 環境保護目標一覽表
環境要素 |
保護對象 |
基本情況 |
保護要求 |
與工業場地的位置關系(m) |
環境空氣 |
5km×5km范圍內的工業場地、村莊 |
吐兒水村、紅教村(教場坪村和紅寺洼村)、西石人坡村和工業場地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96)中的二級標準 |
吐兒水村:W,2200
紅教村:E,900
西石人坡:S,2400 |
地表水 |
源子河 |
源子河支流大沙溝從礦區通過。源子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入桑干河,為其支流,在評價區為消失河段,屬季節性河流。 |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IV類標準 |
大沙溝從礦區通過;
源子河位于工業場地西北約4.2km處 |
地下水 |
受影響含水層 |
石炭系太原組上段以粗砂、含礫粗砂巖為主的裂隙含水層,k2中—粗砂巖、粉砂巖含水層;山西組下部的中厚層沙礫巖及含礫砂巖的k3砂巖含水層 |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的Ⅲ類標準; |
—— |
神頭泉域 |
井田位于馬營徑流帶,位于馬營徑流帶的外邊緣 |
不會對泉域主要補給水產生影響,不在神頭泉域的重點保護區 |
礦井距離神頭泉域重點保護區大約為38km,距離泉域最近的灰巖裸露區約為15km |
水井 |
矸石場上下游 |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的Ⅲ類標準 |
矸石場上下游 |
聲環境 |
廠界噪聲 |
廠界外1m |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標準 |
—— |
交通運輸 |
|
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村莊執行2類標準;公路執行4類標準。 |
—— |
—— |
矸石場 |
地表植被、土壤、地下水 |
地表植被主要以草類為主,土壤侵蝕強度不高,地下水水質良好 |
—— |
—— |
生態環境 |
開采影響范圍內的地表植被 |
地表沉陷、地下水疏干、環境污染等均會對其產生影響 |
在嚴格控制項目生態影響的前提下,要加強區域生態建設,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 |
—— |
開采影響范圍內的土壤 |
開采活動對土壤侵蝕強度的影響 |
—— |
井田范圍內人工生態系統 |
井田范圍內的各開拓巷道
開采活動對人工作物的影響 |
留設保安煤柱,加強保護
加強生態恢復和補償措施 |
—— |
梁家油坊林場 |
主要以更新改造楊樹“小老樹”,營造多林種、多樹種穩定的針闊混交林。 |
加強保護加強生態恢復和補償措施 |
權屬于山西省楊樹豐產林實驗局 |
3工程分析
3.1現有項目工程分析
3.1.1現有工程分析
1、現有工程基本概況
一、礦區范圍批復及采礦許可證
該礦現持有原山西省國土資源廳2012年10月30日頒發的C1400002009111220042839號采礦許可證。采礦權人: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山名稱: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經濟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開采礦種:煤,5#-11#;生產規模:90萬t/a;礦區面積:6.56km2;批準開采標高為1450m-1310m;有效期限自2012年11月6日到2032年11月6日。井田范圍由12個拐點連線圈定。
二、礦井生產狀態
2012年10月30日,原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為該礦發放C1400002009111220042839號采礦許可證,采礦權人為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山名稱為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經濟類型屬有限責任公司,開采礦種:煤、5#-11#,開采方式為地下開采,生產規模為90萬噸/年,礦區面積為6.56km2,有效期限自2012年11月6日到2032年11月6日。井田范圍由12個拐點連線圈定。
2019年11月5日,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為該礦換發了證件號(晉)MK安許證字[2020]X124Y2B4的《安全生產許可證》,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批準開采9號煤層,有效期至2022年11月4日。
2019年12月11日,山西省能源局以[2019]第341號公告對該礦生產要素進行公示,生產能力90萬噸/年,批準開采煤層為9號煤層,現為證件齊全的生產礦井。
三、礦區開采現狀
(一)、工業場地
礦井總占地面積19.96ha,工業場地占地面積為17.16ha,爆炸材料庫位于工業場地北4km處,占地面積0.30ha,排矸場占地面積2.5ha,位于工業場地西1.5km處。工業場地內建(構)筑物按功能用途劃分為三個區:主生產區、輔助生產區、辦公生活區。
(1) 主生產區
主生產區布置在場地的西南部,布置主井井口房、主井空氣加熱室、入選帶式輸送機走廊、篩分間、混煤上倉帶式輸送機走廊、混煤圓筒倉、中塊煤帶式輸送機走廊、中塊煤卸載點、大塊煤帶式輸送機走廊、大塊煤卸載點、汽車磅房、10kV變電站等。
(2) 輔助生產區
輔助生產區布置在場地的東部,分副井場區和管道井場區。副井場區布置有副井井口房、副井空氣加熱室、坑口聯合建筑、綜采設備庫、機修車間、橋式起重機、器材庫、器材棚、消防材料庫、油脂庫、巖粉庫、坑木加工房、生活水處理調節池、生活水處理車間、井下水處理車間、救護隊。管道井場地布置空壓機房、黃泥灌漿站、鍋爐房、消防加壓泵房、靜壓水池、消防水池等。
(3) 辦公生活區
辦公生活區布置在場地的東部,布置有門衛室、職工食堂、辦公樓、商業樓、配電室、家屬樓等。
(4) 其他場地
風井場地位于主生產區內南部,布置有風機、安全出口、風機值班室、衛生間等。
各場地內地面設施完善。
(二)、采掘現狀
1、開拓方式
(1)井筒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90萬t/a。采用斜井開拓方式。目前礦井共布置有主斜井、副斜井、管道斜井、回風立井四個井筒,各個井筒裝備及特征情況見下:
主斜井:傾角18°,凈寬3.2m,凈高2.4m,凈斷面5.9m2,斜長438m至11號煤層底板巖石中,為半圓拱斷面。裝備帶式輸送機,設臺階扶手,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運輸;符合要求。
副斜井:傾角6°,凈寬5.6m,凈高4.4m,凈斷面21.3m2,長度1050m至11號煤層底板10m下,為半圓拱斷面。裝備無軌膠輪車,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行人、運料;符合要求。
管道斜井:傾角25°,凈寬3.2m,凈高2.4m,斷面為5.9m2,長度230m至11號煤層(底板),為半圓拱斷面,設臺階扶手,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行人、鋪設管路;符合要求。
回風立井:凈直徑5m,凈斷面積19.63m2,垂深71米至9號煤層底板,擔負礦井回風任務;設梯子間,為礦井的另一個安全出口。
主斜井、副斜井、管道斜井、回風立井都為礦井的安全出口。
3.1.2現有工程建設內容
1、環保手續
重組后玉嶺煤業于2010年6月委托朔州市煤炭設計研究所編制了《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初步設計》,2010年8月,經山西省煤炭工業廳(晉煤辦基發[2010]752號文件)取得批復。2010年11月18日山西省煤炭工業廳以晉煤辦基發[2010]1480號文批準礦井于2010年11月20日開工建設。
2010年11月,山西清澤陽光環??萍加邢薰揪幹屏恕渡轿鹘虉銎杭瘓F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2010年12月,經山西省環境保護廳(晉環函[2010]1726號)取得批復。
2012年1月,朔州市煤炭設計研究所編制了《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初步設計變更》,2012年4月,經山西省煤炭工業廳(晉煤辦基發[2012]361號文件)取得批復。
2012年5月,朔州市煤炭設計研究所編制了《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初步設計變更安全專篇》,2012年6月,經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晉煤監安二字[2012]194號文件)取得批復。
2012年9月山西地豐煤礦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編制了《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2012年10月,經山西源通煤礦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源通方案審字[2011]第050號)評審通過。
2013年9月23日山西省煤炭工業廳以晉煤辦基發【2013】1336號《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竣工驗收批復》對該礦竣工驗收進行了批復,礦井轉入生產礦井,礦井自投產以來一直在9號煤層進行采掘活動。
根據9號煤層采掘工程平面圖,重組后在2013至2021年期間,礦井對9號煤層可采范圍內開采,采用綜采放頂煤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回采了90101、90102、9201、9202、9203共5個工作面,共動用儲量354.4萬t。
井筒特征表見表3.1-1。
表3.1-1 井筒特征表
序號 |
井筒特征 |
井 筒 名 稱 |
主斜井 |
副斜井 |
管道斜井 |
回風立井 |
1 |
井口坐標
(2000坐標3度帶) |
經距(Y) |
38379862.815 |
38380059.665 |
38380177.039 |
38379888.678 |
緯距(X) |
4401698.893 |
4401822.826 |
4401666.160 |
4401535.328 |
2 |
井口標高(m) |
1441.367 |
1432.860 |
1437.314 |
1439.200 |
3 |
方位角(度) |
13°27′25″ |
353°15′44″ |
14° |
116° |
4 |
井筒傾角(度) |
18 |
6 |
25 |
90 |
5 |
落底標高(m) |
1303 |
1325 |
1365.4 |
1335 |
6 |
井筒斜長
(m) |
一水平 |
|
|
|
|
二水平 |
438 |
1050 |
230 |
71 |
7 |
井筒凈徑或凈寬(m) |
3.2 |
5.6 |
3.2 |
5.0 |
8 |
井筒
支
護 |
支護
形式 |
表土段 |
料石砌碹 |
鋼筋混凝土 |
料石砌碹 |
鋼筋混凝土 |
基巖 |
鋼棚 |
錨噴 |
錨噴 |
素混凝土 |
支護厚度(mm) |
表土段 |
300 |
400 |
400 |
350 |
基 巖 |
100 |
100 |
100 |
350 |
9 |
斷
面
積(m2) |
斷面形狀 |
三心拱 |
半圓拱 |
三心拱 |
圓形 |
凈 |
5.9 |
21.28 |
5.9 |
19.63 |
掘進 |
表土段 |
7.99 |
27.60 |
7.99 |
25.5 |
基 巖 |
6.79 |
24.29 |
6.79 |
25.5 |
10 |
井筒裝備 |
帶式輸送機 |
無軌膠輪車 |
|
梯子間 |
(5)開采現狀
該礦設計布置一個主水平和一個輔助水平開拓全井田。主水平設計開采9號和11號煤層,水平標高+1330m,采用聯合布置分層開采方式。
輔助水平設計開采井田東北部5號煤層和8號煤層,輔助水平設在5號煤層中,水平標高為+1430m,采用聯合布置分層開采方式。
根據井田開拓部署,全井田共劃分為8個采區,其中9號煤層劃分為3個采區,即901采區、902采區、903采區;11號煤層劃分三個采區,即1101、1102、11033區;5號煤層劃分一個采區,為503采區;8號煤層劃分一個采區,為803采區。煤層開采順序采用下行開采方式。
現開采9號煤層902采區。
(3)井底車場與主要硐室
井底車場設有中央水泵房、變電所、等候硐室、醫療硐室,醫療硐室設在等候硐室附近,井下中央水倉布置于11號煤層下10米巖石中。井下醫療硐室的規格4m×5m×3m(長×深×高),醫療硐室配備有急救藥品、止血設備、骨折固定用具及擔架等。
井底煤倉位于主斜井井底,煤倉型式采用凈徑6.0m的圓形直立式,煤倉高度20m,有效容積為565t,中間采用混凝土砌碹支護,上下口根據圍巖情況配單筋。倉下設有裝載硐室和設備。
井下中央變電所與中央水泵房硐室聯合布置。中央水倉布置在副斜井井底車場北側,主、副水倉平行布置,水倉凈斷面5.6m2,主水倉有效長度140m,有效容積950m3,副水倉有效長度80m,有效容積450m3,總有效容量1400m3。采用無軌膠輪車定期清理。
(4)主要巷道布置
主井井筒落底后布置一條上倉運輸巷(11號煤層底板下4m)與北運輸巷連接,平行上倉運輸巷及北運輸巷,布置11號煤層北回風巷,北回風巷和回風大巷連接。副斜井落底后向東布置一條集中輔運輸巷與二采區輔運大巷連接,利用9號煤層沿南北方向布置的二采區運輸、輔運、回風三條大巷,開采9號煤二采區。
2、采掘現狀
礦井現在9號煤層布置9203綜放工作面、29204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和29204回風順槽掘進工作面采掘比為1:2。
9203綜放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綜合機械化低位放頂煤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工作面長度為120m,工作面平均采高為3.0m,放煤平均高度為8.8m,采放比1:2.9。工作面采用一部MG250/600-1.1D型雙滾筒采煤機,前后兩部SGZ-764/400、SGZ764/400型刮板輸送機,一部SZB-764/132型轉載機和一部PCM160型破碎機,運輸順槽采用一部DSJ100/125型可伸縮膠帶輸送機。工作面采用76架ZF5600/16.5/35型放頂煤液壓支架及4架ZF5600/22/35型放頂煤過渡支架。輔助運輸選用JSDB-14回柱絞車。工作面兩端頭各采用2架ZF5600/22/35型過渡支架進行支護,支架頂梁前端有伸縮梁,便于超前支護頂板。工作面端頭過渡支架距離巷道正規端頭支護的間距如果間距超過0.5米。超前支護:根據已采工作面超前支護經驗,確定29203、59203巷采用三排單體液壓支柱超前工作面20m支護(其中一排不低于10米)。勞動組織采用“三·八制”兩班生產,一班檢修。
9203工作面運輸順槽、回風順槽都沿9號煤層底板布置,運輸順槽與二采區運輸巷相連,回風順槽直接與二采區回風巷相連,形成工作面運輸、通風、排水等系統。
29203運輸順槽用于工作面進風、運煤、行人、管線的鋪設等,凈寬4.5m、凈高3.0m、凈斷面13.5m2,斷面形狀為三心拱,支護形式為U型棚支護。
59203回風順槽用于工作面回風及輔助運輸,凈寬3.5m、凈高3.0m、凈斷面10.5m2,斷面形狀為矩形,支護形式為錨帶網支護。
29204運輸順槽和29204回風順槽均采用EBJ-120TP型綜掘機沿煤層底板截割并自行裝煤,由DZQ80/40/11型轉載皮帶機輸送到DSJ80/40×2型帶式輸送機運至二采區運輸巷,再由二采區運輸巷皮帶機運至采區溜煤眼。
主要設備:EBJ-120TP型綜掘機、DZQ80/40/11型轉載機、DSJ80/40×2型帶式輸送機。
運料設備:無軌膠輪車,型號WC5J;無軌膠輪車,型號WC1.2J。
人員運輸設備:無軌膠輪車,型號WC19R。
各順槽采用U型棚支護方式作為永久支護。工作面最大控頂距為1.6m,最小控頂距為0.5m。 使用U型棚支護時,巷道凈寬:4.5 m,凈高:3m ,棚距1.1米。特殊情況可以加密支護,棚距縮小為0.6米。
臨時支護:永久支護到工作面迎頭范圍內采用前探梁進行臨時支護。前探梁采用3根4.0m長的槽鋼加工而成。每根前探梁分別用二道鋼棚卡分別固定在緊靠工作面的兩個U型棚梁上,前探梁間距為1.6m。U型棚臨時支護前探梁前方空頂部分用木板背頂進行維護,木板規格:2000×300×50mm。
3、通風及瓦斯防治系統
(1)通風系統
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主通風機工作方式為機械抽出式。
礦井共設有三個進風井,分別為主斜井、副斜井、管道井,擔負全礦井的進風任務;專用回風立井擔負全礦井回風任務,井口安裝防爆蓋。
該礦在回風立井井口安設兩臺FBCDZ-№25型對旋式軸流通風機,運行穩定。功率均為315kW×2。其中一臺工作,一臺備用。電壓10000V,轉速ne=580r/min。
9號煤層中設有二采區變電所,采用獨立通風,在其回風側設置了調節風窗,對井下廢舊巷道及采空區進行了密閉。其它硐室均布置在新鮮風流中。
礦井總進風4523m3/min,總回風量為4596m3/min。
井下共有三條大巷,集中輔運巷為主要進風巷,北運輸巷輔助進風,北回風巷專門回風。采掘工作面、中央變電所、中央水泵房等采用獨立通風。9203綜放工作面采用全負壓U型獨立通風,29203運輸順槽進風,29203回風順槽回風。
綜掘工作面均采用壓入式通風,安裝2臺FBD№7.1/2×30型局部通風機(一臺工作,一臺備用),風筒選擇使用直徑為800mm的抗靜電阻燃風筒。
(2)瓦斯防治系統
該礦為低瓦斯礦井。
礦井裝備北京煤炭科學研究院研制的KJ83X(A)型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礦井監控系統分別沿主斜井、副斜井敷設2趟主干光纜,實現環網,安全、穩定、可靠地傳輸。配備了UPS不間斷電源,安裝了兩臺主機,可以實現自動切換,實現了三級聯網,監控室實行24小時值班制。井下各采掘工作面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實現了瓦斯電閉鎖和風電閉鎖,現監控系統運行穩定。中心站至分站傳輸采用光纜,所有光纜均為阻燃型。井上下安設7臺分站,分站型號為:KJ83N(A)-F,對礦井井上下生產系統及井下的采掘工作面、主要硐室、總回風巷、緊急避險硐室內、外等各種瓦斯等參數進行監測監控,安裝各類傳感器102臺,其中:甲烷傳感器安裝18臺,設備開停傳感器安裝11臺,一氧化碳安裝22臺,饋電/斷電傳感器安裝4臺,風筒傳感器安裝1臺,煙霧傳感器安裝8臺,水位傳感器安裝6臺,溫度傳感器安裝9臺,濕度傳感器1臺,風速傳感器安裝3臺, 風門開閉傳感器安裝8臺,氧氣傳感器安裝5臺,二氧化碳傳感器安裝3臺,負壓傳感器安裝1臺,粉塵傳感器安裝2臺。
礦井瓦斯防治工作由礦總工程師分管,下設通風科具體負責瓦斯防治的技術業務管理工作。通風科下設通風隊配備了13名瓦斯檢查員,裝備CJG10D型光干涉甲烷測定器18臺,JBC4型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31臺,CD4型多參數氣體測定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共47臺,瓦斯檢測儀器均由朔州市能源產業技術事務中心定期進行檢定,并取得檢定合格證,均在有效期內。礦領導、科長、隊長、工程技術人員、班組長、流動電鉗工等下井時,攜帶使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瓦檢員均在井下工作地點現場交接班,保證井下24小時有瓦檢員監管瓦斯。
4、提升、運輸、排水系統
(1)提升系統
1)主斜井膠帶輸送機提升系統
主斜井擔負礦井原煤的提升任務,傾角16°。安裝1部DTⅡ100/2×110型膠帶輸送機,擔負礦井的提煤任務,其技術參數:
型號:DTⅡ100/2×110;運輸能力: 800t/h;運輸長度: L=458m,傾角18°-21°;帶寬: B=1000mm;帶厚: 16mm;帶速:3.15m/s;配用電機:YBK2-355S-4型,功率:110kW×2;減速器: M3PSF90型,i=24.9,2臺;制動器:BYWZ5-630/301;逆止器:DSN200-220N;重錘拉緊,綜合保護:KHP15P-Z型。
該礦副斜井使用WC19R型無軌膠輪車2臺(人車)、WC5J無軌膠輪車2臺,WC1.2J型無軌膠輪車1臺。擔負礦井材料、設備、人員的輔助提升任務,
(2)井下運輸系統
井下原煤采用帶式輸送機接續運輸方式,井下輔助運輸采用無軌膠輪車運輸方式。擔負材料及設備運輸任務,各種安全設施齊全。
(3)排水系統
礦井建有完善的防排水系統,在井底車場附近建有主排水泵房和主、副水倉(主水倉有效容積950m3,副水倉有效容積450m3,總有效容積1400m3)。三臺主排水泵選用DF85-45×4型離心泵,流量85m3/h,揚程180m,功率75KW,水泵運轉正常,達到一用、一備、一檢修的要求。管道井敷設 2 趟主排水管路至地面沉淀池鋼管,1 趟工作,1 趟備用,排水管直徑均為Φ133×4.5mm。配套設施齊全完整,系統保護裝置完善、運轉正常。
主排水泵房內安裝有3臺DF85-45×4型單吸多級離心式耐磨泵,額定流量為85m3/h。2021年3月4日,中礦監測(遼寧)有限公司對礦井主水泵房在用3臺DF85-45×4型單吸多級離心式耐磨泵進行了性能檢測,檢驗結論均為:“依據AQ1012-2005《煤礦在用主排水系統安全檢測檢驗規范》相關規定,判定該水泵合格”。
在二采區輔運巷未端布置采區水倉(主水倉有效容積400m³,副水倉有效容積200m³)總容積為600m
3,采區水倉安裝 3 臺 DF80-30×3 型排水泵,1 臺工作,1 臺備用,1臺檢修;流量43m3/h,揚程90m,功率22KW。排水管直徑均為Φ89×3.5mm。配套設施齊全完整,二采區排水管路由各工作面臨時水倉→采區水倉→二采區輔運巷→二采區輔運斜巷→井底中央水倉→管道井→地面污水處理站。
二采區采區水泵房安裝有3臺DF80-30×3 型單吸多級離心式耐磨泵,額定流量為43m3/h。2021年9月,中礦監測(遼寧)有限公司對礦井采區水泵房在用3臺DF80-30×3型單吸多級離心式耐磨泵進行了性能檢測,檢驗結論均為:“依據AQ1012-2005《煤礦在用主排水系統安全檢測檢驗規范》相關規定,判定該水泵合格”。
該礦礦井生產能力達90萬t/a時,開采9號煤層,礦井正常涌水量16.5m3/h,最大涌水量18.1m3/h。工作泵實際排水能力為 85.7m3/h,20 小時排水量為 1714m3,大于礦井 24 小時正常及最大涌水量。
3.1.3現有工程回顧性評價
3.1.3.1生態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
1、工程占地影響調查
(1)地表塌陷及裂縫
井下煤炭開采活動產生地表變形,造成采空區上方出現地表裂縫及塌陷現象,損毀農田、草地等。根據礦方提供的資料,由于煤礦在兼并重組整合前的采煤活動,井田范圍內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采空區,由于原煤礦開采方法落后,煤柱留設較多,致頂板垮落程度較小,采空區地表沉陷表現形式主要為輕微的地表裂縫,裂縫寬度大約0.5-10cm,長度在0.5-10m左右。根據現場調查,該礦已沉陷土地面積共計11.17hm2。受損的耕地的裂縫主要由村民耕種自行復墾整治,礦方進行經濟補償;其它破壞土地的裂縫由礦方出資進行了復墾整治,主要為人工填充裂縫、平整等措施,植被以自然恢復為主,調查發現原采空裂縫治理區恢復效果較好。原采空區對村莊居民房屋沒有造成影響,未出現房屋受損情況。
(2)廢棄采礦用地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是2009年兼并重組整合礦,整合后有部分廢棄的工業場地,土地利用現狀為采礦用地,面積為53.04hm
2。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廢棄采礦用地的壓占破壞了原始的地形地貌景觀和植被,對原有土地損毀程度為重度,現狀地表砌體物未拆除。
(3)工業場地
本項目工業場地和風井場地已建成,現狀均為人工生態系統,主井工業場地的硬化和綠化已完成,工業場地綠化率約22%,西風井場地綠化率20%,主要為油松、白皮松、云杉、檜柏、毛白楊、垂柳、國槐、山杏、龍爪槐、紫葉李、山桃、山楂、華北衛矛球、金葉榆球、丁香、膠東衛矛、金葉榆、紅葉小、大花月季等適宜本地區生長的樹種。
場地建設過程中平整場地、開挖地表,造成直接施工區域內和施工區域一定范圍內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壞,對原生地形地貌景觀的改變和破壞程度嚴重;工業場地建(構)筑物以外的區域均進行了硬化和綠化,路面硬化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兩側采用水泥磚鋪裝。工業場地辦公區、生活區及廠內道路兩側均進行了綠化。
(4)矸石周轉場現狀
根據開發利用方案,本礦不設矸石場地。玉嶺煤業目前已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煤矸石全部送往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綜合利用。
(5)道路
場內道路:根據現場調查,場內道路都已完成硬化,路面寬度約8.0m,路面為水泥路面,道路兩側種植樹種主要為油松、垂柳等,已全部綠化。
5、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建設現狀
現場調查時,玉嶺煤業礦已成立了環???,配備環境保護專職人員,包括科長、日常環保工作人員、日常環境監測人員等,并配備相應的監控儀器和設備,包括巖移觀測設備等。
3.1.3.2水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
1、地表水回顧性評價
(1)礦井水
根據生態環境影響和環境污染預測,礦井投產后主要水環境污染主要為礦井水及生活污水,污染物主要為COD、BOD5、SS和氨氮。
根據現場調查,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40m
3/d,最大涌水量為330m
3/d,提升至地面礦井水處理站后。經調節+混凝+沉淀+過濾+吸附+消毒處理,處理能力為1500m
3/d,處理后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回用于不外排。生活污水處理后的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T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處理后的水要求全部回用于廠區綠化。同時也滿足煤炭洗選工程設計規范(GB50359-2005)中選煤用水,廢水全部回用不外排。
2022年11月,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舅緦τ矣窠虉銎旱V礦井水處理站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表明,礦井水處理站出口監測因子滿足《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的標準;可以滿足回用標準要求。監測數據見表3.1-5。
(2)生活污水
本礦井生活污水排水量為190.94m
3/d,污水全部排入本礦井生活區的地埋式污水處理站,處理工藝采用采用“調節→二級接觸氧化→沉淀→過濾→消毒→混凝沉淀過濾→活性炭吸附除臭處理”工藝,處理后的出水水質:SS=20mg/L≤30mg/L、BOD5=15mg/L≤20mg/L、COD=40 mg/L≤50mg/L,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二級排放標準,處理后部分回用工業廣場綠化、降塵,其余用于黃泥灌漿不外排。
2022年11月,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舅緦τ矣窠虉銎旱V生活污水處理站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表明,生活污水處理站出口水質滿足《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附錄B、也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20)水質標準。監測數據見表3.1-6。
(3)初期雨水
場地內建設有雨水導流渠,有一座 400m
3初期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進口均設有切換閥門,實現初期污染雨水與后期潔凈雨水的分流。初期雨水收集池內的初期雨水經沉淀后用于降塵灑水,不外排。
(4)對地表水的影響
現有工程已經建設了生活污水處理站、礦井水處理站等設施,經處理達標后的生活污水用于黃泥灌漿及廠區綠化、道路灑水等,不外排;經處理達標后的礦井水用于井下灑水、黃泥灌漿等,不外排;場地內建設有初期雨水收集池,收集的初期雨水經礦井水處理站處理后回用不外排。
綜上所述,原有工程廢水全部回用,不外排,對周邊地表水體無影響。
2、地下水回顧性評價
(1)煤礦開采對含水層的影響
玉嶺煤礦含水巖組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二疊系下石盒子組及山西組砂巖裂隙含水層、石炭系太原組砂巖裂隙含水層、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裂隙含水層。其中石炭系太原組砂巖裂隙含水層為9、11號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
主要受影響的含水層主要是石炭系太原組砂巖裂隙水,根據現狀調查,9、11號煤層采空區所產生的地表變形已經達到地表,對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二疊系下盒子組及山西組的砂巖裂隙水結構產生破壞,改變了含水層儲水結構、在淺部地區,貫通了第四系含水層,局部疏干上覆含水層。地下水的疏排引起地下水的水量減少及水位下降。
(2)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
本次評價收集了以往地下水水質監測資料,收集了2010年、2020年、2022年玉嶺煤礦及周邊村莊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并結合本次評價現狀監測結果,分析區域地下水水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往年地下水水質對比情況見表3.1-7。
結合地下水水質現狀監測與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區域范圍地下水整體水質良好,受前期煤礦開采污染影響很小。
3.1.3.3固體廢物處置回顧性評價
①矸石
開采的原煤含矸量較少,矸石產生量約49500t/a,所產生的矸石由集團公司統一回收運往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綜合利用,后附矸石供銷協議書與教場坪集團合建矸石場統一處理文件。該電廠一期2300MW煤矸石循環流化床空冷機組工程于2009年5月22日獲國家發改委核準,工程于2010年4月正式施工,2012年投產,二期擬建設2600MW國產超臨界燃煤空冷發電機組,2017年,該電廠裝機總量為66萬KW。
②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產生量約133.4t/a,生活垃圾在工業場地內統一收集后,按環衛部門指定的地點進行合理處置。
③煤泥
煤泥主要來自礦井水處理站和初期雨水收集池,通過估算,經壓濾脫水后與原煤一起銷售。
④危險廢物(廢礦物油)
玉嶺煤業為礦井生產企業,主要產生的危險廢物為液壓站產生的廢液壓油、檢修設備更換后的廢機油及廢潤滑油,廢礦物油屬于危險廢物,廢物類別為HW08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廢物代碼為900-214-08。廢礦物油密封桶集中收集后,暫存于危廢暫存間,后定期送有資質的危廢處置單位集中處置。
3.1.3.4大氣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
1、篩分粉塵
由于原煤含水率較高,礦方現有工程采用機頭全封閉對篩分粉塵進行抑塵。
2、無組織排放情況
2022年11月,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緦χ骶I場地無組織排放進行了監測,根據《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污染源自行監測報告》(晉環天圓[2022]第616號),廠界顆粒物排放濃度滿足《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426-2006)表5無組織排放限值要求。
廠界無組織粉塵監測結果見表3.1-9。
3.1.3.5聲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
根據《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污染源自行監測》中于2022年11月對主井工業場地周邊進行的聲環境現狀進行的監測可以看出,晝夜間噪聲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標準要求。
3.1.3.6主要環境問題及“以新帶老”內容
表3.1-2 現有工程主要環境問題以及“以新帶老”要求
序號 |
主要環境問題 |
整改措施/“以新帶老” |
完成期限 |
1 |
篩分車間 |
現有布袋除塵器處理風量較小,不能滿足產能核增后設備處理風量要求,需對除塵系統進行升級改造 |
2023.6.1前 |
2 |
未來采礦活動引發地裂縫、地面塌陷破壞土地資源和地形地貌景觀,影響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正常生長;采空區以上含水層結構遭到破壞、地下水被疏干 |
①定期巡查、測量、記錄所有地面裂縫、地面塌陷發生位置、基本特征,及時填埋地裂縫、平整地面塌陷,清理掉可能發生崩塌的裂縫土體;
②存檔保留所有采空區分布圖,為后期井田內進行工程建設治理提供依據;
③建立含水層破壞監測點,根據地面塌陷治理、地形地貌景觀恢復工作安排,耕地外土地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擴大礦井內植被覆蓋面積,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促進地下水位的回升。定期進行巡視,及時清理固體堆積物,確保溝道暢通。
④及時補栽綠植,恢復土地原有功能。 |
/ |
3.2擬建項目工程分析
3.2.1項目概況
1、項目概況
擬建項目基本情況見表3.2-1。
表3.2-1 擬建工程基本情況
項目 |
工程概況 |
項目名稱 |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 |
建設單位 |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 |
建設性質 |
改擴建(生產能力核定) |
建設地點 |
玉嶺煤礦現有工業場地、主副井場地和風井場地范圍內實施 |
生產規模
(萬t/a或Mt/a) |
90萬t/a核增至150萬t/a,新增60萬t/a |
井田面積/km2 |
6.56 |
開采煤層 |
9#、11# |
采煤方法 |
采用傾斜長壁放頂煤綜采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
開拓方式 |
采用斜井開拓,共布置主斜井、副斜井、管道斜井、回風立井四個井筒 |
服務年限/a |
21.1 |
工作制度 |
為四六制,即每日4班,其中,一班檢修三班生產 |
2、生產能力核定結果
根據《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生產能力核定報告》,各生產系統及環節的能力核定結果如下:
①主提升系統的核定能力為:386萬t/a;
②輔助提升系統核定能力為:270萬t/a;
③井下排水系統核定能力為:154萬t/a;
④供電系統核定能力為:156萬t/a;
⑤井下運輸系統核定能力為:176萬t/a;
⑥采掘工作面核定能力為:163萬t/a;
⑦通風系統核定能力為:222萬t/a;
⑧地面生產系統核定能力為:235萬t/a。
以上各主要系統的能力均超過了150萬t/a的生產能力。
3.2.2建設內容
本工程與現有工程主銜接情況見表3.2-2。
表3.2-2 項目組成及與現有工程銜接關系表
類別 |
工程名稱 |
現有工程建設內容 |
本次生產能力核定項目建設內容 |
備注 |
主體工程 |
礦井工程 |
井下開拓系統 |
主井 |
傾角18°,凈寬3.2m,凈高2.4m,凈斷面5.9m2,斜長438m至11號煤層底板巖石中,為半圓拱斷面。裝備帶式輸送機,設臺階扶手,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運輸 |
利用現有工程 |
|
副井 |
傾角6°,凈寬5.6m,凈高4.4m,凈斷面21.3m2,長度1050m至11號煤層底板10m下,為半圓拱斷面。裝備無軌膠輪車,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行人、運料 |
利用現有工程 |
|
管道斜井 |
傾角25°,凈寬3.2m,凈高2.4m,斷面為5.9m2,長度230m至11號煤層(底板),為半圓拱斷面,設臺階扶手,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行人、鋪設管路 |
利用現有工程 |
|
回風井 |
凈直徑5m,凈斷面積19.63m2,垂深71米至9號煤層底板,擔負礦井回風任務;設梯子間,為礦井的另一個安全出口 |
利用現有工程 |
|
地面生產系統 |
主井生產系統 |
主斜井擔負礦井原煤的提升任務,傾角16°。安裝1部DTⅡ100/2×110型膠帶輸送機,擔負礦井的提煤任務,其技術參數:
型號:DTⅡ100/2×110;運輸能力: 800t/h;運輸長度: L=458m,傾角18°-21°;帶寬: B=1000mm;帶厚: 16mm;帶速:3.15m/s;配用電機:YBK2-355S-4型,功率:110kW×2;減速器: M3PSF90型,i=24.9,2臺;制動器:BYWZ5-630/301;逆止器:DSN200-220N;重錘拉緊,綜合保護:KHP15P-Z型。 |
利用現有工程 |
|
副井生產系統 |
該礦副斜井使用WC19R型無軌膠輪車2臺(人車)、WC5J無軌膠輪車2臺,WC1.2J型無軌膠輪車1臺。擔負礦井材料、設備、人員的輔助提升任務 |
利用現有工程 |
|
回風
系統 |
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主通風機工作方式為機械抽出式。
礦井共設有三個進風井,分別為主斜井、副斜井、管道井,擔負全礦井的進風任務;專用回風立井擔負全礦井回風任務,井口安裝防爆蓋。
該礦在回風立井井口安設兩臺FBCDZ-№25型對旋式軸流通風機,運行穩定。功率均為315kW×2。其中一臺工作,一臺備用。電壓10000V,轉速ne=580r/min。
9號煤層中設有二采區變電所,采用獨立通風,在其回風側設置了調節風窗,對井下廢舊巷道及采空區進行了密閉。其它硐室均布置在新鮮風流中。
礦井總進風4523m3/min,總回風量為4596m3/min。 |
利用現有工程 |
|
黃泥灌漿站 |
副井場地建2個灌漿池,池深1.8m,直徑2m,一側設500mm×500mm×1800mm下液泵坑,池四周采用MU100機磚M75砂漿砌筑,墻體厚度370mm,池內壁采用3mm的鋼板制作75×75角鋼護角。 |
利用現有工程 |
|
篩分
系統 |
設置篩分樓,配置1臺三層振動篩,全封閉運輸 |
利用現有工程 |
|
輔助工程 |
綜采設備庫及維修車間 |
廠房面積450m2 |
利用現有工程 |
|
鍋爐房 |
設置1座集中鍋爐房,礦井設鍋爐房1座,內設10t的蒸汽鍋爐2臺(采暖季2臺運行,非采暖季1臺運行),型號分別為SZL10-1.25-AⅡ |
拆除現有鍋爐,改建為空氣能熱泵機組 |
|
儲運工程 |
儲裝工程 |
全封閉末煤庫 |
全封閉彩鋼結構 |
利用現有工程 |
|
籽煤(中塊煤)儲煤場 |
全封閉,設置擋風抑塵網 |
利用現有工程 |
|
塊煤儲煤場 |
全封閉,設置擋風抑塵網 |
利用現有工程 |
|
公用工程 |
給水 |
生活用水 |
生活用水由工業場地深井提供 |
利用現有工程 |
|
生產用水 |
生產用水為本礦處理后的礦坑涌水 |
利用現有工程 |
|
供電 |
采用雙回路供電,一回引自增子坊110kV變電站,一回引自下石井110V變電站,工業場地設置2座10kv變電站 |
利用現有工程 |
|
供熱 |
礦井設鍋爐房1座,內設10t的蒸汽鍋爐2臺(采暖季2臺運行,非采暖季1臺運行),型號分別為SZL10-1.25-AⅡ |
拆除現有鍋爐,改建為空氣能熱泵機組 |
|
環保工程 |
廢氣 |
鍋爐煙氣 |
鍋爐配套布袋除塵器和高效濕法脫硫除塵器處理(雙堿法) |
鍋爐已拆除,改建為空氣能熱泵機組提供熱能 |
|
篩分廢氣 |
篩分樓設集氣罩+布袋除塵器+15m排氣筒 |
對現有篩分樓除塵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篩分樓設集氣罩+布袋除塵器+15m排氣筒 |
|
運煤運輸轉載 |
建設全封閉皮帶走廊,原煤轉載點設置噴霧灑水抑塵 |
利用現有工程 |
|
原煤儲存 |
設置一座全封閉末煤煤庫、一座籽煤儲煤場、一座塊煤儲煤場,儲煤場采用擋風抑塵網抑塵 |
利用現有工程 |
|
運輸道路揚塵 |
運輸車輛加蓋篷布,道路兩側綠化,定期灑水抑塵,廠區門口設置洗車平臺 |
利用現有工程 |
|
廢水 |
生活污水 |
生活污水排水量為190.94m3/d,污水全部排入本礦井生活區的地埋式污水處理站,處理工藝采用采用“調節→二級接觸氧化→沉淀→過濾→消毒→混凝沉淀過濾→活性炭吸附除臭處理”工藝,處理后用于工業場地綠化、降塵用水及黃泥灌漿用水 |
利用現有工程 |
|
生產廢水 |
井下正常涌水量為16.5m3/h,最大涌水量為18.1m3/h,礦井水采用混合反應、混凝,泥水分離、消毒的工藝,處理能力為10m3/h |
本項目生產能力提升后,井下正常涌水量為27.5m3/h,最大涌水量為最大涌水量為30.17m3/h;礦井水采用一體化凈水器處理 |
|
初期雨水池 |
設置1座400m3初期雨水池 |
利用現有工程 |
|
固廢 |
矸石 |
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綜合利用率為100% |
利用現有工程 |
|
爐渣 |
除可用于道路修整、居用建筑材料外,其余可運至矸石場填埋。脫硫渣在矸石周轉場單獨填埋 |
本項目鍋爐已拆除,采用空氣能熱泵組進行采暖,無爐渣產生 |
|
礦井水
污水處理站污泥 |
主要成份為煤泥,全部摻入產品煤銷售 |
經壓濾機壓濾成泥餅后摻入原煤外售 |
|
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 |
與生活垃圾一同送往環衛部門指定地點處置 |
經壓濾機壓濾后與生活垃圾一起交由當地環衛部門處理 |
|
廢礦物油、廢油桶 |
暫存于危廢暫存間,定期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置 |
暫存于現有危廢暫存間,定期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置 |
|
生活垃圾 |
送右玉縣環衛部門指定地點統一處理 |
利用現有工程 |
|
噪聲 |
風機泵、機械設備 |
室內放置、減振、消聲器 |
利用現有工程 |
|
空壓機 |
廠房封閉、室內放置 |
利用現有工程 |
|
風井場地 |
風機房封閉,安裝隔聲門窗,風機基礎減振、出氣口安裝消聲器,風道內襯吸聲材料 |
利用現有工程 |
|
生態 |
沉陷區生態恢復措施 |
及時觀測采空區形成的裂縫、沉陷,并進行治理。對破壞的旱地進行裂縫填充、土地平整、修筑梯田和土壤培肥,對破壞的林地等采取進行地裂縫填充、整平,對損毀的林地進行補植,植樹種草,恢復地形地貌和植被景觀 |
及時觀測采空區形成的裂縫、沉陷,并進行治理。對破壞的旱地進行裂縫填充、土地平整、修筑梯田和土壤培肥,對破壞的林地等采取進行地裂縫填充、整平,對損毀的林地進行補植,植樹種草,恢復地形地貌和植被景觀 |
|
工業場地硬化、綠化 |
工業場地進行了綠化、硬化 |
按需取土,剝離表土就近妥善保存,分臺階取土,邊取土,邊進行生態恢復 |
|
取土場生態恢復措施 |
分段取土,及時綠化 |
利用現有工程 |
|
依托工程 |
煤炭洗選 |
送至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選煤廠進行洗選,洗煤廠生產能力為240萬t/a;
洗煤廠于2007年7月委托山西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編制《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選煤廠240萬噸/年新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并于2009年1月6日取得了山西省環保局的批復(晉環函【2009】20號) |
至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區選煤廠進行洗選,洗煤廠生產能力為800萬t/a;于2015年10月委托太原核清環境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編制《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區選煤廠和煤炭集運站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并于2015年11月12日,原朔州市環境保護局以“朔環審[2015]136號”對該項目進行了批復;2016年8月17日,原右玉縣環境保護局以“右環函[2016]46號”文對本項目出具了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意見的函。2022年5月19日,本項目取得了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記回執,登記編號:9114000005628994XF002X |
|
3.2.3井田邊界及資源概況
3.2.3.1井田邊界
2012年10月30日,原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為該礦發放C1400002009111220042839號采礦許可證,采礦權人為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山名稱為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經濟類型屬有限責任公司,開采礦種:煤、5#-11#,開采方式為地下開采,生產規模為90萬噸/年,礦區面積為6.56km2,有效期限自2012年11月6日到2032年11月6日。井田范圍由12個拐點連線圈定。
表3.2-3 井田范圍拐點坐標表
點號 |
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 |
1980西安坐標系 |
3°高斯投影 |
3°高斯投影 |
X |
Y |
X |
Y |
1 |
4402189.76 |
38379487.86 |
4402187.37 |
38379371.86 |
2 |
4402099.43 |
38382186.20 |
4402097.04 |
38382070.19 |
3 |
4402656.55 |
38382190.85 |
4402654.16 |
38382074.84 |
4 |
4402658.76 |
38382124.89 |
4402656.37 |
38382008.88 |
5 |
4402721.66 |
38382127.17 |
4402719.27 |
38382011.16 |
6 |
4402698.28 |
38382826.57 |
4402695.89 |
38382710.56 |
7 |
4402295.14 |
38383213.26 |
4402292.75 |
38383097.25 |
8 |
4401840.42 |
38383198.03 |
4401838.03 |
38383082.02 |
9 |
4401236.25 |
38382865.64 |
4401233.86 |
38382749.63 |
10 |
4400567.42 |
38382192.92 |
4400565.04 |
38382076.91 |
11 |
4400253.65 |
38382181.41 |
4400251.27 |
38382065.40 |
12 |
4400365.89 |
38379426.76 |
4400363.51 |
38379310.76 |
3.2.3.2井田四鄰關系
井田北連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東接山西朔州山陰中煤順通北祖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山西朔州山陰華昱五家溝煤業有限公司,西南側相鄰的山西山陰寶山玉井煤業有限公司,南與西為未批的空白資源區。井田四鄰關系圖見3.2-1。
1、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
該礦由原山西右玉玉嶺山煤業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右玉喜鵲溝煤業有限公司重組整合,重組整合后井田面積6.5609km
2,批準開采9、11號煤層。原玉嶺山煤礦于1985年興建,1991年投產,屬鄉辦煤礦,批準開采9、11號煤層?,F開采9、11號煤層,由一對斜井開拓,原喜鵲溝煤礦于1985年動工興建,1991年5月正式投產,批準開采9號煤層,開采9號和11號煤層,由一對斜井開拓。批準重組整合后礦井生產能力為90萬t/a,采煤方法選用長壁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采煤法,井下運輸、回風、輔運巷道沿煤層布置,集中輔運巷沿11號煤底板巖層布置,井下煤炭運輸系統采用帶式輸送機運輸,輔助運輸系統采無軌膠輪車運輸,充分利用現有井巷工程、土建設施和機電設備。
9號煤層瓦斯絕對涌出量1.80m
3/min,相對涌出量8.64m
3/t,屬低瓦斯礦井。礦井正常涌水量為80m
3/d,雨季最大涌水量為110m
3/d。9號和11號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9、11號煤層自燃等級Ⅱ,傾向性為自燃。
該礦9號煤層采空區位于本井田北部,最近距離約100m,且煤層底板標高低于本井田,一般情況對本井田煤層開采影響不大。
2、山西朔州山陰中煤順通北祖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該礦由原山西省山陰農牧場觀音堂聯營煤礦、安榮煤礦、安華煤礦、扒羅山煤礦、織女泉煤礦、張莊煤礦、黑圪塔煤礦整合而成。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與原山西省山陰農牧場觀音堂聯營煤礦井田相接。
山陰農牧場觀音堂聯營煤礦始建于1989年12月,1991年7月正式投產,批準開采5號煤層(實為本報告的9號煤層),現開采9號煤層,設計生產能力21萬t/a,實際生產能力21萬t/a采用斜井開拓,共有3個井口,房柱式采煤方法,炮采落煤,大巷及工作面采用木點柱及棚梁支護,井筒料石砌碹,全部跨落法管理頂板,礦車運輸,皮帶提升,機械抽出式通風,井下照明為礦燈,礦井正常涌水量17m
3/d,最大涌水量26.5m
3/d。用水泵直接排出地面。礦井屬低瓦斯礦井。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與原山西省山陰農牧場觀音堂聯營煤礦井田相接。據調查,山陰農牧場觀音堂聯營煤礦2006-2009年越界開采進入2009年重組整合后的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井田東部9號煤層,形成采空區。此采空區下的11#煤層由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于2012年至2017年開采完畢,此采空區無積水。
3、山西朔州山陰華昱五家溝煤業有限公司
該礦處于本井田東北部,核定生產能力300萬t/a,現開采9、11號煤層。距本井田最近的巷道92m,距本礦最近的采空區490m,相互不受威脅。
4、山西山陰寶山玉井煤業有限公司
由原山西山陰縣地方國營玉井煤礦、山陰縣致富煤礦兼并重組而成。整合后井田面積為10.9737km
2,批采4、9、11號煤層,礦井設計能力210萬t/a。
1)原山陰縣地方國營玉井煤礦于1952年建礦,1972年9月改擴建,1982年投產,井田面積9.1045km
2,生產規模為30萬t/a,開采4、9、11號煤層。開拓方式為主、副一對斜井開拓。采煤方式為炮采,采煤工作面用點柱、棚梁支護,一次性采全高。皮帶提升運煤,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風。井下瓦斯含量為5.93m
3/t,為低瓦斯礦井。為容易自燃煤層。涌水量為40—100m
3/d。歷年建有六個井口,其中5號井于1996年7月在開采11號煤層時采空區堆積浮煤較多,時間較長而起火,當時采用做永久密閉隔絕滅火,后于2002年5月該礦啟封該處火區,發現火已全部熄滅,并對留有工作面進行復采。
2)原山陰縣致富煤礦屬山陰縣玉井鎮鎮辦企業,于1986年10月建礦,1998年10月投產,開采4號煤層,整后前生產能力5萬t/a,整合后核定生產能力為30萬t/a,開拓方式為主、副、風三斜井開拓,采煤方法為房式,圍采工作面采用炮破落煤,耙煤機耙煤,一次性采全高。工作面采用帶帽點柱及木棚支護。大巷及主井采用皮帶運輸,通風方式為中央對角抽出式機械通風。井下瓦斯相對涌出量為3.24m
3/t,絕對涌出量為0.90m
3/min,為低瓦斯礦井,井下正常涌水量7.2m
3/d,最大為40m
3/d。
現山西山陰寶山玉井煤礦開采9號煤層,采空區積水量22000m
3,11號采空區積水量25000m
3。玉井煤礦與本井田邊界相隔最近為230m,且其間為公共實體煤,玉井煤礦采空區積水對本礦開采影響不大。
3.2.3.3 資源概況
1、煤層
井田內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地層厚度為61.82~109.43m,平均109.43m,共含煤7層,為4、5、8、9、10、11、12號煤層,煤層總厚度平均為21.65m,含煤系數為19.8%,其中4、5、8號煤層井田內部分風化,9、11號煤層為穩定全區可采煤層,可采煤層5、8、9、11號煤層總厚平均為20.4m,可采含煤系數為19.2%。其余煤層為不穩定不可采煤層。
山西組:地層最大殘留厚度44.60m,含煤2層,編號分別為2、3號煤層,煤層平均總厚0.33m,含煤系數0.74%,各煤層均不可采。
2、可采煤層
現將井田內可采煤層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井田內主要可采煤層有5、8、9、11號煤層,各可采煤層情況見表3-1:
5號煤層:位于太原組頂部,頂板為砂質泥巖,局部為中砂巖,煤厚0~4.23m,平均1.60m。含夾矸0-3層,結構簡單-復雜,該煤層井田內部分風化,僅在井田東北部小范圍賦存,屬不穩定局部可采煤層。
8號煤層:位于5號煤層下12.87~35.86m處,平均24.74m,頂板為砂質泥巖局部為細、中、粗砂巖夾中礫巖,煤厚0~4.83m,平均1.97m,含夾矸0~3層,結構簡單-復雜,該煤層井田內部分風化,僅在井田東北部小范圍賦存,屬不穩定局部可采煤層。
9號煤層:位于太原組中部,頂板巖性為砂質泥巖、砂礫巖夾中砂巖,煤層16.03~35.86m,平均25.01m,頂板煤厚7.02~15.86m,平均11.10m,含2~7層夾矸,結構較簡單-復雜,井田內部分地段煤層已風化,屬穩定全區可采。根據礦方反映,煤層風化無規律性。目前正在開采9號煤層。
11號煤層:位于位于太原組中部,9號煤層下7.61~19.73m,平均15.20m,頂板巖性為砂質泥巖及中砂巖,煤層厚3.10~6.65m,平均5.73m,含1~3層夾矸,結構較簡單,屬穩定全區可采煤層。兼并重組前,曾對該煤層進行過回采,西側及東北側均存在大面積采空區。
2、煤質
1) 可采煤層
井田內主要批采煤層為5、8、9和11號煤層。
各可采煤層特征詳述如下:
5號煤層:位于太原組頂部,煤厚0-4.83m,平均2.80m。結構復雜,屬不穩定煤層,僅在井田東北部小范圍賦存。
8號煤層:位于5號煤層下12.87-35.86m處,平均24.74m,煤厚0~4.83m,平均2.68m,結構復雜,屬不穩定煤層,僅在井田東北角小范圍賦存。
9號煤層:位于8號煤層下16.03-35.86m處,平均25.01m,煤厚6.50-15.86m,平均11.02m,為井田內主采煤層,結構復雜,全區穩定。井田內部分地段煤層已風化。
11號煤層:位于9號煤層下7.61-19.73m,平均15.98m,煤層厚2.30-7.57m,平均5.38m,結構復雜,屬穩定煤層。根據鉆孔揭露,部分地段煤層已風化。
2) 煤的物理性質
各煤層物理性質相近,瀝青-弱玻璃-玻璃光澤均有,斷口平坦-參差狀為主,偶見階梯狀,碎塊狀構造,條帶狀或透鏡狀結構,條痕為褐色,內生裂隙發育,裂隙中常見方解石脈或黃鐵礦膜。
各煤層宏觀煤巖組分以亮煤居多,暗煤次之,鏡煤、絲炭夾于其間,宏觀煤巖類型以半亮煤為主。煤的變質類型屬區域變質,鏡煤最大反射率在0.595-0.855%,平均0.69%,屬II變質階段。
3) 煤的化學性質
原煤及浮煤主要煤質指標匯總表見下表。
4) 煤類及工業用途
5號煤層為中灰、低硫、中熱值之長焰煤(CY),8號煤層為中灰-高灰、特低-中硫、中熱值之長焰煤(CY),9號煤層為中灰-高灰、低硫-中高硫、低熱值-中熱值之氣煤(QM),11號煤層為高灰、中高硫-高硫、低熱值-中熱值之氣煤(QM)。
5、8號煤可作為動力和氣化用煤,9、11號煤不僅可作動力用煤和氣化用煤,洗選后的特低灰及特低硫氣煤也可用于煉焦配煤。
5) 煤的可選性
本井田未做煤的可選性試驗,依據位于本井田西北的山西右玉元堡煤業有限公司所做的9、11號煤層簡易篩分和浮沉試驗結果對9、11號煤層分選性進行說明。
(1) 簡易篩分試驗
9、11號煤的篩分產率特征(見表6-1-3、表6-1-4):13-0.5mm各級粒級產率以13-6mm級為主,13-6mm級平均占43.79-44.39%,6-3mm級平均占31.48-31.95%,3-0.5mm級平均占24.13-24.34%,0.5-0mm級占全樣的16.32-17.63%,各級隨粒級變小產率逐級降低。質量以13-6mm級的灰分最高,隨粒級變小灰分逐級降低,發熱量增高,硫分隨粒級變小硫分逐級降低。
(2) 簡易浮沉試驗
浮沉試驗小于2.0密度級的各級產率9號煤以-1.3級為主,11號煤以1.4-1.5級為主,1.5密度級-2.0密度級基本隨密度加大而產率降低。浮沉試驗綜合成果匯總后,-1.3mm級的灰分在9-11%左右,其產率:9號煤為34.18%、11號煤產率為14.24%。+2.00密度級的灰分在66-73%,其產率:9號煤16.31%、11號煤24.28%,其它各密度級的浮煤灰分與產率見下表。
分選密度±0.1含量各煤層以-1.3和13-1.4級含量最高,隨著分選密度級加大,含量逐級降低。
(3) 可選性
依據煤炭可選性評定方法(GB/T16417-1996) “分選密度±0.1含量法”進行評定,若指定精灰分為10.0%,9號煤分選密度為1.36,±0.1含量為38.0%,扣除+2.0沉矸后為45.84%,精煤回收率為45.0%,或可選性為極難選;11號煤分選密度為1.29,±0.1含量為33.0%,扣除+2.0沉矸后為43.8%,精煤回收率為9.0%,可選性等級為極難選。
3、資源儲量
根據山西省地質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以晉地勘院年報審字〔2022〕04號文審查通過的《山西省右玉縣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煤礦2021年儲量年度報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井田內批采的5、8、9、11號煤層累計查明資源量11047.6萬t,保有資源量8032.7萬t(其中探明資源量1285.3萬t,控制資源量5196.6萬t,推斷資源量1550.8萬t),累計動用量3014.9萬t。
表3.2-4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全井田資源儲量匯總表 單位:萬t
煤層號 |
煤類 |
資源量(萬t) |
保有(萬t) |
消耗 |
累計查明 |
TM |
KZ |
TD |
小計 |
5 |
QM |
|
|
466 |
466 |
0 |
466 |
8 |
QM |
|
|
658 |
658 |
0 |
658 |
9 |
QM |
1285.3 |
1942.6 |
335.8 |
3563.7 |
2529.9 |
6093.6 |
11 |
QM |
|
3254 |
91 |
3345 |
485 |
3830 |
合計 |
QM |
1285.3 |
5196.6 |
1550.8 |
8032.7 |
3014.9 |
11047.6 |
(2)礦井工業資源/儲量估算結果
根據《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GB50215-2015),工業資源/儲量為地質資源量中探明的資源量111b,連同地質資源量中推斷的資源量333的大部,歸類為礦井工業資源/儲量,即:
礦井工業資源/儲量=111b+333k
k—可信度系數,一般取0.7~0.9,根據《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地質構造簡單、煤層賦存穩的礦井可信度系數取 0.9,地質構造復雜、煤層賦存不穩定的礦井可信度系數取 0.7;礦井地質構造復雜程度為中等,煤層賦存較穩定,可信度系數k取 0.8。4、5、8、10煤層構造簡單,333儲量的可信度系數取0.8。
根據山西教場坪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文件教集技字[2019]23號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5號和8號煤層蹬空區可采性論證報告》的批復及評審意見,位于井田東部9號煤層和11號煤層已有采空區上的5號和8號煤層蹬空區均已破壞,同意棄采??刹尚哉撟C簡述如下:
(1) 5號和8號煤層蹬空區資源上行開采可行性分析
上行開采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兩層煤間距與下層煤采厚之比(柱厚采厚比),層間巖層性質及結構,下層煤的采煤方法以及上、下煤層開采時間間隔等因素。
本次方案結合9號煤層賦存開采技術條件采用以下方法對上部5、8號煤層的上行開采可行性進行分析。
① 比值判別法
K=H
間/M
式中:
K—煤層間距與下覆煤層采厚之比;單位為倍;
H
間—煤層間距,8號和9號煤層最小間距16.03m,5號和9號煤層最小間距28.9m。
M—煤層的開采厚度,采空區9號煤層最小7.43m;
8號煤:K
8=2.2;
5號煤:K
8=3.9;
根據國內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的經驗,在受一個煤層采動影響后,只要柱厚比達到7.5以上,一般在上層煤可以進行正常的掘進和回采工作。就玉嶺煤礦而言,現有5號和8號煤層可采資源下部9號煤層現有采空區開采厚度最小為7.43m,9號煤層距上部的8號煤層最小間距為16.03m,柱厚采厚比為2.2;9號煤層距上部的5號煤層最小間距為28.9m,柱厚采厚比為3.9;因此,9號煤層現有采空區上覆的5、8號煤層可采資源已被破壞不能再進行回采。
②“三帶”判別法
當上、下煤層的層間距小于或等于下煤層垮落帶高度時,上煤層的結構將遭到嚴重破壞,無法進行蹬空開采;當上、下煤層間距小于或等于裂隙帶高度時,上煤層結構發生中等程度的破壞,開采難度大,安全系數低,不建議蹬空開采;當上、下煤層間距大于下煤層的裂隙帶高度時,上煤層只發生整體移動,結構不被破壞,可正常進行蹬空開采。上煤層的開采應該在下煤層開采引起的巖層移動穩定之后進行。
根據《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垮落帶和裂隙帶計算公式,垮落帶高度及裂隙帶高度可按下式計算:
H
m9=100M
1/(4.7M
1+19)±2.2
=100×(7.43-9.86)/(4.7×(7.43-9.86)+19)±2.2
=(13.8-15.1)±2.2
H
l9=100M
1/(1.6M
1+3.6)±5.6
=100×(7.43-9.86)/(1.6×(7.43-9.86)+3.6)±5.6
=(48.0-50.9)±5.6
鑒于9號與8號層最小間距為16.03m,可知9號煤層開采后采空區上部的8號煤層已基本全部破壞垮落,因此,9號煤層采空區上覆的8號煤層可采資源開采是不可行的;鑒于9號與5號層最小間距為28.9m,5號煤層處于9號煤層采空區形成的垮落帶之上,小于9號煤層采空區形成的裂隙帶高度,5號煤層結構發生中等程度的破壞,開采難度大,安全系數低,不建議蹬空開采。并且9號煤層采空區下部為11號煤層采空區,因此,5號和8號煤層可采區域范圍受9號和11號煤層重復采動影響,更進一步增加了蹬空區資源的破壞程度,采用此方法判斷,蹬空區資源不能再進行回采。
③ 數值回歸分析法
根據國內很多礦井蹬空開采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數值模擬軟件進行分析總結,位于下部采空區之上的煤層能夠開采的最小間距可按下式計算。
H>1.14m
2+4.14+Δm
式中:
H—最小層間距,m;
m—下部煤層采厚,7.43m;
Δm—安全系數,一般取Δm≤1.0m,設計取1.0m。
則H
8-9=1.14×7.43
2+4.14+1=68.1m
則H
5-9=1.14×7.43
2+4.14+1=68.1m
利用該方法,9號煤層現有采空區上部的8號煤層資源亦遭到嚴重破壞,8號煤層資源無法進行蹬空開采;5號煤層資源發生中等程度的破壞,開采難度大,安全系數低,不建議蹬空開采。
通過以上理論綜合分析,本次設計位于9號和11號煤層現有采空區上的5號和8號煤層按蹬空破壞資源不可采進行考慮,不計入工業資源儲量內。
礦井工業資源/儲量Z
g=111b+122b+333×k
式中:k-可信度系數,
表3.2-5 工業儲量計算表 單位:萬t
煤層號 |
煤類 |
探明的資源量 |
控制的資源量 |
推斷的資源量(萬t) |
蹬空區 |
工業資源儲量 |
|
|
|
k |
|
|
5 |
QM |
|
|
466 |
0.8 |
207.2 |
165.6 |
8 |
QM |
|
|
658 |
0.8 |
318.4 |
208 |
9 |
QM |
1285.3 |
1942.6 |
335.8 |
0.8 |
|
3496.5 |
11 |
QM |
|
3254 |
91 |
0.8 |
|
3326.8 |
合計 |
QM |
1285.3 |
5196.6 |
1550.8 |
|
525.6 |
7196.9 |
經計算,礦井工業儲量Z
g=7196.9萬t。
(3)設計儲量
礦井設計資源/儲量=工業資源/儲量-永久煤柱損失。
礦井永久安全煤柱包括:井田境界、采空區防水煤柱及地面建(構)筑物等。本井田內沒有自然保護區和文物保護區。
礦井設計儲量匯總表見表3.2-6。
表3.2-6 礦井設計儲量計算表 單位:萬t
煤層 |
工業儲量 |
永久煤拄損失 |
設計儲量 |
井田境界 |
采空區
邊界 |
村莊 |
風氧化帶 |
公路 |
合計 |
5 |
165.6 |
14.1 |
5.2 |
|
|
|
19.3 |
146.3 |
8 |
208 |
17.7 |
11 |
|
|
|
28.7 |
179.3 |
9 |
3496.5 |
197.7 |
559.4 |
|
124.4 |
444 |
1325.5 |
2171.0 |
11 |
3326.8 |
136 |
283 |
53 |
52.9 |
360.7 |
885.6 |
2441.2 |
合計 |
7196.9 |
365.5 |
858.6 |
53 |
177.3 |
804.7 |
2259.1 |
4937.8 |
經計算,礦井設計資源/儲量為4937.8萬t。
(4)設計可采儲量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按下列公式計算:
Z
k=(Zs-P)×C
式中:Z
k——礦井設計可采儲量,萬t;
Zs——礦井設計儲量,萬t;
P——煤柱損失量。開采時需留設的煤柱有:工業場地保護煤柱、大巷及井筒保護煤柱。
C——采區采出率,采區回采率按《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選取,礦井5、8號煤層為中厚煤層,采區采出率取80%;礦井9、11號煤層為厚煤層,采區采出率取75%。
計算,礦井設計可采儲量2658.1萬t,見表3.2-7。
表3.2-7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計算表 單位:萬t
煤層 |
設計儲量 |
開采煤柱損失 |
開采損失 |
設計可采儲量 |
工業場地 |
主要井巷 |
小計 |
5 |
146.3 |
|
20.9 |
20.9 |
25.1 |
100.3 |
8 |
179.3 |
|
26.3 |
26.3 |
30.6 |
122.4 |
9 |
2171.0 |
219.1 |
479.2 |
698.3 |
368.2 |
1104.6 |
11 |
2441.2 |
306.8 |
360 |
666.8 |
443.6 |
1330.8 |
合計 |
4937.8 |
525.9 |
886.4 |
1412.3 |
867.5 |
2658.1 |
2、各類煤柱留設
各種煤柱留設方法按照《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和《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的有關規定,結合礦井開采中已留設煤柱的現狀進行計算留設。
(1)地面建(構)物的保護煤柱
井田內需留設煤柱的村莊為北部緊鄰虎山公路的教場坪村,根據各煤層賦存情況,僅需對11號煤層留設保護煤柱,根據《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村莊保護等級按Ⅲ考慮,維護帶寬度均按10m留設,煤柱寬度均按移動角計算,表土段移動角按45°計算,基巖段移動角走向取72°。經計算,11號煤村莊保護煤柱50m。
(2)井田邊界防水煤柱
井田邊界防水煤柱《煤礦防治水規定》附錄三第八條相鄰礦井人為邊界防隔水煤(巖)柱的留設: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型到中等型礦井,可采垂直法留設,本井田邊界防水保護煤柱為20m,符合要求。
(3)構造、采空區老空區隔水煤柱
采空區防水煤柱根據《煤礦防治水規定》相關采空區防水煤柱的留設方法進行計算:
L=
式中:L——煤柱留設寬度,m;
K——安全系數,取4.5;
m——煤層厚度或采高,m;
P——水頭壓力,MPa;
Kp——煤的抗拉強度,取0.98Mpa。
井田內5、8、9和11號煤層已存在采空區或蹬空破壞區,從采空區或蹬空區邊界外推30m留設煤防水煤柱。
(4)礦井工業場地保護煤柱是在其邊線外留出保護等級圍護帶寬度,然后按照巖層移動角計算出各巖層的水平移動長度,所有巖層移動長度之和即為維護帶外煤柱的寬度。其中:工業場地維護帶寬度按Ⅱ級確定為15m,其它參數選取同地面建(構)物的保護煤柱。在本礦井田內有賀昌工業場地和井筒,其保護煤柱與縣城保護煤柱合并留設。
(5)風氧化帶煤柱
井田內9號和11號煤層均存在大范圍的風氧化帶范圍,根據礦井生產實際情況,風氧化帶邊界外推30m留設煤防水煤柱。
(6)煤層中的大巷保護煤柱
主要巷道一側的保護煤柱按下式計算(根據《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第90條):
S=[H(2.5+0.6M)/f]
0.5
式中:S——巷道一側的煤柱寬度,m;
H——巷道的最大垂深,9號煤層平均取180m,11號煤為200m;
f——煤的強度系數,f=0.1(10R)
0.5
R——煤的單向抗壓強度,MPa,因主要巷道基本均為煤巷,平均取20MPa;
M——煤層厚度,9號煤層平均厚度11.02m,11號煤層平均厚度5.38m。
S
9=[180×(2.5+0.6×11.02)/2]
0.5=28.6m
S
11=[200×(2.5+0.6×5.38)/2]
0.5=23.9m
因此,結合礦井生產實際主要巷道兩側各留30m的煤柱。
3、礦井服務年限
(1) 礦井工作制度
根據《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的相關規定,確定礦井年工作日為330d,井下采用“四六”工作制,每天四班作業,其中三班生產,一班準備及檢修,每班作業6小時,礦井每晝夜凈提升時間為18h。
(2) 礦井服務年限
礦井服務年限按下式計算:
T=Zk/(K•A)=2658.1/90×1.4=21.1a
式中:
T——服務年限,a;
Zk——設計可采儲量,萬t;
A——礦井設計生產能力,萬t/a;
K——儲量備用系數,本井田地質構造簡單,主采煤層較穩定,取1.4。
經計算,礦井服務年限為21.1a。其中:9號煤層服務年限為8.8a,11號煤層服務年限為10.5a,5號煤層服務年限為0.8a,8號煤層服務年限為1.0a。
4、瓦斯、煤層爆炸危險性、煤自燃傾向性
(1)瓦斯
根據《2021年礦井瓦斯等級鑒定報告》,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為1.37m
3/min,相對涌出量為0.60m
3/t,回采面最大絕對瓦斯涌出量為0.92m
3/min,掘進面最大絕對瓦斯涌出量為0.25m
3/min,鑒定等級為低瓦斯礦井。
根據煤礦安監局、能源局印發文件《煤礦瓦斯等級鑒定辦法》(煤安監技裝[2018]9號),礦井相對瓦斯涌出量小于10m
3/t,絕對瓦斯涌出量小于40m
3/min,任一采煤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小于5m
3/min,任一掘進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小于3m
3/min。因此,玉嶺煤礦為低瓦斯礦井。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以及《礦井瓦斯抽放管理規范》規定,符合以下條件的必須建立瓦斯抽放系統開展瓦斯抽放工作。
①回采面絕對瓦斯涌出量大于5m
3/min,掘進工作面絕對瓦斯涌出量大于3m
3/min的,采用通風方式解決不合理的;
②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大于30m
3/min,年產量100萬t~150萬t。
玉嶺煤礦回采工作面絕對涌出量為0.92 m
3/min<5m
3/min,掘進工作面最大絕對涌出量為0.25m/min<3m/min,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1.37m
3/min<30m
3/min,無需建立瓦斯抽放系統。
(2)煤層爆炸性及自燃傾向
根據阜新工大安全檢測檢驗有限責任公司2021年3出具的本礦9號煤層煤塵爆炸性測試結果:9號煤層火焰長度大于100mm,抑制煤塵爆炸最低巖粉用量50%,本礦井9號煤層有爆炸危險性。
根據阜新工大安全檢測檢驗有限責任公司2021年3出具的本礦9號煤層自燃傾向性測試結果:9號煤層吸氧量為0.66cm
3/g,自燃傾向等級為Ⅱ級,煤層屬自燃煤層。
(3)地溫、地壓
根據大同煤田的有關資料分析,100m以上地段為低溫正常區,100m~200m深度為地溫異常區(局部),200m~400m深度為低溫正常區。
本礦井下年平均氣溫為14℃,屬地溫正常區。
根據礦井生產情況,井下未發現地壓異常情況,本井田為地壓正常區。
3.2.5工程分析
3.2.5.1井田開拓與開采
1、開拓方式
(1)井筒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90萬t/a。采用斜井開拓方式。目前礦井共布置有主斜井、副斜井、管道斜井、回風立井四個井筒,各個井筒裝備及特征情況見下:
主斜井:傾角18°,凈寬3.2m,凈高2.4m,凈斷面5.9m
2,斜長438m至11號煤層底板巖石中,為半圓拱斷面。裝備帶式輸送機,設臺階扶手,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運輸;符合要求。
副斜井:傾角6°,凈寬5.6m,凈高4.4m,凈斷面21.3m
2,長度1050m至11號煤層底板10m下,為半圓拱斷面。裝備無軌膠輪車,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行人、運料;符合要求。
管道斜井:傾角25°,凈寬3.2m,凈高2.4m,斷面為5.9m
2,長度230m至11號煤層(底板),為半圓拱斷面,設臺階扶手,為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作用于進風、行人、鋪設管路;符合要求。
回風立井:凈直徑5m,凈斷面積19.63m
2,垂深71米至9號煤層底板,擔負礦井回風任務;設梯子間,為礦井的另一個安全出口。
主斜井、副斜井、管道斜井、回風立井都為礦井的安全出口。
(2)水平及采區劃分
該礦設計布置一個主水平和一個輔助水平開拓全井田。主水平設計開采9號和11號煤層,水平標高+1330m,采用聯合布置分層開采方式。
輔助水平設計開采井田東北部5號煤層和8號煤層,輔助水平設在5號煤層中,水平標高為+1430m,采用聯合布置分層開采方式。
根據井田開拓部署,全井田共劃分為8個采區,其中9號煤層劃分為3個采區,即901采區、902采區、903采區;11號煤層劃分三個采區,即1101、1102、11033區;5號煤層劃分一個采區,為503采區;8號煤層劃分一個采區,為803采區。煤層開采順序采用下行開采方式。
現開采9號煤層902采區。
(3)井底車場與主要硐室
井底車場設有中央水泵房、變電所、等候硐室、醫療硐室,醫療硐室設在等候硐室附近,井下中央水倉布置于11號煤層下10米巖石中。井下醫療硐室的規格4m×5m×3m(長×深×高),醫療硐室配備有急救藥品、止血設備、骨折固定用具及擔架等。
井底煤倉位于主斜井井底,煤倉型式采用凈徑6.0m的圓形直立式,煤倉高度20m,有效容積為565t,中間采用混凝土砌碹支護,上下口根據圍巖情況配單筋。倉下設有裝載硐室和設備。
井下中央變電所與中央水泵房硐室聯合布置。中央水倉布置在副斜井井底車場北側,主、副水倉平行布置,水倉凈斷面5.6m
2,主水倉有效長度140m,有效容積950m
3,副水倉有效長度80m,有效容積450m
3,總有效容量1400m
3。采用無軌膠輪車定期清理。
(4)主要巷道布置
主井井筒落底后布置一條上倉運輸巷(11號煤層底板下4m)與北運輸巷連接,平行上倉運輸巷及北運輸巷,布置11號煤層北回風巷,北回風巷和回風大巷連接。副斜井落底后向東布置一條集中輔運輸巷與二采區輔運大巷連接,利用9號煤層沿南北方向布置的二采區運輸、輔運、回風三條大巷,開采9號煤二采區。
2、采掘現狀
礦井現在9號煤層布置9203綜放工作面、29204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和29204回風順槽掘進工作面采掘比為1:2。
9203綜放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綜合機械化低位放頂煤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工作面長度為120m,工作面平均采高為3.0m,放煤平均高度為8.8m,采放比1:2.9。工作面采用一部MG250/600-1.1D型雙滾筒采煤機,前后兩部SGZ-764/400、SGZ764/400型刮板輸送機,一部SZB-764/132型轉載機和一部PCM160型破碎機,運輸順槽采用一部DSJ100/125型可伸縮膠帶輸送機。工作面采用76架ZF5600/16.5/35型放頂煤液壓支架及4架ZF5600/22/35型放頂煤過渡支架。輔助運輸選用JSDB-14回柱絞車。工作面兩端頭各采用2架ZF5600/22/35型過渡支架進行支護,支架頂梁前端有伸縮梁,便于超前支護頂板。工作面端頭過渡支架距離巷道正規端頭支護的間距如果間距超過0.5米。超前支護:根據已采工作面超前支護經驗,確定29203、59203巷采用三排單體液壓支柱超前工作面20m支護(其中一排不低于10米)。勞動組織采用“三·八制”兩班生產,一班檢修。
9203工作面運輸順槽、回風順槽都沿9號煤層底板布置,運輸順槽與二采區運輸巷相連,回風順槽直接與二采區回風巷相連,形成工作面運輸、通風、排水等系統。
29203運輸順槽用于工作面進風、運煤、行人、管線的鋪設等,凈寬4.5m、凈高3.0m、凈斷面13.5m
2,斷面形狀為三心拱,支護形式為U型棚支護。
59203回風順槽用于工作面回風及輔助運輸,凈寬3.5m、凈高3.0m、凈斷面10.5m
2,斷面形狀為矩形,支護形式為錨帶網支護。
29204運輸順槽和29204回風順槽均采用EBJ-120TP型綜掘機沿煤層底板截割并自行裝煤,由DZQ80/40/11型轉載皮帶機輸送到DSJ80/40×2型帶式輸送機運至二采區運輸巷,再由二采區運輸巷皮帶機運至采區溜煤眼。
主要設備:EBJ-120TP型綜掘機、DZQ80/40/11型轉載機、DSJ80/40×2型帶式輸送機。
運料設備:無軌膠輪車,型號WC5J;無軌膠輪車,型號WC1.2J。
人員運輸設備:無軌膠輪車,型號WC19R。
各順槽采用U型棚支護方式作為永久支護。工作面最大控頂距為1.6m,最小控頂距為0.5m。 使用U型棚支護時,巷道凈寬:4.5 m,凈高:3m ,棚距1.1米。特殊情況可以加密支護,棚距縮小為0.6米。
臨時支護:永久支護到工作面迎頭范圍內采用前探梁進行臨時支護。前探梁采用3根4.0m長的槽鋼加工而成。每根前探梁分別用二道鋼棚卡分別固定在緊靠工作面的兩個U型棚梁上,前探梁間距為1.6m。U型棚臨時支護前探梁前方空頂部分用木板背頂進行維護,木板規格:2000×300×50mm。
3、通風及瓦斯防治系統
(1)通風系統
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主通風機工作方式為機械抽出式。
礦井共設有三個進風井,分別為主斜井、副斜井、管道井,擔負全礦井的進風任務;專用回風立井擔負全礦井回風任務,井口安裝防爆蓋。
該礦在回風立井井口安設兩臺FBCDZ-№25型對旋式軸流通風機,運行穩定。功率均為315kW×2。其中一臺工作,一臺備用。電壓10000V,轉速ne=580r/min。
9號煤層中設有二采區變電所,采用獨立通風,在其回風側設置了調節風窗,對井下廢舊巷道及采空區進行了密閉。其它硐室均布置在新鮮風流中。
礦井總進風4523m
3/min,總回風量為4596m
3/min。
井下共有三條大巷,集中輔運巷為主要進風巷,北運輸巷輔助進風,北回風巷專門回風。采掘工作面、中央變電所、中央水泵房等采用獨立通風。9203綜放工作面采用全負壓U型獨立通風,29203運輸順槽進風,29203回風順槽回風。
綜掘工作面均采用壓入式通風,安裝2臺FBD№7.1/2×30型局部通風機(一臺工作,一臺備用),風筒選擇使用直徑為800mm的抗靜電阻燃風筒。
(2)瓦斯防治系統
該礦為低瓦斯礦井。
礦井裝備北京煤炭科學研究院研制的KJ83X(A)型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礦井監控系統分別沿主斜井、副斜井敷設2趟主干光纜,實現環網,安全、穩定、可靠地傳輸。配備了UPS不間斷電源,安裝了兩臺主機,可以實現自動切換,實現了三級聯網,監控室實行24小時值班制。井下各采掘工作面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實現了瓦斯電閉鎖和風電閉鎖,現監控系統運行穩定。中心站至分站傳輸采用光纜,所有光纜均為阻燃型。井上下安設7臺分站,分站型號為:KJ83N(A)-F,對礦井井上下生產系統及井下的采掘工作面、主要硐室、總回風巷、緊急避險硐室內、外等各種瓦斯等參數進行監測監控,安裝各類傳感器102臺,其中:甲烷傳感器安裝18臺,設備開停傳感器安裝11臺,一氧化碳安裝22臺,饋電/斷電傳感器安裝4臺,風筒傳感器安裝1臺,煙霧傳感器安裝8臺,水位傳感器安裝6臺,溫度傳感器安裝9臺,濕度傳感器1臺,風速傳感器安裝3臺, 風門開閉傳感器安裝8臺,氧氣傳感器安裝5臺,二氧化碳傳感器安裝3臺,負壓傳感器安裝1臺,粉塵傳感器安裝2臺。
礦井瓦斯防治工作由礦總工程師分管,下設通風科具體負責瓦斯防治的技術業務管理工作。通風科下設通風隊配備了13名瓦斯檢查員,裝備CJG10D型光干涉甲烷測定器18臺,JBC4型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31臺,CD4型多參數氣體測定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共47臺,瓦斯檢測儀器均由朔州市能源產業技術事務中心定期進行檢定,并取得檢定合格證,均在有效期內。礦領導、科長、隊長、工程技術人員、班組長、流動電鉗工等下井時,攜帶使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瓦檢員均在井下工作地點現場交接班,保證井下24小時有瓦檢員監管瓦斯。
4、提升、運輸、排水系統
(1)提升系統
1)主斜井膠帶輸送機提升系統
主斜井擔負礦井原煤的提升任務,傾角16°。安裝1部DTⅡ100/2×110型膠帶輸送機,擔負礦井的提煤任務,其技術參數:
型號:DTⅡ100/2×110;運輸能力: 800t/h;運輸長度: L=458m,傾角18°-21°;帶寬: B=1000mm;帶厚: 16mm;帶速:3.15m/s;配用電機:YBK2-355S-4型,功率:110kW×2;減速器: M3PSF90型,i=24.9,2臺;制動器:BYWZ5-630/301;逆止器:DSN200-220N;重錘拉緊,綜合保護:KHP15P-Z型。
該礦副斜井使用WC19R型無軌膠輪車2臺(人車)、WC5J無軌膠輪車2臺,WC1.2J型無軌膠輪車1臺。擔負礦井材料、設備、人員的輔助提升任務,
(2)井下運輸系統
井下原煤采用帶式輸送機接續運輸方式,井下輔助運輸采用無軌膠輪車運輸方式。擔負材料及設備運輸任務,各種安全設施齊全。
(3)排水系統
礦井建有完善的防排水系統,在井底車場附近建有主排水泵房和主、副水倉(主水倉有效容積950m
3,副水倉有效容積450m
3,總有效容積1400m
3)。三臺主排水泵選用DF85-45×4型離心泵,流量85m
3/h,揚程180m,功率75KW,水泵運轉正常,達到一用、一備、一檢修的要求。管道井敷設 2 趟主排水管路至地面沉淀池鋼管,1 趟工作,1 趟備用,排水管直徑均為Φ133×4.5mm。配套設施齊全完整,系統保護裝置完善、運轉正常。
主排水泵房內安裝有3臺DF85-45×4型單吸多級離心式耐磨泵,額定流量為85m
3/h。2021年3月4日,中礦監測(遼寧)有限公司對礦井主水泵房在用3臺DF85-45×4型單吸多級離心式耐磨泵進行了性能檢測,檢驗結論均為:“依據AQ1012-2005《煤礦在用主排水系統安全檢測檢驗規范》相關規定,判定該水泵合格”。
在二采區輔運巷未端布置采區水倉(主水倉有效容積400m³,副水倉有效容積200m³)總容積為600m
3,采區水倉安裝 3 臺 DF80-30×3 型排水泵,1 臺工作,1 臺備用,1臺檢修;流量43m
3/h,揚程90m,功率22KW。排水管直徑均為Φ89×3.5mm。配套設施齊全完整,二采區排水管路由各工作面臨時水倉→采區水倉→二采區輔運巷→二采區輔運斜巷→井底中央水倉→管道井→地面污水處理站。
二采區采區水泵房安裝有3臺DF80-30×3 型單吸多級離心式耐磨泵,額定流量為43m
3/h。2021年9月,中礦監測(遼寧)有限公司對礦井采區水泵房在用3臺DF80-30×3型單吸多級離心式耐磨泵進行了性能檢測,檢驗結論均為:“依據AQ1012-2005《煤礦在用主排水系統安全檢測檢驗規范》相關規定,判定該水泵合格”。
(4)煤炭洗選系統
本礦原煤全部由依托山西永昌環宇煤炭有限公司洗煤廠進行洗選,洗選后的產品由山西永昌環宇煤炭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鐵路運輸。
(5)矸石場設置情況
本礦不設永久矸石場。
3.2.5.3礦井通風
1、礦井通風
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主通風機工作方式為機械抽出式。
礦井共設有三個進風井,分別為主斜井、副斜井、管道井,擔負全礦井的進風任務;專用回風立井擔負全礦井回風任務,井口安裝防爆蓋。
2、防自燃措施
本礦煤層屬自燃煤層,自燃發火等級為Ⅱ級,采用黃泥灌漿、噴灑阻化劑兩種滅活方法相結的防自燃措施。
(1)灌漿系統:
①灌漿系統
副井場地建2個灌漿池,池深1.8m,直徑2m,一側設500mm×500mm×1800mm下液泵坑,池四周采用MU100機磚M75砂漿砌筑,墻體厚度370mm,池內壁采用3mm的鋼板制作75×75角鋼護角。
灌漿站做法:副井場地建2個灌漿池,池深1.8m,直徑2m,一側設500mm×500mm×1800mm下液泵坑,池四周采用MU100機磚M75砂漿砌筑,墻體厚度370mm,池內壁采用3mm的鋼板制作75×75角鋼護角。
(二)灌漿方法
采用埋管灌漿法,在放頂前沿回風巷在采空區預先鋪好灌漿管(一般預埋5~8m鋼管),預埋管一端通采空區,一端接膠管,膠管長一般為20~30m,灌漿隨工作面的推進,用回柱絞車逐漸牽引灌漿管,牽引一定距離灌一次漿,要求工作面采空區能灌到足夠的泥漿。
(三)灌漿參數的選擇
① 工作制度:與礦井工作制度相匹配,但需注意以下原則:
灌漿工作是與回采工作緊密配合進行。設計灌漿為四班灌漿,每天灌漿時間為10h,若礦井自燃發火嚴重,且所需灌漿的工作面較多,宜采用四班灌漿,每天灌漿時間為15h。
② 灌漿所需土量
日灌漿所需土量按下式計算:
Q
土=K·G/V
煤
式中:Q
土——日灌漿所需土量,m
3/d;
G ——礦井日產量,2727t;
V
煤——煤的容重,煤層容重為1.48t/m
3;
K——灌漿系數, 為灌漿材料的固體體積與需要灌漿的采空區容積之比,取0.05。
Q
土=0.05×2727/1.48=92(t)
③ 日灌漿所需實際開采土量
Q=αQ
土
式中:Q——日灌漿所需實際開采土量,m
3/d;
α——取土系數(考慮土壤含一定雜質和開采,運輸過程中的損失);取1.1。
Q=α·Q
土=1.1×92=101(m
3)
④ 灌漿泥水比的確定
灌漿泥水比應根據泥漿的輸送距離,煤層傾角,灌漿方式及灌漿材料和季節等因素通過試驗確定。
⑤ 每日制泥漿用水量
每日泥漿用水量按下式計算:
Q
水1=Q·δ
式中:Q
水1——制備泥漿用水量,m
3/d:
δ——泥水比的倒數,取1:5。
Q
水1=100×5=505(m
3/d)
⑥ 每日灌漿用水量
每日灌漿用水量按下式計算:
Q
水2=K
水·Q
水l
式中:Q
水2——灌漿用水量,m
3/d:
K
水——用于沖洗管路防止堵塞的水量備用系數,取1.1。
Q
水2=1.1×505=556(m
3/d)
⑦ 每日灌漿量
Q
漿1=(Q
水1+Q
土)M
式中:Q
漿1——日灌漿量,m
3/d:
M——泥漿制成率,取0.93。
其余符號同前。
Q漿1=(505+92)×0.93=555(m
3/d)
(四)對灌漿材料的要求
① 顆粒要小于2mm,而且細小顆粒(粘土:≤0.005mm者應占60~70%)要占大部分。
② 主要物理性能指標
比重為:2.4~2.8t/m
3
塑性指數為9~11(亞粘土)
膠體混合物(按MgO含量計)為25~30%:
含砂量為25~30%,(顆粒為0.5~0.25mm以下)
容易脫水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五)制漿的主要設備見下表:
表3.2-6 黃泥灌漿設備一覽表
序號 |
設備名稱 |
設備型號 |
單位 |
數量 |
1 |
水泵 |
ZBA-6B |
臺 |
2 |
2 |
泥漿攪拌機 |
自制 |
臺 |
2 |
3 |
管路(無縫鋼管) |
D108×4.0 |
m |
3000 |
4 |
4寸膠管 |
DN100 |
m |
200 |
5 |
下液式泥漿泵 |
80NYL60-9GE |
臺 |
2 |
6 |
供水管(軟管) |
φ30 |
m |
200 |
3.2.5.4公用工程
1、供電
礦井地面主斜井工業場地建設有1座10kV變電站,采用雙回路供電,兩回10kV電源線路,一回引自增子坊110kV變電站10kV母線段,供電距離3.5km,導線型號為LGJ-240鋼芯鋁絞線;另一回引自下石井110kV變電站10kV母線段,供電距離2.5km,導線型號為LGJ-240鋼芯鋁絞線,兩回線路一回工作,一回(帶電)備用,保證供電連續性,當一回路發生故障停止供電時,另一回路能擔負礦井全部負荷。
礦井地面副斜井工業場地設一座副井10kV變電站,采用雙回路供電,兩回10Kv電源均引自主井10kV變電站10kV不同母線段,供電距離350m,導線型號為MYJV
22-8.7/10 3×120mm
2型煤礦用交聯聚乙烯絕緣鋼帶鎧裝聚氯乙烯護套電力電纜,兩回路一回工作,一回(帶電)備用,保證供電連續性,當一回路發生故障停止供電時,另一回路能擔負礦井全部負荷。
2、采暖、供熱
根據《山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 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0-242-2012),縣采暖設計室外計算溫度為-17℃,采暖期為165d。
①供熱方式及采暖供熱制度
礦井采用集中供熱方式,采用空氣源熱泵供熱,各類建筑物采暖熱媒均為41~60℃的熱水。井筒保溫在主副井口各設空氣加熱室一座。
非采暖季運行4臺空氣源熱泵機組(NSKR-X300DP11),供浴室洗澡用,運行時間8h/d,120d。采暖季運行56臺空氣源熱泵機組(NSKR-X300DP11),供整個礦井采暖、井口防凍及浴室用,運行時間16h/d,245d/a。
②建筑物采暖熱負荷
建筑物熱負荷統計表見表3.2-10。
表3.2-7 采暖建筑物耗熱量計算表 tw=-17℃
序號 |
建 筑 物 名 稱 |
室內計算溫度(℃) |
建筑物體積(m3) |
采睬熱指標(W/m3.K) |
室內外溫度差(℃) |
耗熱量(104 W ) |
采暖 |
通風 |
供熱 |
合計 |
一 |
生產系統 |
|
1 |
入選輸送機走廊 |
8 |
183.75 |
4.1 |
25 |
1.88 |
|
|
1.88 |
2 |
篩分樓 |
15 |
2250.5 |
1.5 |
32 |
10.80 |
|
|
10.80 |
3 |
混煤儲煤輸送機走廊 |
8 |
1505 |
4.1 |
25 |
15.43 |
|
|
15.43 |
4 |
大塊煤上倉輸送機走廊 |
5 |
336 |
4.1 |
22 |
3.03 |
|
|
3.03 |
5 |
大塊煤卸載點 |
10 |
180 |
3 |
27 |
1.46 |
|
|
1.46 |
6 |
中塊煤卸載點 |
10 |
125 |
3 |
27 |
1.01 |
|
|
1.01 |
|
生產系統合計 |
|
33.61 |
二 |
工業廠房建筑物 |
|
|
1 |
主井井口房 |
15 |
2464 |
1.44 |
32 |
11.35 |
|
|
11.35 |
2 |
副井井口房 |
15 |
756 |
1.8 |
32 |
4.35 |
|
|
4.35 |
3 |
機修車間 |
15 |
5616 |
0.9 |
32 |
16.17 |
|
|
16.17 |
4 |
綜采設備庫 |
10 |
4500 |
0.9 |
27 |
10.94 |
|
|
10.94 |
5 |
坑木加工房 |
15 |
874.8 |
1.8 |
32 |
5.04 |
|
|
5.04 |
6 |
器材庫 |
10 |
3375 |
1.3 |
27 |
11.85 |
|
|
11.85 |
7 |
消防材料庫 |
10 |
189 |
2.6 |
27 |
1.33 |
|
|
1.33 |
8 |
巖粉庫 |
10 |
189 |
2.6 |
27 |
1.33 |
|
|
1.33 |
9 |
油脂庫 |
10 |
252 |
2.3 |
27 |
1.56 |
|
|
1.56 |
10 |
副井絞車房 |
18 |
2920 |
1.2 |
35 |
12.26 |
|
|
12.26 |
11 |
空壓機房 |
15 |
901 |
1.8 |
32 |
5.19 |
|
|
5.19 |
12 |
風機值班室 |
18 |
27 |
3 |
35 |
0.28 |
|
|
0.28 |
13 |
加壓泵房 |
16 |
194.4 |
2.6 |
33 |
1.67 |
|
|
1.67 |
14 |
凈化車間 |
16 |
421.2 |
2.2 |
33 |
3.06 |
|
|
3.06 |
|
工業廠房建筑物合計 |
|
86.38 |
三 |
行政福利建筑物 |
|
1 |
綜合辦公樓 |
22 |
53121.6 |
0.55 |
39 |
113.95 |
|
223.26 |
337.21 |
2 |
門衛室 |
18 |
180 |
2.7 |
35 |
1.70 |
|
|
1.70 |
3 |
食堂浴室 |
18 |
6400 |
0.55 |
35 |
12.32 |
|
84.2 |
96.52 |
4 |
單身宿舍 |
18 |
31902.4 |
0.55 |
35 |
61.41 |
|
|
61.41 |
行政福利建筑物合計 |
|
496.84 |
合計 |
|
616.84 |
③井筒防凍熱負荷
井筒保溫:
主、副斜井通風耗熱量分別為:
Q
2=1110×28×(25.1+2)×1.1×1.163=1077513(W)
Q
3=1110×40×(25.1+2)×1.1×1.163=1539305(W)
考慮1.25的富余系數后,井口防凍耗熱量分別為:
Q
2′=1.25×1077513=1346891(W)
Q
3′=1.25×1539305=1924131(W)
井筒保溫Q
4=327.11×10
4kW。
總熱負荷:Q=(327.11+616.84)10
4kW×1.25=11.8MW。
3、給排水
(1)供水水源
礦井供水施救系統和井下消防灑水系統采用同一系統。消防灑水系統水源取至地面消防靜壓灑水池,水池水源主要來自井下排水凈化處理后水源。地面設500m3靜壓灑水池一個及200m
3調節池一個。為了解決災變時井下供水施救系統水源的可靠性問題,井下消防灑水管路通過三通及閘閥和生活用水管道連接。當發生災變時,打開生活用水閥門即可為井下供應生活飲用水。
井下供水防塵系統水源為處理后的井下排水,井下排水經凈化處理,水質達到井下消防灑水用水的水質標準。地面設有1座容積500m
3的靜壓清水池和1座容積為200m
3調節水池,以保證井下靜壓供水及水壓的需求。
地面靜壓水池(D133×4.5)→管道斜井(D133×4.5)→集中輔運巷(D108×4.5)→二采區輔運巷(D89×4.5)→運輸順槽、回風順槽(D89×4.5)→工作面。
3.2.5.5依托工程
1、原煤洗選
(1)依托洗煤廠基本情況
本項目生產的原煤全部由汽車運輸至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進行洗選。
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位于玉嶺煤礦工業場地西北約6.0km處,洗選能力為800萬t/a,采用“100-13mm重介淺槽分選+13-1.5mm重介旋流器分選+1.5-0.25mmTBS分選+細煤泥壓濾回收”洗選工藝。
(2)環保手續履行情況
2015年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委托太原核清環境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編制了《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新建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和煤炭集運站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2015年11月12日,原朔州市環境保護局以“朔環審[2015]136號文”對《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新建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和煤炭集運站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了批復。
2016年8月17日,原右玉縣環境保護局以“右環函[2016]46號”文對《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新建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和煤炭集運站項目》出具了驗收意見的函。
2022年5月9日,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進行了固定污染源排污登記,登記編號:9114000005628994XF002X。
(3)原煤全部入選保證性分析
根據驗收報告可知,該項目設計煤炭洗選能力為800萬t/a,設計發運煤炭1200萬t/a,實際建設煤炭洗選能力為800萬t/a,發運煤炭1200萬t/a。
本礦與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簽訂洗選協議,保證本礦150萬t/a原煤送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洗選。
山西永昌環宇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永昌煤炭物流園洗煤廠洗選能力為800萬t/a,煤炭集運站發運煤炭能力為1200萬t/a。
3.3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3.3.1施工期
本項目施工期活動為篩分車間除塵設施改造、燃煤鍋爐的拆除,空氣能熱源泵采暖設施改造等,施工活動在現有工程場地內,施工活動量小,產生的環境影響很小。
3.3.2運營期
本項目已基本建成,重點分析運營期環境影響,簡單分析服務期滿后環境影響。項目井工開采工藝流程及主要產排污環節示意圖見圖3.3-1。
1、大氣污染影響因素分析
本項目運營期主要的大氣污染源主要為:原煤轉載、儲存、原煤篩分過程產生的揚塵,產生的主要污染物為顆粒物。
2、水環境影響因素分析
主要污染源為礦井水、生活污水,污染物為COD、BOD
5、SS、氨氮、總磷等。礦井排水經礦井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生活污水集中入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綜合利用,不外排。
3、噪聲影響因素分析
礦井工業場地噪聲源主要是風機、各類型泵、機修設備等機械噪聲和空氣動力學噪聲,對周圍的聲環境有影響。影響范圍主要為工業場地廠界四周。
4、固體廢物影響因素分析
本項目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為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生活垃圾,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矸石,機械維修過程中產生的廢機油、廢油桶,水處理站產生的污泥等固體廢物。
5、生態影響因素分析
本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的是井下采動引起的地表移動變形,同時引起的地表塌陷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淺層地下水下滲和水土流失;工業場地的占地影響。
井下開采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時期的不利影響,采取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措施后,可使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和恢復。
3.3.3服務期滿
礦井服務期滿后,各種機械設備將停止使用,人員陸續撤離,由此帶來的大氣污染物、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噪聲及固體廢物等對環境的影響將會消失。
服務期滿后的環境影響以生態環境的恢復為主,同時封井和場地清理也會產生少量揚塵和建筑垃圾,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工業場地經過清理后,永久性占地范圍內的水泥平臺或砂礫石鋪墊被清理,對地表進行生態恢復。場地恢復到相對自然的一種狀態,沒有了人為的擾動,井場范圍內的自然植被會逐漸得以恢復,有助于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
拆除生產設施時盡可能文明施工,設置圍擋,減少施工揚塵污染,廢棄建筑殘渣外運至指定處理場填埋處理??苫厥赵倮?,找到合適的回收利用途徑。使固體廢物全部得到妥善處理。
對廢棄的井筒用水泥灌注封井、井場清理等。在這期間,將會產生少量揚塵和固體廢物。在閉井施工操作中應注意采取降塵措施,文明施工,防止水泥等的灑落與飄散,同時在清理井場時防止產生飛灰、揚塵的產生,盡可能降低對周邊大氣環境的影響。
因采掘引起的地表塌陷滯后于地下采空區的形成,將延續較長時間,因此地表形態變化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會持續一段時間。礦方要在現有開采區域設置地表移動變形觀測站,對出現的地裂縫、沉陷區實施填補和恢復措施。
3.4環境保護對策措施及污染源源強核算
3.4.1廢氣污染源防治措施及源強核算
本次產能核定工程利用現有篩分系統。鍋爐房由燃煤鍋爐改造為空氣能熱泵機組供熱。
1、鍋爐煙氣
本項目將燃煤鍋爐改造為空氣能熱泵機組供熱,采用清潔能源供熱。
2、篩分車間廢氣
本次產能核增后,原煤跌落處以及篩分車間現有降塵措施不滿足現行環保要求,本次依托原有集塵罩和排氣筒,更換除塵器風機,增加除塵器過濾面積,排放濃度滿足《煤炭洗選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2270-2021)標準限值。
目前原煤振動篩置于全封閉篩分樓內,設全封閉集氣罩,原煤落點設置集塵罩,含塵氣體經集塵罩收集后進入布袋除塵器處理后通過排氣筒排放。
本礦井現有篩分車間設置1臺雙層圓振動篩,型號為2YBAHg2148,篩孔為φ50mm、φ25mm,設備篩分能力為320t/h。設備年處理能力核定為:
A=330×


=158.04(萬t/a)
處理能力為158.04萬t/a,滿足本次核定工程生產能力需求。
(1)除塵器設計風量確定
根據《煤炭工業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標準》(GB/T50466-2018)附錄A常用設備的抽風量,振動篩篩面尺寸為5.0m×3.5m,則抽風量為1200×5.0×3.5=21000m
3/h。
篩分車間內落煤點數量為3個,落點尺寸為0.8m×0.8m。
除塵器設計風量采用下式計算:
Q=
KPHvx
式中,
P——罩口敞開面周長,m;
H——罩口至污染源距離,m;
H——罩口至污染源距離,m;
vx——控制速度,m/s;
K——考慮沿高度速度分布不均勻的安全系數,通常取1.4;
本項目集氣罩距源的距離取0.3m,罩口風速取0.5m/s,計算得落煤點集氣罩風量7257.6m
3/h。
篩分車間除塵系統需要總風量為21000+7257.6=28257.6m
3/h,考慮管道風阻,設計按照29000m
3/h。
篩分車間工作制度不變,生產能力核定為150萬t/a,根據《排放源統計調查產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數手冊》中06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系數手冊中“破碎篩分車間-規模120~1000萬噸/年-廢氣顆粒物產污系數為0.72kg/t-原料”,則
本項目篩分車間顆粒物產生量為150×10
4×0.72÷10
3=1080t/a。
袋除塵器過濾介質采用滌龍三防覆膜濾料,根據設計文件及已安裝實例,覆膜布袋除塵器出口濃度可穩定達到10mg/m
3以下,本工程布袋除塵器排放量為29000 m
3/h×10 mg/m
3×330d/a×16h/a×10
-9=1.531t/a。
3、原煤轉載輸送粉塵
原煤轉載、輸送主要為輸送轉運原煤入篩分間處跌落點,原煤出篩分間入轉載膠帶機處跌落點等,利用現有全封閉皮帶走廊,原煤轉載點設置噴霧灑水抑塵,可有效地抑制粉塵的產生。
根據現行《煤炭洗選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2770-2021)中無組織控制措施,原煤輸送轉載點應全封閉或設置集氣罩+除塵設施,
本項目現有措施為全封閉,評價認為措施滿足現行環保要求。同時針對排污特征提出以下要求:
(1)采用皮帶輸送機及皮帶走廊應設計為封閉式;
(2)盡可能減小原煤入庫等的落差高度;
(3)積極維護,加強管理轉載點設置的噴霧抑塵裝置,灑水使用處理后的礦井水。
4、原煤儲存粉塵
本工程原煤儲存利用現有的1座全封閉儲煤場采用擋風抑塵網抑塵,由于本項目原煤儲存過程中主要有末煤產生,塊煤和籽煤粒徑較大,產塵量較少,本次評價原煤儲存過程產生的粉塵,主要計算末煤庫產生的無組織粉塵。
根據計算公式分析,當風速達到4m/s時起塵。對煤場煤堆起塵量計算公式如下:

煤場起塵:
式中:Q
1—煤堆起塵量,mg/s;
U—風速,m/s;
S—煤堆表面積,m
2;
ω-空氣相對濕度,%,取65%。
W-煤物料濕度,原煤7%。
計算得:末煤場煤堆起塵量Q
1=7626.31mg/s(104.65t/a),本項目末煤煤庫庫頂設置可覆蓋全場的噴霧抑塵設施(持續噴霧降塵,堆場區噴霧降塵為30min/次),除塵效率可達98%,由此計算,采取以上措施后全封閉末煤庫無組織粉塵排放量2.09t/a。
5、運輸道路揚塵
現有運輸道路揚塵治理滿足要求,本次利用。汽車運輸主要為道路揚塵?,F已建汽車洗車平臺,對出場運輸車輛車胎車體周圍進行沖洗;加強運輸車輛的管理,限載限速,嚴禁超載,并采用廂車;運輸道路出現損壞及時修復保證路面狀況良好,并配備專人定期灑水和及時清掃等措施不減少揚塵量,降低運輸道路揚塵對環境空氣的污染。
本項目廢氣污染源源強核算及相關參數表見表3.4-1。
表3.4-1 廢氣污染源源強核算及相關參數表
工序 |
裝置 |
污染源 |
污染物 |
污染物產生 |
治理措施 |
污染物排放 |
排放時間/h |
核算方法 |
廢氣產生量(m3/h) |
產生濃度(mg/m3) |
產生量(kg/h) |
工藝 |
效率% |
核算方法 |
廢氣排放量(m3/h) |
排放濃度(mg/m3) |
排放量(kg/h) |
篩分 |
雙層圓振動篩 |
篩分間 |
顆粒物 |
產污系數法 |
29000 |
6269 |
1080 |
袋式除塵器 |
99.8 |
排放系數法 |
29000 |
10 |
0.29 |
5940 |
原煤轉載、卸載 |
皮帶運輸機 |
輸送皮帶 |
顆粒物 |
排放量小,忽略不計 |
-- |
-- |
-- |
|
-- |
排放量小,忽略不計 |
-- |
-- |
-- |
5940 |
原煤儲存 |
儲煤場 |
儲煤場 |
顆粒物 |
-- |
-- |
11.95 |
|
-- |
-- |
-- |
0.24 |
8760 |
運輸道路揚塵 |
運輸
車輛 |
道路運輸 |
顆粒物 |
-- |
-- |
-- |
|
-- |
-- |
-- |
-- |
5940 |
有組織排放量合計 |
顆粒物 |
產污系數法 |
29000 |
5643 |
163.6 |
袋式除塵器 |
99.8 |
排放系數法 |
29000 |
10 |
0.29 |
5940 |
3.4.2廢水污染源防治措施及源強核算
本項目水污染源主要為礦井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污染物為COD、BOD5、SS等。
1、礦井水
根據生態環境影響和環境污染預測,礦井投產后主要水環境污染主要為礦井水及生活污水,污染物主要為COD、BOD5、SS和氨氮。
根據現場調查,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40m3/d,最大涌水量為330m3/d,提升至地面礦井水處理站后。經調節+混凝+沉淀+過濾+吸附+消毒處理,處理能力為1500m3/d,處理后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回用于不外排。生活污水處理后的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T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處理后的水要求全部回用于廠區綠化。同時也滿足煤炭洗選工程設計規范(GB50359-2005)中選煤用水,廢水全部回用不外排。
2、生活污水
本礦井生活污水排水量為190.94m3/d,污水全部排入本礦井生活區的地埋式污水處理站,處理工藝采用采用“調節→二級接觸氧化→沉淀→過濾→消毒→混凝沉淀過濾→活性炭吸附除臭處理”工藝,處理后的出水水質:SS=20mg/L≤30mg/L、BOD5=15mg/L≤20mg/L、COD=40 mg/L≤50mg/L,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二級排放標準,處理后部分回用工業廣場綠化、降塵,其余用于黃泥灌漿不外排。
3、初期雨水
場地內建設有雨水導流渠,有一座 400m3初期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進口均設有切換閥門,實現初期污染雨水與后期潔凈雨水的分流。初期雨水收集池內的初期雨水經沉淀后用于降塵灑水,不外排。
3.4.3噪聲污染源防治措施及源強核算
工業場地高噪設備有:壓風機房的壓風機、坑木加工的電鋸、泵類等;風機房的軸流風機、灌漿站的泵類等,現有工程對噪聲源已經采取的措施如下:
表3-4.3 現有工程對噪聲源已經采取的措施 dB(A)
名稱 |
設備 |
已采取措施 |
空氣加熱室 |
空氣加熱機組,內有離心風機 |
風機配置減振臺座,加熱室門窗設為隔聲門窗 |
壓風站 |
螺桿式空壓機 |
空壓機已采用隔振機座,進排氣口安裝消聲器,對機房墻壁、頂棚進行吸聲處理,門窗采用隔聲門窗。 |
篩分間 |
振動篩 |
對車間內各設備設置減震基礎,車間門窗設置為隔聲門窗,溜槽底部鋪設耐磨、降噪襯板 |
機修車間 |
機加工設備 |
室內密閉,設備設置減震基礎 |
坑木加工房 |
木工帶鋸機、圓鋸機、移動式截鋸等 |
坑木加工房封閉安裝隔聲門窗隔聲降噪,室內墻壁、頂棚進行吸聲處理 |
各類水泵房 |
生活污水、礦井水處理站水泵 |
水泵間單獨隔開封閉,水泵與進出口管道間安裝軟橡膠接頭,泵體基礎設橡膠墊或彈簧減震動器 |
通風機 |
對旋軸流通風機 |
機體配帶消聲器,并在排氣口設擴散塔,對電機設置減震基礎。風井場地四周設置圍墻 |
黃泥灌漿站 |
水泵,泥漿攪拌機 |
水泵間單獨隔開封閉,水泵與進出口管道間安裝軟橡膠接頭,泵體基礎設橡膠墊或彈簧減震動器。門窗設置為隔聲門窗。 |
本次生產能力核定后,地面工程基本不發生變化,噪聲源沒有發生變化。
2022年11月,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緦I場地廠界噪聲進行了監測,根據監測報告,主井工業場地晝間夜間噪聲值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標準,晝間60dB(A),夜間50dB(A)。
工業場地及進場道路兩側200m范圍內沒有聲敏感目標。
3.4.4固體廢物污染源防治措施及源強核算
固體廢物主要包括矸石、除塵灰、生活垃圾、礦井水處理站和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廢礦物油等。
①矸石
開采的原煤含矸量較少,矸石產生量約50500t/a,所產生的矸石由集團公司統一回收運往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綜合利用,后附矸石供銷協議書與教場坪集團合建矸石場統一處理文件。該電廠一期2300MW煤矸石循環流化床空冷機組工程于2009年5月22日獲國家發改委核準,工程于2010年4月正式施工,2012年投產,二期擬建設2600MW國產超臨界燃煤空冷發電機組,2017年,該電廠裝機總量為66萬KW。
②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產生量約133.4t/a,生活垃圾在工業場地內統一收集后,按環衛部門指定的地點進行合理處置。
③煤泥
煤泥主要來自礦井水處理站和初期雨水收集池,通過估算,經壓濾脫水后與原煤一起銷售。
④危險廢物(廢礦物油)
玉嶺煤業為礦井生產企業,主要產生的危險廢物為液壓站產生的廢液壓油、檢修設備更換后的廢機油及廢潤滑油,廢礦物油屬于危險廢物,廢物類別為HW08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廢物代碼為900-214-08。廢礦物油密封桶集中收集后,暫存于危廢暫存間,后定期送有資質的危廢處置單位集中處置。
3.4.5地表沉陷與生態影響
本項目運營期生態環境影響主要表現在井下采動引起的地表塌陷對評價區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的影響。評價對生態環境的防治措施包括:工業場地水土流失措施、地表沉陷區防治措施以及己封場矸石場生態防治措施。
1、對地形地貌、土地利用類型、生態的影響及恢復措施
地表沉陷主要表現為地表裂縫,井田地貌單元屬黃土丘陵區山間洼地,東部和西北部為黃土丘陵,中間呈帶狀山間洼地,地勢較為平坦,煤層采動后,工業場地、村莊等重要建筑物留有保安煤柱,礦山開采對受護區內生態環境影響較輕。其他位置煤層采空后,會造成地面標高較大的變化,形成塌陷坑及地裂縫等地面變形現象,在較陡溝坡地帶會同時造成局部地質體變形、斷裂、滑塌等現象,從而影響評估區微地貌形態、土壤、土地生產力等因子的變化,并引起加速侵蝕、植被退化、土地退化等危害,在一些較陡邊坡帶可能會誘發坡體失穩變形,造成局部地形地貌特征變化。
采煤沉陷直接導致農作物、自然植被生長賴以生存的上壤環境的變化,即土壤孔隙度、結構、水分、養分等的影響,土壤水分、養分向沉陷裂縫中部和底部遷移的趨勢,不同程度的裂隙(縫),在局部錯位較大、裂隙(縫)較多的地區,地表徑流匯集,使養分從地表向土壤深層遷移、從沉陷邊緣沿裂隙(縫)向沉陷中心匯:集,致使沉陷地耕地表層:土壤趨于退化,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進而影響農作物、自然植被從上壤環境中汲取營養,使農作物產量和生物量下降,進而對耕地、林地、草地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沉陷裂縫使地表土壤抗蝕能力下降,土壤侵蝕加劇,水土流失量增加。
地表沉陷采用人工或機械整地方式充填沉陷裂縫。對受輕度影響的耕地進行填堵裂縫和平整上地,受中度影響的耕地,除采取采取填堵裂縫、平整土地外,還采取上壤改良、修整田面、合理選擇種植品種等措施。對受輕度影響的草地和灌木林地以自然恢復為主,受中度影響的草地、灌木林地采取裂縫充填、扶正苗木、適時補播或補植等措施。
2、對地面建(構)筑物的影響及環保措施
井田范圍內無風景旅游區及古跡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丘陵低山區,無村莊,僅有隸屬煤礦的工業建筑物及交通運輸的公路,本工程不會對其造成影響。
3、工程占地影響及環保措施
本次150萬噸/年產能核定工程利用原有工業場地,無新增占地。占地均為建設用地,占地范圍內不涉及基本農田以及永久性生態公益林。評價認為:現工業場地治理措施及效果滿足環評要求。
3.4.6服務期滿環境影響分析
礦井服務期滿后,各種機械設備將停止使用,人員陸續撤離,由此帶來的大氣污染物、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噪聲及固體廢物等對環境的影響將會消失。服務期滿后的環境影響以生態環境的恢復為主,同時封井和場地清理也會產生少量揚塵和建筑垃圾,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工業場地經過清理后,永久性占地范圍內的水泥平臺或砂礫石鋪墊被清理,對地表進行生態恢復。場地恢復到相對自然的一種狀態,沒有了人為的擾動,井場范圍內的自然植被會逐漸得以恢復,有助于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
拆除生產設施時盡可能文明施工設置圍擋,減少施工揚塵污染,廢棄建筑殘渣外運至指定處理場填埋處理??苫厥赵倮?,找到合適的回收利用途徑。使固體廢物全部得到妥善處理。
對廢棄的井簡用水泥灌注封井、井場清理等。在這期間,將會產生少量揚塵和固體廢物。在閉井施工操作中應注意采取降塵措施,文明施工,防止水泥等的酒落與飄散,同時在清理井場時防止產生飛灰、揚塵的產生,盡可能降低對周邊大氣環境的影響。
因采掘引起的地表塌陷滯后于地下采空區的形成,將延續較長時間,因此地表形態變化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礦方要在現有開采區域設置地表移動變形觀測站,對出現的地裂縫、沉陷區實施填補和恢復措施。
4、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4.1自然環境現狀調查
4.1.1地理位置
右玉縣位于山西省的西北部,北與西北以古長城為界,與內蒙古的涼城和林格爾毗鄰,東與大同市的左云縣,南與朔州市的山陰縣、平魯區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2°6′3″-112°38′35″,北緯39°41′-40°17′。全縣東西寬45.7公里,南北長67.7公里,總面積1964平方公里。位于“兩省三市五縣”黃金三角交匯處(山西、內蒙兩省,呼和浩特、大同、朔州三市,和林、涼城、左云、平魯、山陰五縣),是山西的北大門,中原通往內蒙、外蒙的咽喉要道,西部開發的大后方。全縣森林覆蓋率47%,是聞名全國的“塞上綠洲”。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位于右玉縣東南元堡子鎮紅寺洼村南,行政區劃隸屬元堡子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5′35″~112°38′13″;北緯39°43′43″~39°45′00″。
4.1.2氣候特征
右玉縣氣象站觀測統計資料:年平均氣溫4.5℃,最高氣溫和晝夜溫差顯著,最高氣溫在7月份,平均21.5℃,極端最高溫度33.4℃(1977.07.15),最低氣溫在1月份,平均-18.5℃,極端最低溫度-34.1℃(1970.01.05),平均日溫差為15℃左右;受季風影響,降水極不均勻,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份,多年降水量為157~706mm,平均降水量430.5mm,七、八月份的降水量約占全年的55%,降水量最少是一月份,一般降水量為0mm;全年蒸發量為1556.7~1926.7mm,平均蒸發量為1705.9mm,其中4-8月份蒸發量大,約占全年的40%,最小的是一月份,僅占全年蒸發量的0.5%,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4倍;每年結冰期從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下旬,最大凍土深度163cm,最大積雪厚度為300mm;全年無霜期150天;全年最多風向為西北風,西北風幾乎貫穿全年,5月份風力最大,風速在14.0~22.0m/s。
4.1.3地表水
井田無地表河流,區域河流有七里河、馬關河、馬營河。區域較大的河流有七里河,全長35km,1984年開發安太堡露天礦,于上游細水村人工改道后向北流入大沙河,匯入馬營河。1967年勘探時下窯子河段斷面地下潛水流量(包括部分基巖裂隙排泄量)為3644m³/h。河流改道后,潛流被載,加上近年沿河附近小煤礦疏排水影響,下窯子村以下河谷潛流基本疏干斷流。
井田周邊及右玉縣地表水系圖見圖4.4-2和4.4-3。
4.1.4地質條件與水文地質條件
一、地質條件
1、區域地層
本區位于大同煤田(石炭一二疊紀)西南部,地層發育較齊全,全礦區地層主要發育為太古界、元古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白堊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2、區域含煤地層
大同煤田(石炭一二疊紀)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山西組含煤5層,煤層平均總厚7-11m,含煤系數4.29-15%。太原組含煤12層,煤層平均總厚20-23m,含煤系數21.5-23.8%。主要可采5、8號煤層。
3、井田地層
井田位于大同煤田西南邊緣,屬黃土掩蓋區。根據以往地質勘探資料結合井筒所揭露的實際地質情況,井田內賦存地層由老到新為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第四系。
(1)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O
2m)
為煤系地層基底,主要為灰、灰黃色厚層狀石灰巖及白云質灰巖,夾有少量泥灰巖,巖石致密、堅硬,裂隙及小溶洞發育,裂隙多被方解石脈充填,含動物化石。本區揭露厚度0-72m。
(2)石炭系(C)
1)中統本溪組(C
2b)
主要由深灰—灰黑色泥巖、砂質泥巖,灰、灰白色砂巖及1-2層石灰巖組成。底部為淺灰—灰白色鋁土質泥巖和棕紅色鐵質泥巖。
本組地層厚度18.63-50.57m,平均厚度29.05m,與下伏奧陶系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井田內含煤地層為大同煤田的下煤系,即石炭—二疊紀煤巖系,其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山西組?,F敘述如下:
2)太原組(C
3t)
主要由灰、灰白色砂巖、灰黑色粉砂巖、砂質泥巖、高嶺質泥巖和煤層組成。該組為本區主要含煤地層,含4、8、9、10、11號煤層,其中9、11號煤層為主要可采煤層,賦存穩定,其余各煤層均為零星賦存煤層。本區由于煤層埋藏淺,9號煤層有不同程度的風氧化。本組最底部發育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中、粗砂巖,定為標志層K2,作為與下伏本溪組的分界標志。該組含有豐富的植物化石,沉積的韻律較為清楚,屬山前平原的曲狀河到泥炭沼澤的沉積類型,為過渡相含煤建造。
本組厚61.82-118.59m,平均109.43m,與下伏本溪組地層整合接觸。
(3)二疊系(P)
1)山西組(P
1s)
由一套灰、深灰、灰白色碎屑巖、粉砂巖、砂質泥巖和煤層組成。本組含煤1-2層,均以不穩定煤線賦存。最底部發育一層灰白色碎屑巖(K
3),賦存穩定,作為與太原組的分界標志。本組屬古陸邊緣的山前沖積平原型,以內陸河床相、河漫灘相為主,為陸相含煤建造。
本組厚39-62m,平均44.6m,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
本井田可采煤層均賦存于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其中9、11號煤層為全區可采煤層,分布廣泛,厚度大且穩定,是井田主要可采煤層,其它煤層為不可采煤層。
太原組地層與山西組相比,具有顏色深、粒度細,泥巖發育等特點。在其形成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聚煤環境,聚煤作用相當發育,屬海陸交互相沉積。這一時期,地殼上升處于海退階段,中間過程作小的海侵、海退振蕩。本區地層厚度、巖性、巖相、物性、沉積特征等沿其走向和傾向都無明顯的變化規律。
(4)第四系(Q)
第四系在井田內極為發育,絕大部分地段均被其所覆蓋,厚0-60.00m,平均22m。主要為中上更新統黃土層。巖性以淺紅色、土黃色亞砂土、亞粘土為主,夾有鈣質結核。與下伏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4、區域構造
大同煤田在區域構造上有如下特征:北界為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最南緣的次級構造山海關-烏蘭格爾隆起,東為口泉-鵝毛口斷裂及洪濤山前斷裂與汾渭裂陷盆地最北部的大同新生代斷陷盆地相毗鄰,西受呂梁山支脈西石山山前拗陷盆地控制,南以洪濤山背斜與寧武煤田相隔。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隆起北端,為一不對稱的向斜構造,向斜軸總體為北東30-50°,煤田東南緣地層傾角較陡,一般30-50°,東部邊緣,局部地層直立倒轉,煤田中西部地層傾角較平緩,大都在10°以下。大同煤田在地質演化史上與山西及整個華北一樣,經歷了地臺基底形成,地臺蓋層發育和地臺重新活化三大發展階段。在第一、二兩大階段中,它服從于華北整體構造特征,不具備獨立活動的地質意義,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沉積后才漸趨脫離總體格局;燕山運動是大同煤田形成的決定時期,沿東緣發生的口泉-鵝毛口逆推斷裂,使煤田以東太古界的上覆地層全遭受剝蝕,因推覆、擠壓,使煤田西、北部平緩上翹,遭受剝蝕、侵蝕,侏羅紀末期的磨河斷裂,使西北部復又快速下沉,并為白堊系巨厚沉積所覆蓋,喜山運動再次沿口泉山脈東麓發生強烈斷陷,形成大同斷陷盆地,并最終造就大同煤田。
5、井田構造
井田位于大同煤田向斜構造南部西翼南緣,根據鉆孔和井下揭露,本區構造總體為走向北東,傾向北西的單斜構造,傾角平緩,一般為1°-3°,在井田東南部發育有次級的褶曲構造。
根據以往地質資料和井下采掘現狀,井田內發育5條正斷層,現分述如下:
1)斷層
①F1斷層:位于井田西南部,正斷層,走向E,傾向N,傾角60°,落差1-2m,延伸長度約575m。
②F2斷層:位于井田東部,正斷層,走向NW,傾向NE,傾角40°,落差5m,延伸長度約325m。
③F3斷層:位于井田中部,正斷層,走向NNE,傾向W,傾角60°,落差4m,延伸長度約350m。
④F4斷層:位于井田東部,正斷層,走向NNE,傾向W,傾角60°,落差2.5m,延伸長度約100m。
⑤F5斷層:位于井田東部,正斷層,走向NNE,傾向W,傾角60°,落差6.5m,延伸長度約50m。
2)陷落柱
井田內未發現陷落柱。
3)巖漿巖
井田內無巖漿巖侵入。
綜上所述,井田內地層沿走向和傾向產狀變化較小,斷層少規模小,基本不影響采區的合理劃分和采煤工作面布置,未發現陷落柱,無巖漿巖侵入,井田構造復雜程度屬簡單類。
二、水文地質條件
1、區域水文地質單元
區域水文地質單元屬神頭泉域。神頭泉是山西省著名的巖溶大泉之一,神頭泉位于朔州市朔城區東北神頭、司馬泊、新磨一帶,出露于洪濤山前源子河兩岸及河谷中,為桑干河主要源頭,分布面積5km2,大小泉眼100余處,呈散流排泄。該泉多年平均流量6.74m3/s(1956-2003年)。由于多種原因,近年來泉水流量不斷減少,1980-2003年平均流量為5.52m3/s,水質良好,為重碳酸-鈣•鎂型淡水,礦化度0.3克/升左右,水溫14℃-14.5℃,神頭泉屬構造性泉群,補給層有寒武系上統及中統石灰巖,奧陶系中統及下統石灰巖,其中奧陶系中統石灰巖為主要補給層。泉水出露標高1052-1065m。
神頭泉域范圍:北部邊界:在小京莊—平魯城—楊家窯一線,高程1450-1700m,地表水向北匯入海河流域十里河、黃河流域的三道河;向南匯入馬營河,自西向東為敗虎—團城—麻黃頭—何家莊—何莊—元堡子—李頂窯—潘家窯,基本上馬營河和十里河、三道河的分水嶺即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劃界。
東部邊界:南段受馬邑斷層控制,斷層呈階梯狀,埋深依次加大,斷層以東埋深達800-1000m,上覆新生界主要由砂質粘土及粘土組成,隔水性良好,構成了阻水邊界。自北向南為朔城區的大夫莊—福善莊—神武村—保全莊。北段為馬營河和大峪河之間的分水嶺,處于小京莊向斜東翼,由古老變質巖系和寒武系下統泥巖構成隔水邊界,自北向南為馬道頭—偏嶺—甘莊—峪溝—大夫莊一線。
南部邊界:西段以神池縣南部北東東向斷層與近南北向摩天嶺斷層與雷鳴寺泉域為界。自西向東由五寨大東溝—正掌溝為隔水邊界。東南段以寧武向斜軸結合地表水分水嶺的連線為界。自西向東為廟兒溝—黃土溝—薛家洼—盤道梁。
西部邊界:北段以斷層及黑駝山地表分水嶺為界。自北向南為二道嶺—劉家窯—下水頭—暖崖東。南段為暖崖東—大嚴備—義井鎮—油梁溝,與天橋泉域為界。
以上劃定神頭泉域范圍包括朔州市的朔城區、平魯區和山陰縣,大同市的左云縣、忻州市北部的寧武縣、神池縣部分地區,總面積4756km2,其中碳酸鹽巖裸露區面積1102.6km2,詳見圖4-1。
2、區域含水巖組的劃分及其水文地質
1)含水巖組
根據地下水賦存空間的性質,結合巖性組合特征劃分為碳酸鹽巖巖溶裂隙含水層,碎屑巖裂隙含水層及松散組合巖孔隙含水層。
①碳酸鹽巖巖溶裂隙含水層
由寒武-奧陶系石灰巖組成,地表出露于煤田西南、西部邊緣之西石山及東部邊緣的口泉山脈,由南至北逐漸變薄,為巖溶裂隙含水層,也是富水程度較復雜的承壓含水層,單位涌水量0.000009-0.95L/s.m,滲透系數0.008-8.0m/d。全區灰巖地下水具有承壓水流特征,有統一靜壓面,補給來源主要來自北部玄武巖,其次為西部奧陶系灰巖,極少量來自東部露頭,區域奧灰水位在1100-1300m,水力坡度0.0008-0.001,北部向東南及東北向西南方向徑流,南部向東北方向徑流。神頭泉為區域中部偏東主要泄流點。
受含水巖組巖性、埋藏條件、巖溶、裂隙發育規律的影響,加之斷裂構造具有較強的控水作用,巖溶含水層的富水性具有明顯的不均一性。在排泄區及斷裂構造部位富水性強,鉆孔單位涌水量0.162-1.709L/s.m,構造不發育地帶單位涌水量僅為0.00037-0.092L/s.m。由于斷裂構造的切割,使寒武-奧陶系形成統一的含水體,各含水層具有統一的地下水水位。東部巖溶水潛水區水位深13.54-348.89m,西部承壓區水位深79.57-307.89m。
水質類型以HCO
3.SO
4-Ca.Mg型水為主,局部為HCO
3-Ca.Mg型水,礦化度0.65-0.98g/L,總硬度為17.41-33.72mg/L。
②碎屑巖裂隙含水層
由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地層組成。侏羅系分布于本區北東部,鵝毛口河以北和中西部太堡寨以北、馮家窯、馬道頭以西至元堡子一帶。含水層巖性主要為大同組、永定組的細-粗砂巖。含水層厚約240m,鉆孔單位涌水量0.0004-0.016L/s.m,滲透系數0.016m/d,富水性弱。石炭、二疊系含水層由太原組中下部粗砂巖、細砂巖、山西組底部、中部的中粗砂巖及上、下石盒子組底部的粗砂巖組成。砂巖含水層的富水性受巖性、埋藏條件及上、下石盒子組底部的粗砂巖組成。砂巖含水層的富水性受巖性、埋藏條件及斷裂構造的控制,鵝毛口以北及中西部馮家窯、太堡寨一帶由于含水層埋深達250-440m,地下水補給條件差,故富水性弱,鉆孔單位涌水量0.0042-0.02L/s.m,由北向南含水層逐漸趨于淺埋,富水性變好。以往在左云南勘探時,位于酸茨河附近的609號孔,風化殼抽水,單位涌水量0.16L/s.m,小峪一帶425號鉆孔鉆進至山西組底部時,鉆孔涌水,做放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14L/s.m,大峪河南合堡煤礦開采5號煤層時,頂、底板遇斷層突水,流量大于600m
3/d,導致淹礦停產。水質類型侏羅系大同組為HCO
3.SO
4-Ca.Mg型水,礦化度0.7-1.0g/L,總硬度28.222-38.92mg/L,二疊系山西組水質類型一般為HCO
3.SO
4-Ca.Mg型水,礦化度0.75-0.80g/L,總硬度17-22mg/L,石炭系太原組水質類型為SO
4. HCO
3-Ca.Mg型水,礦化度0.8-1.4g/L,總硬度小于25mg/L。
③松散層孔隙含水層
分布于鵝毛口河、小峪河、大峪河一、二級階地、河漫灘及較大的河谷中,巖性為砂、砂礫石層,厚度0-25.2m。除接受大氣降水入滲,河水的滲漏補給外,在巖溶水排泄區,可接受巖溶水的頂托補給??紫端牧飨蚺c地表水的流向一致,即北部由西向東徑流,南部由西北向東南徑流向山前洪積扇排泄。水位埋深3.8-16.5m,單位涌水量1.21-9.47L/s.m,滲透系數5-22.4m/d,水質良好。
2)區域主要隔水層
本溪組下部為一厚層鋁土質泥巖,發育較穩定,是奧陶系與煤系地層之間的隔水層。
3、區域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
神頭泉域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分為巖溶裂隙水,砂巖裂隙水和孔隙水三類;它們具有不同的賦存條件。單元地下水的補給為大氣補給,并經地下徑流向東南部神頭泉域集中,并以泉水形式排出地表;砂巖裂隙水為裸露區的砂巖體大氣降水直接補給或個別地段巖溶水通過斷層導水補給砂巖裂隙水,砂巖裂隙水除地表沖溝砂巖出露地段以下降泉形式排泄外,煤礦開采中以巷道淋水形式排泄,但水量極??;大氣降水是第四系孔隙的直接補給源,水量一般,以部分井、泉形式被開采利用。本礦區位于神頭泉域水文地質單元的補給區。
3、礦井水文地質
1)井田邊界及其水力性質
井田邊界為人為劃定的界線,井田北連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東接山西朔州山陰中煤順通北祖煤業有限公司和山西朔州山陰華昱五家溝煤業有限公司,西南與山西山陰寶山玉井煤業有限公司相距185m,西、南側無相鄰礦。井田北部、東、西南均有采空區分布,且均有不同程度積水,井田四周可視為充水邊界。
2)地表水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位于神頭泉域徑流區,地貌屬黃土丘陵區山間洼地,東部和西北部為黃土丘陵,中間呈帶狀山間洼地,地勢較為平坦。井田內無常年性河流,各大小溝谷,平時干枯無水,僅雨季有洪峰通過,其中一條最大溝谷,雨季洪水匯集于溝中,由南向北流出井田,然后向北流入元子河。
井田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系元子河支流,工業廣場位于井田東北部,主斜井、副斜井、回風斜井標高分別為1485.5m、1488.86m、1488.03m,高于井口附近歷年最高洪水位標高1478.30m,周邊地表無不良工程地質現象, 一般不會出現井口灌水的現象。但也應注意雨季或洪水期水量增加,加強防水防洪工作。
3)井田內主要含水層
①碳酸鹽巖巖溶裂隙含水層
奧陶系主要為巖溶裂隙含水層,根據大同煤田左云南勘探區(南區)詳查地質報告資料,多數鉆孔在鉆進至石灰巖時漏水,富水性較強,據井田東北側5.6km處609號水文孔抽水試驗結果,單位涌水量為0.21-0.28L/s.m,滲透系數1.08-1.278m/d,水位標高1201.10m,裂隙發育,且多被方解石充填,本含水層富水性中等,水質類型為HCO
3-·SO
42-Ca
2+·Mg
2+型水,水力坡度0.003-0.001,向東南方向徑流。神頭泉為主要泄流點,推測本井田奧灰巖溶水水位標高在1201-1203m,11號煤層最低底板標高1350m,高于奧灰水等水位線,不存在帶壓開采現象。
②碎屑巖裂隙含水層
太原組是本區主要含煤地層,9號煤層上部砂巖及K2砂巖是本組主要含水層段,含水層厚10-20m,9號煤層上部砂巖呈半風化狀,巖石較為破碎,裂隙發育。本礦在開采9號煤層時,砂巖裂隙水經過冒落帶或斷層直接進入礦井,太原組地下水位已大幅度下降,在影響半徑范圍,地下水位已降至9號煤層中。據井田西北4200m處東洼北煤礦3號水文孔抽水試驗,水位埋深149.52m,水位標高1258.03m,單位涌水量0.0285-0.040L/s.m,滲透系數0.0856-0.1001m/d,富水性弱。水質類型:HCO
3-Ca·Mg型水,礦化度340mg/L,總硬度238.42mg/L,PH值7.07。
③砂巖裂隙含水層
山西組地層埋藏淺,近地表巖石均已風化,屬風化裂隙水,該含水層與上部沖積層水局部溝通,富水性較好。有時第四系上更新統砂層與山西組地層直接接觸,水力聯系密切。東洼北煤礦3號孔山西組抽水試驗時,靜止水位埋深85.20m。
④松散層孔隙含水層
第四系孔隙含水層在本區分布范圍較廣,為第四系上更新統砂礫石層,厚0-200.00m,平均厚度10m。顆粒粗,以粗砂、礫砂為主,局部富水性較好。據井田西北4000米處東洼北煤礦在區內打的淺層水井,出水量300-400m3/d,富水性中等。水質類型為HCO
3-Ca·Mg型,礦化度215mg/L,總硬度185.87mg/L,PH值8.30。
4)井田內主要隔水層
本區隔水層有石炭系中統本溪組地層和上更新統粘土層。
本溪組巖性主要為灰色砂質泥巖、泥巖,灰白色鋁質泥巖組成,加少量中-細砂巖,局部為灰巖,厚18.63-50.57m,平均29.05m。本組地層普遍發育,連續性強,是煤系下伏良好的隔水層。
上更新統粘土在本區分布比較廣,厚度一般在2.08-23.85m,平均10.00m。是煤系地層上覆良好的隔水層。
4.1.5土壤
右玉縣土壤種類有山地草甸土、栗鈣土、草甸土、風沙土4個土類,8個亞類,33個土屬,49個土種。
礦區的土壤種類主要有:栗鈣土中的薄層黃土質山地栗鈣土、中厚層黃土質山地栗鈣土、中厚層耕種黃土質山地栗鈣土(俗稱黃砂土),其中以黃砂土為主,該類土壤由于多年的墾植,熟化度較高,土層厚,但因受水力侵蝕影響,有機物含量不高,為0.73%,全氮含量0.047%,速效磷23.9pm、速效鉀89ppm。
4.2環境敏感區
經現場踏勘和調查以及相關部委核查意見,礦區范圍內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和地方公告的文物保護單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保護動植物棲息地等需要特殊保護的環境敏感區域。
4.3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4.3.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4.3.1.1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達標情況
本次評價收集了右玉縣2021年全年的環境空氣質量主要污染物濃度監測數據,監測結果見表4.3-1。
表4.3-1 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現狀達標判定表
所在區域 |
污染物 |
年評價指標 |
現狀濃度(μg/m3) |
標準值(μg/m3) |
占標率% |
達標情況 |
右玉縣 |
SO2 |
年平均 |
12 |
60 |
20 |
達標 |
24小時平均第98百分位數 |
|
|
|
|
NO2 |
年平均 |
18 |
40 |
40 |
達標 |
24小時平均第98百分位數 |
|
|
|
|
PM10 |
年平均 |
64 |
70 |
91.4 |
達標 |
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 |
|
|
|
|
PM2.5 |
年平均 |
24 |
35 |
68.6 |
達標 |
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 |
|
|
|
|
O3 |
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數 |
136 |
160 |
85 |
達標 |
CO |
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 |
1100 |
4000 |
27.5 |
達標 |
根據監測結果,右玉縣2021年度SO
2年均濃度、NO
2年均濃度、PM
10年均濃度、PM
2.5年均濃度、CO95%百分位數日平均質量濃度及O
390%百分位數8h平均質量濃度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2018年修改單的要求,右玉縣為環境質量達標區。
2、其他污染物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為了解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狀況,評價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緦椖恐車h境的TSP進行了監測,監測時間為2022年11月11日~2022年11月19日。
(1)監測點位、監測項目
見表4.3-3,附監測布點圖。
(3)監測結果統計分析
各監測點位污染物監測濃度范圍、最大濃度占標率及達標情況,見表4.3-4。
表4.3-4 環境質量現狀監測結果表
點位名稱 |
監測點坐標/° |
污染物 |
平均時間 |
評價標準(μg/m3) |
監測濃度范圍(μg/m3) |
最大濃度占標率% |
超標率% |
達標
情況 |
X |
Y |
|
|
|
|
|
|
|
|
|
|
|
|
|
|
|
|
|
|
4.3.2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4.3.2.1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調查
根據《山西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DB14/67-2019),評價區地表水屬于“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流源子河的源頭——北漢井”河段,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II類標準。
本次評價收集了2023年1月朔州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神頭泉斷面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Ⅱ類標準。
4.3.3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1、監測布點
見表4.3-5,附監測布點圖。
表4.3-5 地下水監測信息表
2、監測項目
①pH、氨氮、硝酸鹽、亞硝酸鹽、揮發酚、氰化物、砷、汞、六價鉻、總硬度、鉛、氟化物、鎘、鐵、錳、溶解性總固體、高錳酸鹽指數、硫酸鹽、氯化物、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石油類共22項基本水質因子;
②K
+、Na
+、Ca
2+、Mg
2+、Cl
-、SO
42-、HCO
3-、CO
32-共8項離子。同時測定井深、水位、調查水井含水層類型。
3、監測時間及頻率
監測一天,采樣一次。
4、評價方法
采用標準指數法。
5、監測結果
表4.3-6 地下水水位、水溫信息表
編號 |
點位 |
井深/m |
監測時間2023.1.11 |
水溫/℃ |
水位埋深/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4.3-7 地下水水質監測結果統計表(mg/L)
采樣
點位 |
項目 |
pH |
總硬度 |
耗氧量 |
氨氮 |
氟化物 |
硝酸鹽 |
亞硝酸鹽 |
硫酸鹽 |
氯化物 |
*溶解性總固體 |
*揮發酚 |
氰化物 |
*總大腸菌群
MPN/100mL |
*菌落總數
個/mL |
六價鉻 |
砷
μg/L |
*汞
μg/L |
*鉛
μg/L |
*鎘μg/L |
*鐵 |
*錳 |
*石油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ND表示檢測結果低于方法檢出限。氯化物的檢出限為10mg/L,揮發酚的檢出限為0.002 mg/L,氰化物的檢出限為0.002 mg/L,砷的檢出限為1.0µg/L,鉻(六價)的檢出限為0.004 mg/L,汞的檢出限為0.1µg/L,鐵的檢出限為03mg/L,錳的檢出限為0.1 mg/L,鉛的檢出限為2.5µg/L,鎘的檢出限為0.5µg/L。
2.帶 *的數據來源于山西錦禾泰檢測股份有限公司的《檢測報告》,報告編號為錦禾泰環檢字(2023)第L0104號。 |
從監測結果可以看出,監測的三個點所有的監測項均未超標,各監測點位各項指標均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14848-2017)中Ⅲ類水標準,石油類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II類標準限值,說明本區域地下水水質較好。
4.3.4聲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1、監測點位
表4.3-8 聲環境質量現狀監測信息表
序號 |
監測點位 |
監測項目 |
監測頻率 |
1 |
廠界 |
晝間和夜間的等效A聲級
(L10、L50、L90及Leq) |
監測1天,晝夜各1次 |
2、聲環境質量評價量
晝間、夜間等效A聲級。
3、監測要求
監測1天、晝夜各1次。
4、監測結果
分析各場地廠界聲達標情況。見表4.3-9。
表4.3-9 聲環境/噪聲現狀監測結果表 dB(A)
監測點位 |
2019年12月12日 |
晝間 |
夜間 |
Leq |
L10 |
L50 |
L90 |
Leq |
L10 |
L50 |
L90 |
主井工業場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表4.3-9可以看出,工業場地晝間夜間噪聲值范圍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標準,晝間60dB(A),夜間50dB(A)。
4.3.6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生態影響評價制圖采用標準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精度不低于工程設計的制圖精度,比例尺一般在1:50000以上。調查樣方、樣線等布設圖、生態監測布點圖等,應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00~1:2000。
4.3.6.1調查方法
按《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19-2022)規定確定生態現狀調查方法,根據情況可采用資料收集法、現場調查法、專家和公眾咨詢法、生態監測法、遙感調查法等。
1.區域(行政區域)調查可通過收集、分析既有資料來完成。
2.現場調查應選擇能夠代表評價范圍內生態現狀的典型地段進行實地調查,生物多樣性調查技術要求和方法參照《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HJ710)執行。
3.遙感調查法需列出遙感數據源及影像圖,遙感數據源時間選擇當年或上一年6~9月。
4.3.6.2陸生生態現狀調查
1.植被現狀調查
(1)本項目井田范圍內無公益林和不同級別的保護林地,調查井田范圍內各類公益林和不同級別保護林地
(2)區域植被區劃類型和分區特點
依據《中國植被》的區域植被區劃類型分類依據,本評價區的植被類型在中國植被區劃中屬溫帶草原帶,溫帶南部草原亞地帶。根據《山西植被》,教場坪井田屬于“左云、右玉、平魯山地丘陵,百里香、針茅、蒿類草原區”。
(3)評價區植被現狀調查
區自然植被以針茅、蒿類、百里香、披堿草、達烏里胡枝子為主,在溝谷及低洼灘地有沙棘分布,評價區東南部分石質山地有檸條、沙棘等灌草叢分布。農作物以耐寒的胡麻、馬鈴薯、黍子、谷子、玉米為主,農業生產力低下,耕作制度為一年一熟。
評價區典型植被類型如圖4-17。
圖4-17 評價區典型植被類型
評價區內主要的植被類型有三種:
(1)闊葉林:評價區內林地種類較單一,以人工林為主,主要有小葉楊、油松等,部分地區零星分布有山楊、旱柳等次生林,占評價區總面積的29.6%。集中分布在評價區的南部和北部。
(2)草叢:主要分布在評價區的中東部,多余灌木林鑲嵌分布,占評價區的9.53%。草叢以禾本科和菊科為主,針茅、百里香、鐵桿蒿等。
(3)農田植被:集中分布在評價區的西北部部和東南部,主要是農作物,占總評價區面積的32.18%。農作物主要為筱麥、蕎麥、馬鈴薯、胡麻等,一年一熟。
從評價區植被與植物資源現狀來看,評價區植被類型和植物成分較為貧乏,自然植被覆蓋度較低。灌木呈斑塊狀大面積分布在項目區的各個地方;農田亦呈斑塊狀分散在項目區的較平整地和低洼地區。
表4.3-14 評價區植被名錄
序號 |
中文名稱 |
拉丁文 |
生活型 |
一、松科 |
1 |
油松 |
Pinus tabulaeformis |
常綠喬木 |
二、楊柳科 |
2 |
小葉楊 |
Populus simonii |
落葉喬木 |
3 |
北京楊 |
Populus beijingensis |
落葉喬木 |
4 |
旱柳 |
Salix matsudana |
落葉喬木 |
|
毛白楊 |
Populus tomentosa Carrière |
落葉喬木 |
三、藜科 |
5 |
豬毛菜 |
Salsola collina |
一年生草本 |
6 |
堿蓬 |
Suaeda glauca |
一年生草本 |
四、石竹科 |
7 |
石竹 |
Dianthus chinensis |
多年生草本 |
五、薔薇科 |
8 |
星毛委陵菜 |
Potentilla acaulis |
多年生草本 |
9 |
三裂繡線菊 |
Spiraea trilobata |
灌木 |
10 |
二裂委陵菜 |
P.bifurca |
多年生草本 |
11 |
輪葉委陵菜 |
P.vertittcillaris |
多年生草本 |
12 |
地榆 |
Sangusiorba officinalis |
多年生草本 |
六、豆科 |
13 |
檸條 |
Caragana korshinskii |
一年生草本 |
14 |
扁蓿豆 |
Melissius ruthenica |
多年生草本 |
15 |
多葉棘豆 |
Oxytropis mycrophylla |
多年生草本 |
16 |
刺槐 |
Robinia pseudoacacia |
落葉喬木 |
17 |
草木樨 |
Melilotus albus |
一年生草本 |
七、唇形科 |
18 |
百里香 |
Thymus Kitagawianus |
小半灌木 |
八、菊科 |
19 |
黃花蒿 |
Artemisia anuna |
一年生草本 |
20 |
冷蒿 |
A.frigida |
小半灌木 |
21 |
鐵桿蒿 |
A.gmelinii |
半灌木 |
22 |
線葉菊 |
Filifoliam sibiricum |
多年生草本 |
23 |
阿爾秦狗娃花 |
Heteropappus altuicus |
多年生草本 |
24 |
鴉蔥 |
Scorzonera austriaca |
多年生草本 |
25 |
蒲公英 |
Taraxacum mongolicum |
一年生草本 |
九、禾本科 |
26 |
芨芨草 |
Achnatherum Splendens |
多年生大型叢生禾 |
27 |
白茅 |
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
多年生叢生禾草 |
28 |
羊草 |
Anearolepidium chinense |
多年生根莖禾草 |
29 |
拂子茅 |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
多年生根莖禾草 |
30 |
糙隱子草 |
Cleistogenes kitagawae |
多樣生叢生禾草 |
31 |
披堿草 |
Elymus dahuricus Turcz |
多年生叢生禾草 |
32 |
堿茅 |
Puccinellia distans |
多年生叢生禾草 |
33 |
狗尾草 |
Setaria viridis |
一年生禾草 |
34 |
大針茅 |
Stipa grands |
多年生禾草 |
35 |
長芒草 |
Stipa bungeana Trin. |
多年生密叢草本 |
十、報春花科 |
35 |
點地梅 |
Androsace umbellata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
|
|
十一、堇菜科 |
|
36 |
早開堇菜 |
Viola prionantha |
多年生草本 |
|
|
十二、胡頹子科 |
|
37 |
沙棘 |
Hippophae rhamnoides |
落葉灌木或喬木 |
十三、車前科 |
38 |
平車前 |
Plantago depressa Willd.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
十四、薹草屬 |
39 |
苔草 |
Carex spp. |
多年生草本 |
井田范圍各種植被面積統計見表4.3-15,評價區植被現狀見圖4-18。
表4.3-15 井田范圍內植被現狀統計表
序號 |
用地類型 |
面積(hm2) |
百分比(%) |
1 |
農田植被 |
1.9203 |
60.40 |
2 |
喬木林 |
0.0382 |
1.20 |
3 |
灌木林 |
0.0915 |
2.88 |
4 |
草叢 |
0.9332 |
29.35 |
5 |
無植被 |
0.1961 |
6.17 |
合計 |
3.1793 |
100.00 |
2.動物現狀調查
(1)野生動物現狀調查
評價區野生動物資源以昆蟲和鳥類居多。獸類動物主要有:黃鼬、草兔、小家鼠、褐家鼠、大倉鼠、鼢鼠等;鳥類主要有雀形目中百靈科的角百靈、小沙百靈等構成了當地的優勢種,鴉科的喜鵲、紅嘴山鴉,文鳥科的麻雀以及鴿形目布谷鳥等在本區也有分布;爬行類主要有蛇、沙蜥和麻蜥;昆蟲類:黑蛾、螞蟻、螻蛄、地老虎、蝗蟲、天牛、金龜子、蜘蛛等。
(2)野生動物現狀評價
本區屬古北界東北亞界華北區黃土高原區,北部與蒙新區銜接過渡,位于山西的晉西北黃土高原沙地省和晉中、南黃土高原山地森林及間山盆地省的邊緣地區。評價區本身生境條件較差,加之人為擾動較嚴重,區域內野生動物的種類不多,數量很少。評價區本身生境條件較差,加之人為擾動較嚴重,區域內野生動物的種類不多,數量很少。
調查期間,評價區未發現國家和山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表4.3-16 評價區動物名錄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一、鳥綱 |
(一)鴿形目 |
1 |
雉雞 |
Phasianus colchicus |
2 |
山斑鳩 |
Streptopeliu orientalis |
(二)鵑形目 |
3 |
布谷鳥 |
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
(三)雀形目 |
|
4 |
家燕 |
Hirundo rustica |
5 |
喜鵲 |
Pica pica |
6 |
寒鴉 |
Corvus monedula |
7 |
烏鴉 |
C.corone |
8 |
樹麻雀 |
Passer montanus |
9 |
畫眉 |
Garrulax canorus |
二、哺乳綱 |
(四)兔形目 |
10 |
草兔 |
Lepus capensis |
(五)嚙齒目 |
11 |
大倉鼠 |
Cricetulus triton Winton |
12 |
鼢鼠 |
Myospalax fontanieri |
13 |
褐家鼠 |
Rattus norvegicus |
14 |
小家鼠 |
Mus mustclus |
三、昆蟲 |
(六)直翅目 |
15 |
螻蛄 |
mole cricket |
16 |
蝗蟲 |
locust |
(七)鞘翅目 |
17 |
天牛 |
Cerambycidae |
18 |
金龜子 |
Scarabeidae |
(八)鱗翅目 |
19 |
地老虎 |
Agrotis ypsilon |
4.3.6.3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分類標準中的一級地類進行實地調查結果,參照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17),將井田內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了分類,共劃分為6種土地利用類型,具體情況如下:
(1)耕地:井田范圍內耕地類型主要是旱地。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60.40%;
(2)林地:井田范圍內主要有喬木林地、灌木林地,喬木林地占1.20%,灌木林地是指灌木覆蓋率灌木林地,指灌木覆蓋度≥40%的林地,占2.88%;
(3)草地:井田范圍內主要有其他草地,占29.35%;
(4)工礦倉儲用地:井田范圍內主要是采礦用地,占5.76%;
(5)其他土地:井田范圍內主要是裸土地,占0.41%。礦區土地利用現狀見表3.3-1、圖3.3-1所示。
表4.3-17 礦區土地利用現狀表
一級分類 |
面積(km2) |
百分比(%) |
二級分類 |
面積(km2) |
百分比(%) |
編碼 |
地類 |
編碼 |
地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6.4生態系統類型調查
調查生態評價范圍內的生態系統類型,統計生態系統類型及面積,附生態系統類型分布圖。
4.3.6.5其他生態環境現狀調查
調查評價范圍內對生態保護目標形成不利影響的因素和其他生態問題。
改擴建和分期實施的建設項目,調查建成和在建工程的實際影響,說明采取的生態保護措施。
5、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5.1地表沉陷預測與評價
5.1.1地表移動變形預測模式及參數選取
5.1.1.1地表移動變形預測模式
1、地表移動變形預測模式
根據《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安監總煤裝(2017)66號)、《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指南》以及地表沉陷移動變形計算及其參數求取方案等其他資料,按照開采工作面形狀、開采煤層傾角,選取相應的地表移動變形計算公式,采用概率積分法進行地表變形預測。
本礦井預測工作面為矩形工作面,現對矩形工作面開采的山區地表移動變形預計數學模型介紹如下:
雖然山區地表移動與變形比較復雜,但為簡化起見,仍可近似地把移動盆地當作鐘形概率曲面看待,導出山區任意點、任意方向移動、變形預計公式:

(9.2)

(9.3)
式中W′(x,y)和U′(x,y)φ分別為山區地表任意點(x,y)的下沉值和任意點(x,y)沿方向(φ)的水平移動值。

為(x,y)點的地形趨勢面傾角。

為(x,y)點的地表傾斜方向角;φ為計算方向角;

、φ均由x軸正向逆時針方向計算。式中的

為(x,y)點的地表特性系數,可按表9-2-10取值。
式中的P(x)、P(y)和P(x,y)分別為X、Y主剖面上x、y點和平面上(x,y)點的滑移影響函數,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9.4)

(9.5)

(9.6)
表5.1-1 山區地表特性系數(D)
地表類型 |
表土層與地面植被特征 |
地表特系數 D |
凹形地貌 |
凸形地貌 |
Ⅰ |
風化基巖;或厚度小于2m,地表生長密集的灌木叢或樹林的砂質粘土荒坡 |
-0.1~-0.2 |
+0.2~+0.3 |
Ⅱ |
風化坡積物或砂質粘土層,厚度 2~5m,地面有灌木叢和疏林的荒坡 |
-0.2~-0.3 |
+0.3~+0.6 |
Ⅲ |
風化坡積物;亞粘土質紅、黃土層,底部有鈣質結核或礫石層,厚度大于5m,地面為耕地或果園 |
-0.3~-0.4 |
+0.6~+1.0 |
Ⅳ |
具有垂直節理的濕陷性輕亞粘土或坡積物,底部有鈣質結核或礫石層,厚度大于5m,地面為耕地 |
-0.4~-0.5 |
+1.0~+1.5 |
注:在凹形地貌和凸形地貌之間的變換部位,D取零值。
上列各式中的A、P、t為滑移影響函數參數,可根據礦區地表移動觀測資料按多元函數回歸方法求取。一般概值為:A=2π,P=2,t=π。上式中的

為該地質采礦條件下的最大下沉值,以毫米計,可按式(9.10)計算。上列各式中的W(x)、W(y)和W(x,y)分別為主剖面X、Y上x,y點和平面上(x,y)點因開采引起的地表的下沉值,可分別按平地移動變形預計的概率積分法公式計算。

(9.7)

(9.8)

(9.9)
式中r為主要影響半徑,S和L分別為工作面走向和傾向開采計算長度:

(9.10)

(9.11)

(9.12)

(9.13)

(9.14)
上列各式中的M為開采厚度,H
1、H
2、H
3、H
4分別為工作面傾向下山、上山、走向左、右邊界的開采深度,α為開采煤層傾角,S
0和L
0分別為工作面實際開采長度;q為充分開采條件下的地表下沉系數,tgβ為主要影響范圍角正切,S
1、S
2、S
3、S
4分別為工作面傾向下山、上山、走向左、右邊界的拐點偏移距,θ為開采影響傳播角。M、H、S
0和L
0稱為開采條件參數;q、tgβ、S
1、S
2、S
3、S
4稱為地表移動預計參數。
式(9.3)中的U(x,y)φ為開采引起的任意點(x,y)沿φ方向的水平移動,可按平地概率積分法任意點任意方向的水平移動預計公式計算:

(9.15)
式中U(x)、U(y)分別為x、y主剖面x、y點的水平移動,可按下式計算:

(9.16)

(9.17)
式中b為水平移動系數,亦是地表移動主要參數之一。Cx、Cy為:

(9.18)

(9.19)
山區任意點的下沉和水平移動W′(x,y)和U′(x,y)φ求出后,其任意點垂直變形包括傾斜i′(x,y)φ、曲率K′(x,y)φ和水平變形ε′(x,y)φ可按下列方向導數公式求出:

(9.20)

(9.21)
ε′(x,y)φ

(9.22)
式中

、

和

為類似地質采礦條件下平地的傾斜、曲率和水平變形值,可按平地概率積分法公式計算:

(9.23)

(9.24)

(9.25)
上列各式中的i(x)、i(y)、K(x)、K(y)、ε(x)和ε(y)分別為x和y主剖面上x和y點的傾斜、曲率和水平變形,以x為例的計算公式如下:

(9.26)

(9.27)

(9.28)
在上列各式中以y、r
1、r
2和L分別代換x、r
3、r
4和S,即可得到i(y)、K(y)和ε(y)的算式,但當α>15°時,ε(y)應按下式計算:

(9.29)
式(9.20)~(9.21)中的P(x,y)
x′、P(x,y)
y′、P(x,y)
x〃、P(x,y)
y〃和P(x,y)
xy〃分別為P(x,y)的一、二階導數,可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

(9.30)

(9.31)

(9.32)

(9.33)

(9.34)
上列各式中的P′(x)、P′(y)、P〃(x)、P〃(y)分別為P(x)、P(y)的一、二階導數:

(9.35)

(9.36)
上式中以y代換x即可得到P′(y)和P〃(y)。
2、開采沉陷擬損毀土地預測
(1)計算方法和選用軟件
礦井采用矩形工作面開采的預計模型進行開采沉陷預計,并選用專用的地表移動變形計算軟件MMSPS進行計算,該軟件適用于山區和平地概率積分法地表移動變形計算。
(2)預測范圍
剩余服務年限為21.1年。
(3)預測方法的選擇及預測方案的確定
服務年限21.1年分4個階段。
表1 采區接替情況表
采區名稱 |
可采儲量(萬t) |
生產能力 |
服務年限(a) |
布置方式 |
接替采區 |
|
(萬t/a) |
|
902采區 |
328.6 |
90 |
2.6 |
單獨開采 |
1102采區 |
第一階段 |
1102采區 |
600.9 |
90 |
2.4 |
單獨開采 |
503采區 |
1102采區 |
600.9 |
90 |
2.4 |
單獨開采 |
503采區 |
第二階段 |
503采區 |
100.3 |
90 |
0.8 |
單獨開采 |
803采區 |
803采區 |
122.4 |
90 |
1 |
單獨開采 |
903采區 |
903采區 |
528.1 |
90 |
0.8 |
單獨開采 |
1103采區 |
903采區 |
528.1 |
90 |
3.4 |
單獨開采 |
1103采區 |
第三階段 |
1103采區 |
339.4 |
90 |
1.6 |
|
|
1103采區 |
339.4 |
90 |
1.1 |
單獨開采 |
901采區 |
901采區 |
247.9 |
90 |
2 |
單獨開采 |
1101采區 |
第四階段 |
1101采區 |
390.4 |
90 |
3.1 |
單獨開采 |
回收煤柱 |
5.1.1.2地表移動變形參數選取
1、礦井巖移觀測參數
參照《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以及周邊礦區的地表移動變形觀測成果,選取方案中移動變形預測參數取值,見表5.1-1。
表5.1-1 礦井地表移動變形基本參數表
開采
煤層 |
地表移動變形預計參數 |
下沉系數
(q) |
主要影響角正切(tgβ) |
水平移動系數(b) |
山區滑動影響參數 |
拐點偏移系數(Si) |
開采影響
傳播角(θ) |
11 |
0.72 |
1.8 |
0.19 |
A=π,P=2π,t=2 |
Si=0.25Hi |
90°-0.68α |
9 |
0.74 |
1.7 |
0.20 |
A=π,P=2π,t=2 |
Si=0.25Hi |
90°-0.68α |
8 |
0.74 |
1.7 |
0.20 |
A=π,P=2π,t=2 |
Si=0.25Hi |
90°-0.68α |
5 |
0.75 |
1.9 |
0.21 |
A=π,P=2π,t=2 |
Si=0.25Hi |
90°-0.68α |
5.1.2地表移動變形預測
煤層采空區地表沉陷范圍內將產生不同程度的移動和變形,地表移動變形的大小,決定了地表受沉陷影響的程度。通常將沉陷區地表點的下沉(W)、水平移動(U)稱為開采沉陷引起的移動;將因地表相鄰點下沉、水平移動不均衡引起垂直面上的傾斜(i)、曲率(K)和水平面上的水平變形(ε)稱為開采沉陷不均衡引起的變形。上述5個移動、變形值的前置符規定如下:下沉值以向下為正(+W),向上為負(-W);水平移動和傾斜值與計算線的方向有關,移動和傾斜方向與計算方向相同時為正(+U、+i),相反為負(-U、-i);曲率值則以上凸為正(+K),下凹為負(-K);水平變形值以拉伸為正(+ε),壓縮為負(-ε)。
根據計算點的下沉、傾斜、曲率、水平移動和水平變形值計算結果,確定得到各預測階段的最大移動變形值見表5.1-2。
表5.1-2 開采地表移動變形最大預測值
開采煤層 |
最大下沉
W(mm) |
最大平移U(mm) |
最大傾斜i(mm/m) |
最大曲率K(10-3/m) |
最大水平變形ε(mm/m) |
+ |
- |
+ |
- |
+ |
- |
+ |
- |
11 |
4811 |
1567 |
-1647 |
72.76 |
-76.79 |
4.63 |
-3.14 |
82.04 |
-65.98 |
根據開采沉陷預測結果,分別繪制表移動下沉等值線圖,具體見下圖。
5.1.3地表移動變形影響評價及采取的保護措施
5.1.3.1對建筑物的影響
井田范圍內無風景旅游區及古跡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丘陵低山區,無村莊,僅有隸屬煤礦的工業建筑物及交通運輸的公路。表8-3-5-1給出了各類建筑物的保護等級(三下采煤規程)。
表5.1-3 礦區建筑物和構筑物保護等級
保護等級 |
主要建筑物和構筑物 |
Ⅰ |
國務院明令保護的文物和紀念性建筑;一等火車站;發電廠主廠房;在同一跨度內有兩臺重型橋式吊車的大型廠房,平爐,水泥回轉窯,大型選煤廠主廠房等特別敏感的、采動后可能導致發生重大生產、傷亡事故的建(構)筑物;鑄鐵瓦斯管道干線,大、中型礦井主要通風機房,瓦斯抽放站,高速公路,機場跑道,高層住宅樓。 |
Ⅱ |
高爐,焦化爐,220kV以上超高壓輸電線路桿塔,礦區總變電所,立交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工業廠房,設有橋式吊車的工業廠房,鐵路煤倉、總機修廠等較重要的大型工業建(構)筑物;辦公樓,醫院,劇院,學校,百貨大樓,二級火車站,長度大于20m的二層樓房和三層以上多層住宅樓;輸水管干線和鑄鐵瓦斯管道支線;架空索道,電視塔及其轉播塔,一級公路。 |
Ⅲ |
無吊車設備的磚木業廠房,三、四級火車站,磚木、磚混結構平房或變形縫區段小于20m的兩層樓房,村莊磚瓦民房,高壓輸電線路桿塔,鋼瓦斯管道等。 |
Ⅳ |
農村木結構承重房屋、簡易倉庫 |
表中等級分類可知:礦井工業場地的主井井架、主廠房和風井場地的礦井主扇機房等工業建筑的保護等級為Ⅰ級,高速公路保護等級為Ⅰ級。根據預測的地表移動及變形值和建筑物的破壞對比可知:在不采取任何保護措施情況下,開采建筑物下壓煤,其采動影響將使建筑物遭到徹底破壞,《規程》中所列的破壞等級(保護等級)見表5.1-4。
表5.1-4 磚石結構建筑物的破壞等級(保護等級)
破壞
等級 |
建筑物可能達到的破壞程度 |
地表變形值 |
損壞
分類 |
處理
方式 |
傾斜I(mm/m) |
曲率
k(10-3/m) |
水平變形ε(mm/m) |
Ⅰ |
自然間磚墻上出現寬度1~2mm的裂縫。 |
≤2.0 |
≤0.2 |
≤3.0 |
極輕
微損壞 |
不修 |
自然間磚墻上出現寬度小于4mm的裂縫;多條裂縫總寬度小于10mm。 |
輕微
損壞 |
簡單
維修 |
Ⅱ |
自然間磚墻上出現寬度小于15mm的裂縫,多條裂縫總寬度小于30mm;鋼筋混凝土梁、柱上裂縫長度小于1/3截面高度;梁端抽出小于20mm;磚柱上出現水平裂縫,縫長大于1/2截面邊長;門窗略有歪斜 |
≤4.0 |
≤0.4 |
≤6.0 |
輕度損壞 |
小修 |
Ⅲ |
自然間磚墻上出現寬度小于30mm的裂縫,多條裂縫總寬度小于50mm;鋼筋混凝土梁、柱上裂縫長度小于1/2截面高度;梁端抽出小于50mm;磚柱上出現小于5mm的水平錯動;門窗嚴重變形 |
≤10.0 |
≤0.6 |
≤6.0 |
重度損壞 |
中修 |
Ⅳ |
自然間磚墻上出現寬度大于30mm的裂縫,多條裂縫總寬度大于50mm;梁端抽出小于60mm;磚柱上出現小于25mm的水平錯動 |
>6.0 |
>0.6 |
>10.0 |
嚴重損壞 |
大修 |
自然間磚墻上出現嚴重交叉裂縫、上下貫通裂縫,以及嚴重外鼓、歪斜;鋼筋混凝土梁、柱裂縫沿截面貫通;梁端抽出大于60mm;磚柱上出現大于25mm的水平錯動;有倒塌的危險 |
極度嚴重破壞 |
拆建 |
本方案期11#煤層開采區域內無村莊及建筑物。因此對建筑物無影響。
5.1.3.2對公路、鐵路的影響
本礦山場地主要包括工業場地均已建成,建(構)筑物以外的區域均進行了硬化和綠化。上述場地滿足本方案服務期生產要求,不再新建場地。
5.1.3.3對河流的影響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位于神頭泉域徑流區,地貌屬黃土丘陵區山間洼地, 東部和西北部為黃土丘陵,中間呈帶狀山間洼地,地勢較為平坦。井田內無常年性河流,各大小溝谷平時干枯無水,僅雨季有洪水通過,其中一條最大溝谷,雨季洪水匯集于溝中,由南向北流出井田,然后向北流入源子河,井田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系元子河支流。開采11號煤層頂板導水裂隙會上通到地表,井田11號煤層開采對河谷洪水產生一定影響。對河流影響分析詳見地表水預測章節5.5。
5.1.3.4對地下水及村民飲水的影響
(1)對地下水的影響
①對裂隙水的影響:煤層開采后,其產生的導水裂隙帶高度未影響到山西組,受影響的含水層主要是太原組石灰巖裂隙含水層,對以上其他含水層則沒有直接影響。
②對第四系淺層水的影響
第四系淺層水從各煤層開采產生的導水裂縫帶最大高度上看,不會對其造成直接影響,有可能造成間接影響。
(2)煤礦開采對下覆含水層的影響
煤層在井田的底板等高線在1350-1450m之間,奧陶系巖溶水富水性較強,奧灰巖溶水水位標高1201.10m,故奧灰水對煤層的開采沒有影響。
(3)居民供水影響
井田內無村莊,距井田邊界距離在500m以上,地表塌陷不會對居民造成飲用水影響。
(4)對神頭泉域的影響
公司不位于神頭泉域的重點保護區,井田位于重點區域外。
煤礦開采山西組和太原組煤層的直接充水含水層為砂巖,而神頭泉域內主要是巖溶含水層為奧陶系中統石灰巖,煤炭開采主要是對其上覆含水層的破壞,各煤層屬于帶壓開采的安全區。因此,煤礦正常生產時,不會破壞其下覆含水層(奧陶系含水層),對神頭泉域的影響可能性很小。
5.1.3.5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預測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田、地表植被的影響。由于井田內的農田均為旱地,因此對農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土地產生裂縫,土壤結構變松,涵水抗蝕性降低,增加土壤侵蝕程度,降低土地生產能力。對地表植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滑坡、地表裂縫造成的壓埋、涵水抗蝕性降低等造成的植被覆蓋率降低。煤層開采后,在沉陷盆地的邊緣地帶,可能會由于土地含水性降低等因素而導致植被覆蓋率進一步下降,同時也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受地表沉陷影響的土地治理主要是填堵地表裂縫和整理、復墾土地。根據山區、丘陵及沉陷土地類型特點,坡度較小的耕地進行復墾;坡度較大的坡耕地應采取退耕還林還草的措施;草地應保持原地貌,只對沉陷裂縫進行充填處理。
5.1.3.6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預測
本礦區內的植物為廣布種和常見種,沒有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植物物種,且分布較均勻。因此,盡管煤礦開采會使原來的植被遭到局部影響,但不會使礦區的植物群落類組成發生變化,也不會造成某一植物種類的消失。
本礦區內沒有瀕危野生動物。因此,礦井的建設所產生的影響只是引起動物局部的遷移,不會使野生動物種數發生變化,其種群數量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5.2生態影響預測與評價
本次生產能力核定項目不新增占地,因此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為采煤形成的地表沉陷、地裂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現將分別敘述如下:
5.2.1地表沉陷對土地利用類型的影響分析
煤礦開采后,地表沉陷對土地利用方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地表形成大小不等呈條帶狀分布的地表裂縫,裂縫導致土壤結構變松,淺層地下水損失,從而使周圍的土地資源利用受到影響。根據地表沉陷、坡度與裂縫分布情況,可將沉陷對土地破壞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
采煤破壞土地的等級劃分采用《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 井工煤礦》(TD/T1031.3-2011)沉陷土地損毀程度標準,詳見表5.1-5和表5.1-6,來進行土地損毀的預測。土地破壞等級劃分結果為輕度和中度破壞。
表5.1.5 旱地損毀程度分級標準
損毀等級 |
水平變形(mm/m) |
附加傾斜
(mm/m) |
下沉(m) |
沉陷后潛水位埋深(m) |
生產力降低 |
輕度 |
≤8.0 |
≤20.0 |
≤2.0 |
≥1.5 |
≤20.0 |
中度 |
8.0~16.0 |
20.0~40.0 |
2.0~5.0 |
0.5~1.5 |
20.0~60.0 |
重度 |
>16.0 |
>40.0 |
>5.0 |
<0.5 |
>60.0 |
表5.1-6 林地、草地損毀程度分級標準
損毀等級 |
水平變形(mm/m) |
附加傾斜(mm/m) |
下沉(m) |
沉陷后潛水位埋深(m) |
生產力降低 |
輕度 |
≤8.0 |
≤20.0 |
≤2.0 |
≥1.0 |
≤20.0 |
中度 |
8.0~20.0 |
20.0~50.0 |
2.0~6.0 |
0.3~1.0 |
20.0~60.0 |
重度 |
>20.0 |
>50.0 |
>6.0 |
<0.3 |
>60.0 |
按照《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以下沉10mm作為地表邊界,地表移動邊界的范圍就是開采產生的地表移動范圍即為損毀區的面積。
5.2.2地表沉陷對地形、地貌的影響
根據地表沉陷變形預測結果,煤層采動后,沉陷區總面積429.98hm
2。工業場地、村莊等重要建筑物留有保安煤柱,礦山開采對受護區內生態環境影響較輕。其他位置煤層采空后,會造成地面標高較大的變化,形成塌陷坑及地裂縫等地面變形現象,在較陡溝坡地帶會同時造成局部地質體變形、斷裂、滑塌等現象,從而影響評估區微地貌形態、土壤、土地生產力等因子的變化,并引起加速侵蝕、植被退化、土地退化等危害,在一些較陡邊坡帶可能會誘發坡體失穩變形,造成局部地形地貌特征變化。
根據地表變形結果分析,損毀程度為輕度和中度,損毀后將導致破壞區域內植被覆蓋度下降,引發水土流失。沉陷損毀區內還包含耕地,當沉陷破壞發生在農作物生長的季節時,也會對耕地的農作物植被造成破壞,影響農作物產量。
5.2.3地表沉陷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1)地表塌陷對生態系統類型的影響分析
根據現狀調查,本項目井田內生態系統以林地生態系統為主,農業生態系統次之。因項目區地貌為山地和丘陵為主,開采完畢后,地表形態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只在局部地區出現裂縫、塌陷(不會導致長時間積水)等情況,對該區域自然體系的異質化程度影響不大。農業生態系統、林地生態系統環境功能在短期內略有降低,礦方需設置全站儀對井田范圍地表沉陷以及地裂縫等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觀測,一旦發生地裂縫、地表塌陷,及時組織進行裂縫的填堵,平整,進行植被恢復,沉陷穩定后,進行土地復墾,沉陷區為耕地的,種植向日葵等復墾為耕地;沉陷區為灌草地的種植酸棗、荊條、沙棘、播撒披堿草、白羊草等恢復為灌草地,沉陷區為林地的,種植油松、側柏等,恢復為林地。因此不會改變區域生態系統的類型。
(2)地表塌陷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根據地表塌陷預測結果并結合本礦區多年煤層開采沉陷影響現狀調查分析,本礦井田開采后不會像平原地區那樣形成大面積明顯的下沉盆地,地表不會形成積水區。但可能產生如下影響:
1)塌陷區邊緣,特別是地表下沉引起的傾斜,該區域內較高大的樹木會產生歪斜甚至倒伏,耕地生產力降低;
2)本項目對區域內農業生產力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其影響可以通過加強改善農業結構、加強農業集約化生產,做好礦區綠化與生態綜合整治及補償等工作,使項目開發對當地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控制,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穩定性,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3)塌陷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可通過對植被異質性程度的改變程度來度量。由于本礦原地貌植被覆蓋率相對較高,但絕大部分面積上的植被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這絕大部分面積上的植被正是該區域具有動態控制能力的組分。因此,項目實施與運行對該區域自然體系中組分自身的異質化程度影響不大。
5.2.4 地表沉陷對植物群落生物量、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土地塌陷后,由于理化性狀在局部地段發生了變化,對養分的利用率和降水的利用率降低,從而影響到植物群落生物量及農作物產量。類比本礦區調查結果:由于坡度增大和裂縫增加,地表徑流、深層滲漏和無效蒸發,降水資源利用率可能比塌陷前減少15~20%。
地表塌陷形成的地表裂縫、塌方或小滑坡,使莊稼、樹木、植被倒伏,根須外露吸收水份、養分能力降低,局部地塊不能保證植物正常生長。
種植農作物的耕地,由于全部為旱地,在塌陷面積較大的中央部位,作物產量減產約15%;在部分邊緣地帶,農作物產量下降20%左右。對于自然生長的喬、灌、植被,除錯位嚴重的少部分地段處,植物根系嚴重拉斷,影響其植物群落生物量外,大部分地區沒有明顯的變化。
評價要求礦方做好塌陷區治理規劃,按照塌陷區整治原則,及時對塌陷、裂縫進行整平、填充,加強改善農業結構、做好礦區綠化與生態綜合整治及補償等工作,使項目開發對當地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控制,減輕對評價區內植物群落生物量、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5.2.5地表沉陷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項目區域采礦的生產活動和機械噪聲及區域內地表沉陷、地裂縫造成自然植被的損失等將會在區域一定范圍內對野生動物的活動和棲息產生一定的影響,引起野生動物局部的遷移,使其群落組成與數量發生變化,由于本項目區域范圍內野生動物種類少,且多為一些常見種,所以造成的影響不大。
根據現狀調查,評價區內不存在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動植物以常見的土著種為主。評價區域內分布有野生植物主要為油松、側柏、楊樹、榆樹等喬木,酸棗、荊條、沙棘、胡枝子等灌木以及青蒿、狗舌草、 白羊草、苦苣、披堿草、艾蒿等草叢,分布的野生動物主要為野兔、松鼠、地鼠、搬倉鼠、黃鼠狼、蛇、喜鵲、灰喜鵲、白頸鴉、野鴿、麻雀、啄木鳥等。這些野生動植物在右玉縣及山西省廣泛分布,項目井田范圍及評價區不是其唯一分布區,為當地常見種及土著種,分布廣泛,生命力強,因此本礦煤層開采不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明顯影響。
地表沉陷穩定后,隨著復墾及植被的恢復,本區野生動物棲息地連通性將在一定時間內得到恢復。而且井田范圍內由原有的農田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重建,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強原有的連通性。因此,不會對區域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
5.2.6地表沉陷造成水土流失的影響分析
(1)水土流失預測
根據國家計委國土地區司、地礦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煤炭部煤田地質總局1994年《能源基地晉陜蒙接壤地區地下水資源評價與合理利用》研究成果,因采煤引起的沉陷區內土地惡化從而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的面積約為沉陷區面積的17-21%;2005年國家發改委和山西省組織的“煤炭可持續發展專題調研”結果顯示,“煤礦開采對土地資源的破壞進一步加重了水土流失現象,由于采煤產生水土流失的影響面積為塌陷面積的10-20%,本環評按20%進行預測。
(2)沉陷區水土流失影響分析
由于項目區地處低山緩坡丘陵區,地表溝谷縱橫,主要以輕度侵蝕侵蝕為主,項目投入運行后導致區域水土流失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采煤造成的地表沉陷,地表沉陷使部分區域微地形改變,地表出現裂縫或不同幅度的錯位以及地表植被的破壞,遇大風大雨天氣,易形成風蝕和水蝕,遇大雨表土滲水后,表土顆粒容易被水帶走流失,當采動裂縫出現在坡體位置時,采煤對土壤侵蝕影響較大,如未及時進行治理,會因地表水沖刷和地下水流動的作用,導致滑坡或土體崩塌發生。礦方設置了全站儀對井田范圍地表沉陷以及地裂縫等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觀測,同時派專人進行地表沉陷的排查,對局部區域的裂隙、塌陷及時進行充填、地面平整、種植植被,從而控制侵蝕土壤的遠距離搬運,減緩土壤侵蝕。
5.2.7地表沉陷對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的影響分析
輕度影響區域僅有輕微變形,不影響植被生長,因此本項目煤層的開采對于沉陷輕度影響區域的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基本不會產生明顯影響,分布于沉陷中度影響區域的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因受到表裂縫、塌方的破壞,植被倒伏,根須外露、甚至根系被拉斷,吸收水份、養分能力降低而遭到破壞,因此評價要求礦方通過全站儀對井田范圍地表沉陷以及地裂縫等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觀測,同時派專人進行地表沉陷的排查,一旦發現出現明顯裂隙、塌陷造成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內樹木破壞時,應積極進行地面平整、充填、扶正樹木,確保其成活率,同時,為保證本項目煤層開采不對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造成破壞,評價要求在地表沉陷穩定后進行地裂縫的填堵、地表平整,按照影響總面積的30%進行補栽以及相應的培育、撫育。采取以上措施,本項目煤層開采對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的影響甚微。
5.2.8生態系統總體變化趨勢
1、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分析
玉嶺煤礦的開采,勢必造成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陷,地表沉陷形成的地表裂縫,使坡度較大地區生長的植被受到影響,局部地塊不能保證植物正常生長。地表的塌陷直接影響土壤結構,土壤理化性狀在局部地段發生變化,植被賴以生長的立地條件受到一定的影響,使得植被對養分的利用率和降水的利用率降低,從而影響到植被生態系統凈初級生產量和生物量。礦井的開發使區域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受損,但是隨著礦井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整個礦井因采煤而導致的生態系統受損將降低至最低。
2、對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影響分析
評價區有4種生態系統類型,其中以耕地生態系統和林地生態系統占優。項目在開發后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項目實施后,整個生態系統的演變趨勢仍將以自然因素占主導地位。礦井為生產能力核增整合項目,工程全部利用原有,地面施工量較小,不會對生態系統的恢復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阻抗穩定性未減弱,總體上不會引起評價區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在采取生態綜合整治措施后,人工生態環境的比重有所加大,但生態系統不會產生惡性演替過程。
②項目區地貌以平地為主。項目實施過程中,地表形態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只在局部區域微地形發生了改變,出現裂縫、錯位臺階、塌陷(不會導致積水)坑等情況,對該區域自然體系的異質化程度影響不大,仍以耕地和林地生態系統為主;耕地和林地生態系統環境功能在短期內略有降低,但生物資源基本保持不變,在井田邊界地帶及預留煤柱邊緣地帶蓄水保肥能力下降,水土流失略有加劇,但區域小氣候并未發生改變,生物多樣性保持不變。
③評價區受塌陷影響的耕地數量保持不變,隨著土地復墾措施和綜合整治規劃的實施,林草地數量仍將逐漸增加。本項目對區域內農業生產力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其影響可以通過加強改善農業結構、加強農業集約化生產,做好綠化與生態綜合整治及補償等工作,使項目開發對當地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得到有效控制,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穩定性,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④根據地表沉陷預測,教場坪礦井開采后將主要形成裂縫區和整體下沉區,塌陷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景觀破碎化,但絕大部分面積上的植被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這絕大部分面積上的植被正是該區域具有動態控制能力的組分。因此,項目實施與運行對該區域自然體系中組分自身的異質化程度影響不大,生態系統總體穩定性不會變差。
5.2.3生態影響評價結論
綜上分析可知,項目的實施不會對評價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造成影響,短期內可能會對其服務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隨著礦井土地復墾和生態綜合整治措施的實施,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將逐漸得到恢復和加強。
5.3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5.3.1廢水排放、泄漏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與評價
1、廢水排放影響分析與評價
本礦運營期全礦生活污水、礦井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2、廢水事故泄漏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與評價
工業場地地下水污染途徑分析
根據對評價區深、淺層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途徑的分析,結合本項目生產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分析本項目對地下水可能的污染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本礦礦井水、生活污水在廠區內收集的過程中,通過水道、水池滲漏補給淺層水,對所經地段淺層孔隙水水質造成污染。
②物料堆放場所處置不當,通過大氣降水淋濾作用污染淺層水。
③通過受污染的淺層孔隙水下滲污染深層地下水。
5.3.2地下水環境保護目標
1、村莊飲用水源
井田及評價范圍內村莊飲用水水源包括第四系、二疊系淺層含水層及奧陶系承壓含水層。
2、右玉縣水源地
右玉縣縣城水源地:王家堡飲用水源地、高墻框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鄉鎮水源地:高家堡鄉高家堡水源地、威遠鎮六里莊水源地、威遠鎮王家堡水源地。
本項目位于右玉城元堡子鎮辛屯村西,不在上述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范圍,距離最近的威遠鎮王家堡水源地邊界距離最近為12km,不會對其造成影響。
3、左云縣飲用水水源地
左云縣縣城水源地左云縣東古城水源地、左云縣暖泉水源地;鄉鎮水源地:段村集中供水水源、鵲兒山集中供水水源、楊店鎮集中供水水源。
本項目距離最近的水源地為東古城水源地,距離其他水源地在30km以上。
根據《左云縣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左云縣東古城水源地位于本井田外,與井田范圍最近距離為2.6km。共有5眼水井,井深45~68.3m,水位埋深12~15m,開采第四系松散砂礫層地下水。
左云縣城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共2個,包括小京莊東古城水源地1個;暖泉灣水源地1個??h城人口7.96萬人,由2個水源地供水,東古城水源地為其中之一。
(1)水源地概況
水源地位于距縣城25公里的源子河河谷區,西部為砂頁巖山區,水源井沿源子河西側,呈現南北向折線狀分布,自北向南水井編號依次為1~5#。其中1和3#井緊鄰河道,4、5井距離稍遠。
水井分布在東古城村東南源子河階地區農田內,兩側為黃土丘陵區,在兩個地貌分界地帶有村莊分布,水源地北部1號井距東古城村300m,南部5號井距增子坊村1200m,其他水井遠離村莊。周邊無工礦企業,基本沒有水污染源存在。
東古城水源地水井特征一覽表見表5.3-1。
表5.3-1 東古城水源地水井特征一覽表
(2)水源地取水水文地質條件
水源地取水含水層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
①含水層特征
巖性主要為Q3-4的粗砂、礫石、砂質或泥質膠結的卵礫石組成,卵礫石成分為石英砂巖,黃褐色,磨圓度中等,分選型一般,粒徑1~5cm。
非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紅粘土、粉質粘土、粉土,粘性土可塑,構成相對隔水層。
垂直方向上,含水層大致發育三個分含水層,上部一層為純細沙,中部一層為卵礫石、粗砂層,下部一層位砂質、泥質卵礫石膠結層。
②含水層發育與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上,由北向南,含水層總厚度由大變小,單層厚度由大變小。層數由多變少;自西向東含水層厚度由小變大再變小,單層厚度也是如此,呈現盆狀蓄水結構。在東西方向含水層、隔水層展布不連續穩定,南北方向上部隔水層穩定不連續,下部隔水層連續穩定。
③富水性分區
富水區分布于源子河下游河谷及古河道、李石匠到增子坊間地段。單井涌水量大于500m³/d。單位涌水量2.02~3.20L/s.m,滲透系數8.50~11.89m/d,含水層厚17.3~31.5m。
中等富水區分布于源子河中上游小堡子、李石匠間河谷階地區。單井涌水量小于500m³/d。單位涌水量1.0~1.51L/s.m,滲透系數較小,含水層厚15~20m。
弱富水區分布于源子河兩岸的東西兩側黃土丘陵區。單井涌水量較小。單位涌水量小于0.1L/s.m,滲透系數極小,含水層厚5m左右。
④補給、徑流與排泄條件
補給:上部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及雨季源子河地表水下滲補給,承壓孔隙水含水層接受北側徑流補給、河谷兩岸地下水側向徑流補給。
徑流:水源地地下水徑流方向與源子河水一致,自東北向西南方向徑流。
排泄:向南部(增子坊)方向徑流與排泄,少量人工開采(居民生活用水)排泄,少量蒸發排泄與枯水期地表水排泄。
(3)水源地類型
水源地各水井第一采水層深度在8~13.2m。1~4號井在該位置以上分布一層粘性土,厚1.5~3m;5號井開采層以上都為砂層。因此在5號井以北地下水處于承壓狀態,5號井開采后動水位降至17.5m,進入粘性土層內,具有承壓性質,也對地下水質有保護作用。
目前,水源地各水源井開采動水位已降低到12~15m,進入到普遍分布的第二層粘性土內或之下,第二層粘性土厚度3~8m,因此可以進一步防止地表污水入滲,構成孔隙承壓水類型。
(4)開采規模
東古城水源地開采量3000m³/d,平時開采4眼井,2號井備用,開采規模屬中小型水源地。
(5)水源地保護區劃分
東古城水源地僅劃分一級保護區,連接5眼井為一條折線,分別對折線不同方向作垂線,并以折線為起點,量取以及保護區半徑230米,最終連接成長條狀的多邊形,其面積為0.925km
2。根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水源地為孔隙承壓水,不設二級保護區。
據《山西省左云縣東古城水源地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山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2002年7月),東古城水源地開采第四系含水層地下水,地層巖性從上到下依次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Q
3+4)松散層,巖性為粗砂、礫石、砂泥質充填的卵礫石、亞砂土、粉土、亞粘土;第三系(N)紅粘土、鈣泥質膠結的卵礫石。第四系中、上更新統(Q
3+4)粗砂、礫石、砂泥質充填的卵礫石為主要含水層。松散層最大厚度61.8m,單層厚度2.9~14.4m,總厚度31.5m。
水源地水質類型為HCO
3-—Ca•Mg型,礦化度162~454mg/L,總硬度211~313mg/L,pH值7.88~8.40,水質良好。
(6)與項目位置關系
東古城水源位于本項目井田外北側9.0km,整體位于井田上游,之間有源子河谷相隔。
東古城水源地保護區劃分見圖5.3-10。
5.3.3井田主要供水意義含水層
(1)奧陶系灰巖巖溶水含水層(具有廣泛供水意義)
奧陶系主要為巖溶裂隙含水層,據鄰區資料,多數鉆孔在鉆進至石灰巖時漏水,富水性為中等,據井田東南側1.5km處609號水文孔抽水試驗結果,單位涌水量為0.21-0.28L/s.m,滲透系數1.08-1.278m/d,水位標高1201.10m,裂隙發育,且多被方解石充填,本含水層富水性及導水性均較好,水量較大, 水質也好,為HCO
3·SO
4-Ca·Mg型水,水力坡度0.003-0.001。
該含水層參與神頭泉域巖溶水循環,在碳酸鹽巖出露及隱伏出露區接受大氣降水入滲及地表徑流下滲補給、向神頭泉方向徑流,以人工開采及側向徑流的方式排泄。
(2)淺埋二疊系基巖裂隙水含水層(局部風化裂隙水有供水意義)
二疊系地層全井田均有分布,地層巖性為砂巖和泥巖交互沉積。山西組厚34.5~61.32m,下石盒子組最大殘留50m。埋藏淺者,巖石風化??傮w屬于富水性弱的含水層。
該含水層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及淺部地下水側向徑流補給、隨地形向下降方向徑流,以向深部下滲及側向徑流的方式排泄,與上部第四系孔隙水水力聯系較為密切。
(3)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層(源子河及其支流沿岸具有局部供水意義)
主要分布于源子河及其支流、溝谷內第四系松散層,厚度4~47.1m,以砂土為主,夾有礫石、砂石層,為當地村民飲水水源之一。富水性較強。水化學類型為:HCO
3-Ca·Mg型水,礦化度為215mg/L,總硬度157.87 mg/L,pH值為8.3。
源子河沿岸具有一定富水性,為沿岸居民水井取水含水層,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上游源子河地表水下滲補給,沿河向下游徑流,以人工開采和下游側向徑流的方式排泄。
5.3.4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居民水井)
井田涉及村莊0處。
5.3.5工業場地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與分析
1、工業場地地下水污染途徑分析
根據對評價區深、淺層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途徑的分析,結合本項目生產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分析本項目對地下水可能的污染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非正常情況下,礦井水、生活污水在收集池中,防滲失效或者地基基礎發生破裂,通過水道、水池滲漏補給淺層水,對所經地段淺層孔隙水水質造成污染;
(2)物料或固體廢物堆放場所處置不當,通過大氣降水淋濾作用污染淺層水;
(3)通過受污染的淺層孔隙水下滲污染深層地下水。
2、工業場地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
(1)源強分析
主工業場地設一座生活污水處理站和一座礦井水處理站,本次評價重點是礦井水處理站調節池、生活污水處理站調節池廢水滲漏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預測非正常滲漏情況下的影響。評價因子選取NH
3-N(生活污水)和石油類(礦井水)。評價參考生活污水和礦井水污染源監測結果確定污染源濃度。
本項目生活污水處理站調節池NH
3-N初始濃度取25mg/L。生活污水處理站調節池池有效面積為96m
2,滲漏強度正常情況下取2L/m
2·d,非正常狀況取200L/m
2·d,假設滲漏面積為4.8m
2(調節池有效面積的5%),則非正常狀況下滲漏強度為0.024kg/d。本次預測僅考慮NH
3-N的遷移,忽略降解。
礦井水處理站調節池石油類初始濃度取15mg/L。調節池池有效面積為648m
2,滲漏強度正常情況下取2L/m
2·d,非正常狀況取200L/m
2·d,假設滲漏面積為32.4m
2(調節池底面積的5%),則非正常狀況下滲漏強度為0.0972kg/d。本次預測僅考慮石油類的遷移,忽略降解。
(2)預測層位
以第四系孔隙含水層(污染物直接進入的含水層為主),不對深埋的奧灰水含水層(與潛水含水層之間基本無水力聯系)進行預測。
(3)預測方法
玉嶺煤礦工業場地地下水評價等級為三級,本次采用解析法進行預測,在污染源處,污染物隨污廢水泄漏下滲進入地下水中,將各項參數代入所建立的解析數學模型中,計算100d、1000d、17.44a時間點上污染源下游不同位置地下水中污染物濃度的變化。
工業場地中的礦井水處理站、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水滲漏較難及時發現,若發現后采取措施時間也較長,可將污水污染源可概化為點源,注入規律為連續注入,采用一維穩定流二維水動力彌散—平面連續點源公式預測,公式如下:


式中:x,y—計算點處的位置坐標;
t—時間,d;
C(x,y)—t時刻點x,y處的示蹤劑濃度,mg/L;
M—含水層厚度,m;
Mt—單位時間注入示蹤劑的質量,kg/d;
u—水流速度,m/d;
n—有效孔隙度,無量綱;
DL—縱向彌散系數,m
2/d;
DT—橫向y方向的彌散系數,m
2/d;
π—圓周率;
K0(β)—第二類零階修正貝塞爾函數;
W(u2t/4DL,β)—第一類越流系統井函數。
(4) 預測參數的確定
①x坐標選取與地下水水流方向相同,y坐標選取與地下水水流垂直方向,以污染源為坐標零點。
②計算時間t依據污染物在含水層的凈化時間確定。
③查閱地下水導則附錄B得出黃土滲透系數經驗值為0.25~0.5m/d,保守考慮滲透系數取經驗數值0.5m/d,含水層平均厚度為10.2m。
④有效孔隙度根據經驗值取15%。
⑤水流速度為滲透系數、水力坡度的乘積除以有效孔隙度。工業場地的水力梯度約為0.02,計算得工業場地的水流速度約為0.067m/d。
⑥縱向彌散系數DL、橫向彌散系數DT,根據經驗值確定為15.2m
2/d,2.4 m
2/d。
(5)預測結果
根據計算結果,非正常工況下生活污水處理站調節池若發生泄露,服務期內,污水沿潛水層地下水水流方向向下游的最大遷移距離為500m;
非正常工況下礦井水處理站調節池若發生泄露,服務期內,污水沿潛水層地下水水流方向向下游的最大遷移距離為1100m;場界處NH
3-N、石油類污染物濃度能夠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的Ⅲ類標準。因此,本項目調節池泄露后的影響范圍主要集中在1100m范圍內,距離生活污水處理站調節池地下水流向下游方向1100m范圍內無飲用水井分布,因此,本項目對周邊水井水質無影響。
由此可見,如果項目調節池污水發生泄露,未及時采取相應有效的補救措施,污染物將往下游遷移,對下游地下水水質產生影響;同時污染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河谷,向下游運移更遠,將對下游地表水體水質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生產期間必須做好污、廢水的防滲措施,防止場站附近地下水受到影響,保證水源地以及村民的用水安全。同時應在場址下游設置監測井,定期進行監測,發現超標現象,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計算預測結果見表5.3-4至5.3-8。
3、煤層開采對上覆含水層的影響
根據地質報告,該井田煤系地層為太原組,其上覆含水層主要為山西組砂巖裂隙含水層及局部第四系孔隙含水層。
山西組地層埋藏淺,近地表巖石均已風化,屬風化裂隙水,該含水層與上部沖積層水局部溝通,富水性弱。第四系上更新統砂層與山西組地層直接接觸,水力聯系密切。第四系孔隙含水層在本區分布范圍較廣,含水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砂、砂礫石層,水質類型為HCO
3-Ca·Mg型。
根據《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安監總煤裝[2017]66號)中的公式計算11號煤層開采所產生的垮落帶高度、導水裂縫帶高度:
冒落帶計算公式(中硬):
導水裂隙帶高度計算公式(中硬):
式中:H
i-導水裂隙帶的高度,m;
ΣM-煤層累計采厚,m。
下層煤的冒落帶完全進入上層煤時,上層煤的導水裂隙帶高度采用自身厚度進行計算,下層煤則采用二者綜合厚度進行計算。綜合厚度計算公式:
MS
1-2=M
2+(M
1-h
1-2/y
2)
其中M
1為上層煤開采厚度;M
2為下層煤開采厚度;h
1-2為上下層煤之間的法線距離;y2為下層煤的冒高與采厚之比,單位均為m。
表5.3-9 煤層開采后冒落帶和裂隙帶高度預測結果
煤層 |
最大開采厚度(m) |
煤層間距
最小-最大 |
冒落帶高度(m) |
導水裂隙帶高度(m) |
平均 |
公式1 |
公式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導水裂縫帶溝通地表情況
根據上述計算,本礦井開采11號煤層,根據采煤影響預測結果,由于11號煤層間距不大,因此,11號煤層開采造成的裂隙帶將溝通上部煤層形成的裂隙帶,形成重復影響,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為93.9米,影響的范圍主要為太原組、山西組含水層,不會導通地表,對地表水影響較小。
但煤礦開采過程中,若存在隱含斷裂構造時,局部有可能溝通地表裂縫,使地表水向地下滲漏,而地表裂縫有可能造成地表潛水及淺層水下滲,滲漏過程中泥土淤積逐漸會將裂縫填堵,經過一段時間即可恢復。
煤礦開采過程中,因地表塌陷造成地表出現裂縫時,應及時進行填平壓實。
(2)、煤炭開采對地下水含水層的影響分析
煤炭開采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程度及其數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主要是水文地質條件、地質構造特征、煤礦開采階段、降水量、開采面積、開采深度、開采沉陷等因素的影響。
煤炭開采過程中,在地下形成縱橫交錯的斜井、巷道及不同開采面、不同采掘深度的采空區等,這些井、巷道、采空區相互貫通,溝通了地下水含水層和隔水層,可能改變原先含煤地層及上覆地層中地下水運行狀態。通常含煤地層含水層和上覆含水層之間有隔水層存在,并無較強的水力聯系。由于井、巷道、采空區的出現,加之采空區頂板垮落,形成了冒落帶和裂隙帶,成為溝通各類含水層中地下水快速滲漏的通道。而當附近的巖溶水高于采空區標高時或有斷裂構造穿過采空區時,則可能出現下伏巖溶水突水現象。
井田主要可采煤層采后形成的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地下含水層與煤層間距、受開采煤層產生的導水裂隙帶影響情況見表5.3-10。
表5.3-10 開采煤層與含水層的關系
主要地層及煤層 |
巖性 |
含水層分布 |
平均厚度
(m) |
受影響
含水層 |
備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煤炭開采對上覆含水層的影響分析
①第四系沖積層孔隙含水層的影響
井田范圍內煤層開采形成的導水裂隙帶不會直接溝通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層,短期內對井田及周邊附近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層影響較小,長期來看由于增大越流下滲補給影響,開采對井田內采區上覆第四系含水層也會有一定水量影響。
②對煤層上覆裂隙含水層的影響
煤層開采形成的最大導水裂隙帶頂點到達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煤層開采后,采煤形成的導水裂隙帶會對二疊系下統山西組含水層、石炭系上統太原組含水層造成直接溝通滲漏影響。因此長期來看,井田范圍內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砂巖裂隙水含水層、石炭系上統太原組砂巖裂隙含水層的水位會因為導水裂隙帶的導通而下降。
③煤炭開采對煤系地層含水層的影響分析
本煤礦開采影響到的煤系含水層為石炭系太原組砂巖裂隙含水層,會對其造成直接疏排影響。根據地質報告及導水裂隙帶計算結果,各煤層開采后會形成溝通二疊系下統山西組地層的導水裂隙帶,下層煤層的開采形成的冒落帶及導水裂隙帶將直接溝通上部煤層,破壞各煤層之間的地下水,因此會對煤系含水層——石炭系太原組砂巖裂隙含水層組造成直接疏排影響。
環評建議要對已發現的斷層合理留設煤柱,同時在煤礦開采過程中要重視勘察斷層等構造的存在,并對其合理留設安全煤柱,防止因構造導水對原本影響不到的地下水含水層造成疏排影響。
④煤礦開采構造對水環境的影響
井田位于大同礦區(石炭一二疊紀)的西北邊緣,屬大同煤炭礦區(石炭一二疊紀)向斜構造的西部,在地質構造上它既服從于大同煤田總體構造規律特征,又有其特殊性,在地層走向、傾向、斷裂、褶皺的分布形態等,皆與燕山期北東和北北東向構造有關,受大同向斜控制和影響,與大同煤田整體及東部地區相比,地層傾角相對較為平緩。
根據鉆孔和井下揭露,本井田地層總體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在井田中部發育寬緩的小型背向斜構造,軸向近東西向,兩翼基本對稱,地層傾角2°-8°,井田南部發育有一軸向近南北向的背斜構造。
根據以往地質資料及采掘揭露資料,井田內發育2條正斷層F
1、F
2。
(4)斷層兩盤與地層對接關系
井田內發育有2條正斷層,根據水文地質剖面圖可知,其中F
1斷層落差在20-45m,與石炭系中統本溪組地層發生對接現象,不存在與奧陶系地層接觸關系,且斷層處不帶壓,F2斷層落差5m,井田內發育在40m左右。
(5)斷層影響評價
根據地質剖面圖可知,斷層不存在與奧陶系地層對接現象,可采煤層不存在與奧陶系地層接觸關系,且斷層處不帶壓,石炭系中統本溪組泥巖隔水層組厚度在8.63-50.57m,平均32.80m,本組地層普遍發育,連續性強,是煤系下伏良好的隔水層,本井田隔水層主要作用為阻隔奧灰巖溶水與上部含水層水力聯系,因此可能在斷層切割處可能導致奧灰巖溶水與上部含水層溝通,導致上層含煤水下滲,對下伏巖溶水造成影響。
本評價報告要求業主單位必須依據《煤礦防治水細則》,嚴格按照設計留設煤柱進行開采,有效抑制本礦含煤水的下滲,同時評價要求礦方及時排除井下涌水,杜絕井下水在井下長時間儲存,防止含煤水下滲。礦方必須堅持“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避免隱伏構造位于帶壓區域,發生突水事故。
嚴格按照《煤礦防治水細則》等要求,今后生產建設中應關注涌水量和奧灰水位變化,加強對導水構造的探查,嚴防斷層、陷落柱等構造及封閉不良的鉆孔導水造成突水事故。開采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應先淺部,后深部,先探后掘(采),應留足夠的斷層等構造保安煤柱,保證安全生產。同時加強礦井防治水管理,必須嚴格落實“預測預報、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則,積極采用物探、鉆探等綜合探測技術,準確掌握水情、水患情況,采取針對性防范措施,確實提高礦井防御水害能力。
綜上所述,在沒有斷裂構造溝通奧灰巖溶裂隙水的情況下井田內煤層開采對奧灰水影響較小。
5.4環境空氣影響預測與評價
5.4.1評價區氣象資料調查
5.4.2建設期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1、施工期大氣污染源強特征
本項目施工期大氣污染主要來自施工產生的揚塵、燃油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產生的廢氣及建筑材料和施工垃圾堆存產生的揚塵。
對應分析其工程建設特征,施工揚塵的產生主要為以下過程:
a、現有建筑拆除過程造成的揚塵;
b、施工垃圾的堆放和清運過程造成的揚塵;
現有建筑拆除、土地平整及土方挖掘期間,施工區地面裸露,幾乎到處都是揚塵源。施工中將有大量機械在地面上行駛,如挖土機、抓斗機、碾壓機、運輸載重車等,這些機械行駛時,造成塵土飛揚,尤其有風天氣將會隨著風力增大而影響到施工區外。
此外,堆場等揚塵的產生跟風力的大小及氣候等有較大的關系,北方地區空氣干燥,降雨量少,而擬建場址區域周圍幾乎無高大的喬木,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助長揚塵的影響范圍,揚塵最不利影響時段主要發生在刮風最為厲害的3~4月份。
施工廢氣的主要來源包括:各種燃油機械的廢氣排放、運輸車輛的尾氣以及施工隊伍取暖、臨時食堂爐灶的廢氣排放。
燃油機械和汽車尾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等。據有關單位在市政施工現場的測試結果表明:氮氧化物的濃度可達到150μg/m3,其影響范圍在下風向200米以內的范圍。此外在施工期間,施工人員日常生活的取暖供熱、食堂爐灶將會產生一定量的廢氣排放(煙塵、二氧化硫等)。
2、施工期大氣污染影響分析
由于本工程工業場地距周圍村莊較遠,因此施工區揚塵對周圍居民的生活影響較小。此外,運輸車輛進入場地時,產塵形成的污染帶屬暫時、局部的影響,范圍不大,不會形成嚴重的污染影響。
但揚塵對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會造成一定的危害,當風力很大時,若對場內產塵來源未實施任何處置,揚塵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還會擴大。
5.4.3運營期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5.4.3.1評價工作等級及范圍
(1)評價工作分級方法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評價工作等級按照表5.4-1的分級判據進行劃分,主要指標有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
Pi和其對應的地面濃度達標準限值10%時所對應的最遠距離
D10%。
其中
Pi定義為:
Pi=Ci/Coi×100%
式中:
Pi——第
i個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氣質量濃度占標率,%;
Ci——采用估算模型計算出的第
i個污染物的最大1h地面空氣質量濃度,μg/m
3;
Coi——第
i個污染物的環境空氣質量濃度標準,μg/m
3。
(2)評價等級劃分依據
以估算模型為基礎,評價計算出項目
Pi和
D10%,評價等級的判別見表5.4-1。
表5.4-1 評價等級判別表
評價工作等級 |
評價工作分級判據 |
一級 |
Pmax≥10% |
二級 |
1%≤Pmax<10% |
三級 |
Pmax<1% |
(3)排放參數
根據工程分析,本項目大氣污染源主要為原煤輸送、轉載、篩分粉塵,原煤儲存粉塵等。污染類型為面源、點源,污染源參數見表5.4-2、表5.4-3。
表5.4-2 本項目點源污染源參數調查清單
|
點源
編號 |
點源名稱 |
排氣筒底部中心坐標 |
排氣筒高度 |
排氣筒內徑 |
煙氣
流量 |
煙氣出口溫度 |
排放
工況 |
評價因子源強 |
PM10 |
符號 |
Code |
Name |
X |
Y |
H |
D |
V |
T |
Cond |
Q PM10 |
單位 |
--- |
--- |
m(UTM) |
m(UTM) |
m |
m |
m/s |
K |
--- |
kg/h |
數據 |
1 |
破碎篩分間 |
/ |
/ |
/ |
/ |
/ |
/ |
/ |
0.29 |
注:上表中坐標為UTM坐標
表5.4-3 本項目面源參數調查清單
面源名稱 |
面源起始點 |
海拔
高度/ m |
面源
長度/ m |
面源
寬度/ m |
與正北夾角/ o |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m |
年排放小時數/ h |
源強 |
X坐標/ m |
Y坐標/ m |
粉塵/ kg/h |
Name |
Xs |
Ys |
H0 |
L1 |
Lw |
Arc |
H |
Hr |
QTSP |
全封閉儲庫 |
|
|
|
|
|
|
|
|
|
(4)評價標準
本次評價對環境空氣預測結果的分析評價采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
(5)估算模型及參數
本次評價使用《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推薦模型AERSCREEN進行評價等級的估算,估算模型預測參數見表5.4-4。
表5.4-4 估算模型參數表
參數 |
取值 |
城市/農村選項 |
城市/農村 |
農村 |
人口數(城市選項時) |
- |
最高環境溫度/℃ |
37.7 |
最低環境溫度/℃ |
-40.4 |
土地利用類型 |
耕地 |
區域濕度條件 |
平均濕度(中等濕度) |
是否考慮地形 |
考慮地形 |
是R 否£ |
地形數據分辨率/m |
90m |
是否考慮岸線熏煙 |
考慮岸線熏煙 |
是£ 否R |
岸線距離/km |
- |
岸線方向/° |
- |
(6)評價等級確定
本次評價采用估算模型ARESCREEN的計算結果見表5.4-5、表5.4-6,根據評價等級的判定依據,確定了評價等級,詳見表5.4-7。
表5.4-5 主要點污染源估算模型計算結果表
表5.4-6全封閉儲庫無組織粉塵估算結果一覽表
表5.4-7 環境空氣評價等級判定
序號 |
污染源 |
污染物 |
最大落地濃度
(μg /m3) |
最大濃度落
地點 (m) |
最大濃度占標率
Pmax(%) |
D10%
(m) |
評價等級 |
1 |
篩分車間排氣筒有組織排放 |
PM10 |
|
|
|
|
|
2 |
全封閉儲煤庫無組織排放 |
TSP |
|
|
|
|
|
由以上ARESCREEN估算模型對各污染源污染物的計算可知,最大占標率因子為全封閉儲煤庫的無組織粉塵TSP,Pmax為8.37%,屬于1%≤Pmax<10%之間,因此,本項目評價等級為二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規定,二級評價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邊長取5km,因此本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為以工業場地全封閉儲煤庫為中心,邊長5km的矩形區域。
5.4.3.2 環境空氣影響預測與分析
根據《環境影響技術評價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規定,本項目為二級評價,不進行進一步預測與評價工作,本次評價以估算模型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
①篩分車間排氣筒有組織粉塵:下風向PM
10最大地面濃度為3.099µg/m
3,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為0.69%,距源最遠距離D
10%為下風0m,最大濃度落地點100m。本項目所在區域常年風向為東風,篩分車間下風向100m范圍內無敏感點。因此篩分車間粉塵對周邊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小。
②全封閉儲煤庫無組織排放無組織粉塵:下風向TSP最大地面濃度為75.359µg/m
3,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為8.37%,距源最遠距離D
10%為下風0m,最大濃度落地點165m。本項目所在區域常年風向為東風,全封閉儲煤庫下風向100m范圍內無敏感點。因此全封閉儲煤庫無組織排放粉塵對周邊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小。
因此,評價認為本項目運營期大氣環境環境影響可接受。
5.4.3.3 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規定,本項目評價等級為二級,不進行進一步預測與評價工作,本次評價對污染排放量進行了核算,詳見下表。
表5.4-8 大氣污染物有組織排放量核算表
序號 |
排放口編號 |
污染物 |
核算排放濃度/(μg/m3) |
核算排放速率/(kg/h) |
核算年排放量/(t/a) |
主要排放口 |
/ |
/ |
/ |
/ |
/ |
/ |
主要排放口合計 |
/ |
|
一般排放口 |
1 |
DA001 |
粉塵 |
10000 |
0.29 |
1.531 |
一般排放口合計 |
粉塵 |
1.531 |
有組織排放總計 |
有組織排放總計 |
粉塵 |
1.531 |
表5.4-9 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量核算表
序號 |
排放口編號 |
產污環節 |
污染物 |
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
國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 |
年排放量/(t/a) |
標準名稱 |
濃度限值/(μg/m3) |
1 |
-- |
全封閉儲煤庫 |
TSP |
全封閉儲庫內灑水抑塵 |
《煤炭洗選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DB14/2270-2021) |
1000 |
2.09 |
無組織排放總計 |
無組織排放總計 |
粉塵 |
2.09t/a |
表5.4-10 大氣污染物年排放量核算表
序號 |
污染物 |
年排放量/(t/a) |
1 |
有組織粉塵(顆粒物) |
1.531 |
2 |
無組織粉塵(顆粒物) |
2.09 |
合計 |
顆粒物 |
3.621 |
5.4.4.4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1)不達標區環境可接受性
本項目位于朔州市右玉縣,屬于環境質量達標區。根據《環境影響技術評價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規定,本項目為二級評價,不進行進一步預測與評價工作,本次評價對污染物排放量進行了核算,并以估算模型的計算結果進行了分析:
①篩分車間排氣筒粉塵:下風向PM
10最大地面濃度為3.099µg/m
3,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為0.69%,距源最遠距離D
10%為下風0m,最大濃度落地點100m。本項目所在區域常年風向為東風,篩分車間下風向100m范圍內無敏感點。因此篩分車間粉塵對周邊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小。
②全封閉儲煤庫無組織排放無組織粉塵:下風向TSP最大地面濃度為75.359µg/m
3,最大地面濃度占標率為8.37%,距源最遠距離D
10%為下風0m,最大濃度落地點165m。本項目所在區域常年風向為東風,全封閉儲煤庫下風向100m范圍內無敏感點。因此全封閉儲煤庫無組織排放粉塵對周邊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小。
因此,評價認為本項目運營期大氣環境環境影響可接受。
(2)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結果
根據《環境影響技術評價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規定,本項目為二級評價,本次評價進行了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詳見表5.4-10。
(3)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表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完成后,對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內容與結論進行自查,見表5.4-12。
表5.4-12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表
工作內容 |
自查項目 |
評價
等級與范圍 |
評價等級 |
一級□ |
二級√ |
三級□ |
評價范圍 |
邊長=50km□ |
邊長=5~50km |
邊長=5kmR |
評價
因子 |
SO2+NOx排放量 |
≥2000t/a□ |
500~2000t/a□ |
<500t/aR |
評價因子 |
基本污染物(PM10、PM2.5、SO2、NO2、CO、O3)
其他污染物(TSP) |
包括二次PM2.5□
不包括二次PM2.5√ |
評價
標準 |
評價標準 |
國家標準√ |
地方標準√ |
附錄D□ |
其他標準□ |
現狀
評價 |
評價功能區 |
一類區□ |
二類區√ |
一類區和二類區□ |
評價基準年 |
( 2020)年 |
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調查數據來源 |
長期例行監測數據 |
主管部門發布的數據R |
現狀補充監測R |
現狀評價 |
達標區√ |
不達標區 |
污染
源調查 |
調查內容 |
本項目正常排放源√
本項目非正常排放源□
現有污染源R |
擬替代的污染源□ |
其他在建、擬建項目污染源□ |
區域污染源□ |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
預測模型 |
AERMODR |
ADMS□ |
AUSTAL2000□ |
EDMS/AEDT□ |
CALPUFF□ |
網格模型□ |
其他 |
預測范圍 |
邊長≥50km□ |
邊長5~50km□ |
邊長=5km√ |
預測因子 |
預測因子(PM10) |
包括二次PM2.5□
不包括二次PM2.5√ |
正常排放短期濃度貢獻值 |
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100%√ |
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100%□ |
正常排放年均濃度貢獻值 |
一類區 |
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10%□ |
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10%□ |
二類區 |
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30%√ |
C本項目最大占標率>30%□ |
非正常1h濃度貢獻值 |
非正常持續時長
( )h |
C非正常占標率≤100%□ |
C非正常占標率
>100%□ |
保證率日平均濃度和年平均濃度疊加值 |
C疊加達標□ |
C疊加不達標□ |
區域環境質量的整體變化情況 |
k≤-20%□ |
k>-20%□ |
環境監測計劃 |
污染源監測 |
監測因子:(TSP 、PM10) |
有組織廢氣監測R
無組織廢氣監測√ |
無監測□ |
環境質量監測 |
監測因子:() |
監測點位數() |
無監測R |
評價結論 |
環境影響 |
可以接受√ 不可以接受 □ |
大氣環境防護距離 |
距( )廠界最遠( )m |
污染源年排放量 |
SO2:( )t/a |
NOx:( )t/a |
顆粒物:(3.621)t/a |
VOCs:( )t/a |
注:“□”為勾選項,填“√”;“()”為內容填寫項 |
5.5地表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5.5.1生產、生活廢水對地表水水體影響評價
根據工程分析計算結果,本礦運營期生活污水、礦井水經相應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面水環境》(HJ2.3-2018)表1中的判定依據,本項目評價等級為三級B,可不進行水環境影響預測,只進行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的有效性評價分析。
5.5.2廢水不外排保證性分析
(1)生活污水不外排保證性分析
目前在主井工業場地建有一座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的出水水質達到《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附錄B井下消防、灑水水質標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20)中各項目最高標準限值要求,全部回用于綠化用水、道路灑水及黃泥灌漿用水等,不外排。
事故情況下,將生活污水暫存于事故調節池,待設備修復后進行處理,以避免對地表水環境造成影響。
(2)礦井水不外排保證性分析
目前,主井工業場地已經建成礦井水處理站1座,能滿足本次生產能力核定的要求,處理后水質達到《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T18920-2020)水質指標要求,回用于黃泥灌漿用水以及煤層注水。
事故狀態下,生活污水和礦井水分別儲存在各自的調節池,確保生活污水和礦井水不外排。
5.5.3地表水評價自查表
表5.5-2 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表
工作內容 |
自查項目 |
影響識別 |
影響類型 |
水污染影響型 √□;水文要素影響型 □ |
水環境保護目標 |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飲用水取水口 □;涉水的自然保護區 □;涉水的風景名勝區 □;重要濕地 □;
重點保護與珍稀水生生物的棲息地 □;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及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天然漁場等漁業水體 □;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其他 □ |
影響途徑 |
水污染影響型 |
水文要素影響型 |
直接排放 □;間接排放□;其他 □√ |
水溫 □;徑流 □;水域面積 □ |
影響因子 |
持久性污染物 □;有毒有害污染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 √□;pH值 □;熱污染 □;富營養化 □;其他 □ |
水溫 □;水位(水深) □;流速 □;流量 □;其他 □ |
評價等級 |
水污染影響型 |
水文要素影響型 |
一級 □;二級 □;三級A □;三級B □√ |
一級 □;二級 □;三級 □ |
現狀調查 |
區域污染源 |
調查項目 |
數據來源 |
已建 □;在建 □;擬建 □;其他 □ |
擬替代的污染源 □ |
排污許可證 □;環評 □;環保驗收 □;既有實測 □;現場監測 □;入河排放口數據 □;其他 □ |
受影響水體水環境質量 |
調查時期 |
數據來源 |
豐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 □;冰封期 □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 |
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補充監測 □;其他 □ |
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
未開發 □;開發量40%以下 □;開發量40%以上 □ |
水文情勢調查 |
調查時期 |
數據來源 |
豐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 □;冰封期 □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 |
水行政主管部門 □;補充監測 □;其他 □ |
補充監測 |
監測時期 |
監測因子 |
監測斷面或點位 |
豐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 √□;冰封期 □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 |
( ) |
監測斷面或點位個數( )個 |
現狀評價 |
評價范圍 |
河流:長度( )km;湖庫、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積( )km2 |
評價因子 |
( ) |
評價標準 |
河流、湖庫、河口:Ⅰ類 □;Ⅱ類 □;Ⅲ類 □;Ⅳ類 □;Ⅴ類 □
近岸海域: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第四類 □
規劃年評價標準( ) |
評價時期 |
豐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 □;冰封期 □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 |
評價結論 |
水環境功能區或水功能區、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 :達標 □;不達標 □
水環境控制單元或斷面水質達標狀況 :達標 □;不達標 □
水環境保護目標質量狀況 :達標 □;不達標 □
對照斷面、控制斷面等代表性斷面的水質狀況 :達標 □;不達標 □
底泥污染評價 □
水資源與開發利用程度及其水文情勢評價 □
水環境質量回顧評價 □
流域(區域)水資源(包括水能資源)與開發利用總體狀況、生態流量管理要求與現狀滿足程度、建設項目占用水域空間的水流狀況與河湖演變狀況 □
依托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達標排放評價 □ |
達標區 □
不達標區 □ |
影響預測 |
預測范圍 |
河流:長度( )km;湖庫、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積( )km2 |
預測因子 |
( ) |
預測時期 |
豐水期 □;平水期 □;枯水期 □;冰封期 □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
設計水文條件 □ |
預測情景 |
建設期 □;生產運行期 □;服務期滿后 □
正常工況 □;非正常工況 □
污染控制和減緩措施方案 □
區(流)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要求情景 □ |
預測方法 |
數值解 □:解析解 □;其他 □
導則推薦模式 □:其他 □ |
影響評價 |
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影響減緩措施有效性評價 |
區(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替代削減源 □ |
水環境影響評價 |
排放口混合區外滿足水環境管理要求 □
水環境功能區或水功能區、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 □
滿足水環境保護目標水域水環境質量要求 □
水環境控制單元或斷面水質達標 □
滿足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要求,重點行業建設項目, 主要污染物排放滿足等量或減量替代要求 □
滿足區(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要求 □
水文要素影響型建設項目同時應包括水文情勢變化評價、主要水文特征值影響評價、生態流量符合性評價 □
對于新設或調整入河(湖庫、近岸海域)排放口的建設項目,應包括排放口設置的環境合理性評價 □
滿足生態保護紅線、水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管理要求 □ |
污染源排放量核算 |
污染物名稱 |
排放量/(t/a) |
排放濃度/(mg/L) |
( ) |
( ) |
( ) |
替代源排放情況 |
污染源名稱 |
排污許可證編號 |
污染物名稱 |
排放量/(t/a) |
排放濃度/(mg/L) |
( ) |
( ) |
( ) |
( ) |
( ) |
生態流量確定 |
生態流量:一般水期( )m3/s;魚類繁殖期( )m3/s;其他( )m3/s
生態水位:一般水期( )m;魚類繁殖期( )m;其他( )m |
防治措施 |
環保措施 |
污水處理設施 √□;水文減緩設施 □;生態流量保障設施 □;區域削減 □;依托其他工程措施 □;其他 □ |
監測計劃 |
|
環境質量 |
污染源 |
監測方式 |
手動 □;自動 □;無監測 □ |
手動 □;自動 □;無監測 □ |
監測點位 |
( ) |
( ) |
監測因子 |
( ) |
( ) |
污染物排放清單 |
□ |
評價結論 |
可以接受 √□;不可以接受 □ |
注:“□”為勾選項,可打√;“( )”為內容填寫項;“備注”為其他補充內容。 |
5.6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5.6.1建設期聲環境影響評價
(1)施工期噪聲污染源
施工期噪聲主要是施工現場的各類機械設備噪聲和物料運輸造成的交通噪聲:
①施工場地噪聲
施工場地噪聲主要是施工機械設備噪聲、物料裝卸碰撞噪聲及施工人員活動噪聲,各施工階段(按照拆除階段、土石方階段、基礎階段、結構階段、安裝階段劃分)主要聲源及聲級類比情況見表5.6-1。因為施工階段一般為露天作業,無隔聲與降噪措施,故傳播較遠,影響范圍較大。
表5.6-1 各施工階段主要噪聲源源強
施工階段 |
主要噪聲源 |
噪聲級[dB(A)] |
拆除階段 |
推土機、挖掘機等 |
100~110 |
②物料運輸的交通噪聲
主要是各施工階段物料運輸車輛引起的噪聲,各階段的車輛類型及聲級見表5.6-2。
表5.6-2 交通運輸車輛聲級
施工階段 |
運輸內容 |
車輛類型 |
聲級[dB(A)] |
拆除階段 |
垃圾清運 |
載重車 |
80~85 |
(2)施工期噪聲影響分析
由工程污染源分析可知,施工場地噪聲源主要為各類高噪聲施工機械,且各施工階段均有大量的機械設備于現場運行,而單體設備場源聲級一般均高于80dB(A),部分設備聲源高達115dB(A)。
由于施工場地內施工設備位置不斷變化,同一施工階段不同時間設備運行數量不同,因此很難確切地預測施工場地各場界噪聲值。根據類比各類環評資料匯總估算,對主要施工機械產生的噪聲強度和距聲源不同距離處的等效聲級衰減值估算結果見表5.6-3。
表5.6-3 各施工階段主要噪聲強度及其不同距離處的噪聲值 單位:dB(A)
階段 |
主要噪聲源 |
聲級 |
距聲源距離(m) |
20 |
40 |
60 |
80 |
100 |
200 |
500 |
土石方 |
推土機、挖掘機等 |
100~110 |
66~76 |
60~70 |
56~66 |
54~64 |
52~62 |
46~56 |
35~45 |
由表中數據可見,在500m處除基礎階段外,都符合晝間60dB(A)、夜間50dB(A)的標準。根據G12523-2011施工場界噪聲限值規定,基礎階段應禁止夜間施工。
(3)交通噪聲
運輸車輛途經村莊時產生的流動噪聲可能引起擾民現象,施工期物料運輸沿線經過村莊時,交通噪聲屬暫時性噪聲源,其對環境的影響不大。但運輸噪聲則可能在夜間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應禁止夜間運輸物料。
5.6.2運營期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5.6.2.1預測模式
為了準確的預測噪聲源對廠界環境噪聲強度以及對關心點造成的影響,需要考慮從聲源到關心點的傳播途徑特性,影響傳播途徑的主要因素是:距離衰減和屏蔽效應可根據理論公式求出,其它則需要以實測值為基礎,為了簡化計算條件,此次噪聲計算根據工程特點,考慮了噪聲隨距離的衰減,建筑物圍護結構的隔聲和建筑物屏蔽效應,其他因素則不考慮,噪聲的實際值比預測值要低,這樣能保證實際噪聲影響優于預測結果。
本評價將噪聲源按點聲源處理,預測模式采用《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HJ2.4-2009)中的工業噪聲預測模式,表達式為:
L(r)=L(r0)-20L(r/r0)-△L
式中:L(r)——點聲源在預測點產生的倍頻帶聲壓級,dB(A);
L(r0)——參考位置r0處的倍頻帶聲壓級,dB(A);
r——預測點距聲源的距離,m;
r0——參考位置距聲源的距離,m;
△L——各種因素引起的衰減量(包括屏障,遮擋物引起的衰減量)。
5.6.2.2預測計算步驟
(1)先計算出單個車間的噪聲源對某一點影響大??;
(2)把各車間噪聲源傳到某一點的噪聲級按噪聲合成的計算方法計算出混合噪聲級;
(3)噪聲合成計算式為:L總=10Lg( )
(4)若噪聲在傳播途徑中有建筑物遮擋時,要考慮受其影響的衰減量;
(5)對工業場地以外的噪聲影響預測也用上述方法同樣計算。
5. 6.2.3噪聲源及源強分析
主井場地高噪設備有:壓風機房的壓風機、坑木加工的電鋸、泵類等;風井場地的高噪聲設備有:風機房的軸流風機、灌漿站的泵類等。
5. 6.2.4環境噪聲評價
本次生產能力核定,地面生產系統不發生變化,不增加大的產噪設備,本項目主井場地、風井場地監測時均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因此目前噪聲監測值代表現有噪聲水平,本次評價分析達標的可行性。
根據《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污染源自行監測》中于2022年11月對主井工業場地周邊進行的聲環境現狀進行的監測可以看出,晝間夜間噪聲監測值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標準要求。。
生產能力核定后,玉嶺煤業需進一步提高噪聲治理水平,對現有的產噪設備加強維護,提高場地綠化率,保證全礦噪聲治理水平不下降。
5.7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分析
5.7.1建設期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分析
施工期間固體廢物為廢棄土方、結構階段的廢渣土、廢建筑材料、裝修階段的廢料及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
5.7.2運營期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分析
5.7.2.1固體廢物來源及處置
本礦井運行期固體廢物主要有:矸石、礦井水處理站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廢礦物油、生活垃圾、除塵灰等。
1、固廢成分分析
①煤矸石成份分析與工業分析
煤矸石中除含有大量的碳、硅、鋁、鐵、鈣等微量元素外,還含有各種痕量的重金屬元素,它們經過長期風化淋溶,有的可能轉移到水系污染水體,有的可能隨自然揮發污染大氣。本次評價對玉嶺煤業9號煤及11號煤進行了矸石成分檢驗,其檢驗結果見表5.7-2。
表5.7-2 煤矸石化學成分分析結果
樣品
名稱 |
基 本 成 分 (%) |
SiO2 |
Fe2O3 |
TiO2 |
P2O5 |
CaO |
MgO |
Al2O3 |
S |
K2O |
Na2O |
MnO2 |
灼減量% |
9# |
32.0 |
0.99 |
0.48 |
0.03 |
0.07 |
0.07 |
26.55 |
0.92 |
0.18 |
0.06 |
0.002 |
39.14 |
11# |
12.55 |
5.82 |
2.44 |
0.3 |
0.16 |
0.17 |
63.05 |
0.08 |
0.2 |
0.1 |
0.004 |
14.58 |
②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可分為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據類比,其成分大致如表5.7-3。
表5.7-3 生活垃圾主要成分
分類 |
無 機 類 |
有 機 類 |
成分 |
金屬類 |
玻璃類 |
沙土類 |
其它類 |
紙類 |
塑料類 |
廚房類 |
其它類 |
0.6 |
0.45 |
24.56 |
33.44 |
3.19 |
0.24 |
36.72 |
0.82 |
③危險廢物
廢礦物油主要成分有C15-C36的烷烴、多環芳烴(PAHs)、烯烴、苯系物、酚類等,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復雜混合物,已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編號為HW08.廢礦物油。
④除塵灰
篩分車間除塵灰,主要成分為煤灰,為無毒性物質。
⑤污水處理站污泥成分分析
礦井水處理站產生污泥的主要成分為煤塵,為無毒性物質。
通過類比分析,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接近中性,并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如:P、N、Mg、K、Ca、Mn、Fe等,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供肥潛力較大,為無毒性物質。
2、固廢類別判定
本次環評對玉嶺煤業9號煤及11號煤層的矸石淋溶試驗結果。根據《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浸出毒性鑒別》(GB5085.3-7—2007),9#、11#煤矸石所屬類別均為Ⅰ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表5.7-4 矸石淋溶浸液試驗結果
項目 |
單位 |
含量 |
浸出允許最高濃度,mg/L |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類排放標準GB8978-1996 |
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T14848-2017 |
9# |
11# |
PH |
無量綱 |
8.16 |
6.75 |
-- |
6-9 |
6.5-8.5 |
鈹(以總鈹計) |
mg/L |
0.0042 |
ND0.0003 |
0.02 |
- |
0.002 |
總 鉻 |
mg/L |
ND 0.0009 |
ND0.0009 |
15 |
- |
- |
鎳(以總鎳計) |
mg/L |
0.0102 |
0.0156 |
5 |
- |
0.02 |
銅(以總銅計) |
mg/L |
0.0158 |
0.0006 |
100 |
0.5 |
1.0 |
鋅(以總鋅計) |
mg/L |
0.5259 |
0.0109 |
100 |
2.0 |
1.0 |
鎘(以總鎘計) |
mg/L |
0.0016 |
ND0.0005 |
1 |
- |
0.005 |
鋇(以總鋇計) |
mg/L |
0.1622 |
0.1166 |
100 |
- |
0.70 |
汞(以總汞計) |
mg/L |
ND 0.0002 |
ND0.0002 |
0.1 |
- |
0.001 |
鉛(以總鉛計) |
mg/L |
0.002 |
ND0.0006 |
5 |
- |
0.01 |
無機氟化物
(不包括氟化鈣) |
mg/L |
0.4014 |
0.6767 |
100 |
10 |
1.0 |
氰化物(以CN-計) |
mg/L |
0.022 |
0.018 |
5.0 |
0.5 |
0.05 |
砷(以總砷計) |
mg/L |
0.0013 |
0.0006 |
5 |
- |
0.01 |
由上表可見,矸石浸出液檢出項目濃度值均遠低于《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浸出毒性類別》(GB5085.3-2007)中的濃度值,表明矸石是無浸出毒性的固體廢物,屬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根據《一般工業固廢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要求,矸石浸出液檢出項目濃度值均未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4中一級標準標準值,且pH值在6-9之間,說明該礦矸石屬于I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對比《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Ⅲ類標準,矸石浸溶成分遠遠小于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三類標準要求。
綜上所述,廢物均能做到合理處置,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5.8土壤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5.8.1建設期土壤環境影響
建設期施工活動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固廢等污染物,可能會對土壤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其中廢水可能通過地面漫流和垂直入滲途徑污染土壤環境,廢氣可能通過大氣沉降途徑污染土壤環境,固廢可能通過垂直入滲途徑污染土壤環境。
本項目建設期污廢水主要來源于施工人員少量生活污水和建筑施工廢水,其中生活污水利用現有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回用不外排,少量施工廢水沉淀后回用于降塵灑水不外排,項目建設期無污廢水外排;建設期大氣污染主要為施工揚塵,評價要求施工過程嚴格落實“6個100%”控塵措施,起塵量較??;供熱管線建設過程,無剩余土石方等固廢產生,生活垃圾與場地生活垃圾一同送當地環衛部門處理,因此,本項目施工期產生的少量廢水、揚塵等基本不會對土壤環境造成影響。
5.8.2運營期土壤環境影響
5.8.2.1土壤環境影響識別
根據項目特點及各場地建筑物設置情況,項目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可分為建設期、運營期、服務期滿三個階段。影響途徑識別見表5.8-1。
表5.8-1 土壤污染途徑識別
場地 |
類型
時段 |
大氣沉降 |
地表漫流 |
垂直入滲 |
工業場地、
風井場地 |
建設期 |
—— |
√ |
√ |
運營期 |
—— |
√ |
√ |
服務期滿后 |
—— |
— |
— |
5.8.2.2垂直入滲預測與評價
1、土壤鹽化綜合評分法
根據附錄F1選取各項影響因素的分值與權重,采用下列公式計算土壤鹽化綜合評分值(Sa)。
式中:Sa——影響因素指標數目;
Ix
i——影響因素i指標評分;
Wx
ii——影響因素i指標權重。
土壤鹽化影響因素賦值表見表5.8-2。
表5.8-2 土壤鹽化影響因素賦值表
影響因素 |
分值 |
權重 |
0分 |
2分 |
4分 |
6分 |
地下水位埋深(GWD)/(m) |
GWD≥2.5 |
1.5≤GWD<2.5 |
1.0≤GWD<1.5 |
GWD<1.0 |
0.35 |
干燥度(蒸降比值)(EPR) |
EPR<1.2 |
1.2≤EPR<2.5 |
2.5≤EPR<6 |
EPR≥6 |
0.25 |
土壤本底含鹽量(SSD)/(g/kg) |
SSD<1 |
1≤SSD<2 |
2≤SSD<4 |
SSD≥4 |
0.15 |
地下水溶解性總固體(TDS)/(g/l) |
TDS<1 |
1≤TDS<2 |
2≤TDS<5 |
TDS≥5 |
0.15 |
土壤質地 |
黏土 |
砂土 |
壤土 |
砂壤、粉土、砂粉土 |
0.10 |
土壤鹽化預測表見表5.8-3。
表5.8-3 土壤鹽化預測表
土壤鹽化綜合評分值(Sa) |
Sa<1 |
1≤Sa<2 |
2≤Sa<3 |
3≤Sa<4.5 |
Sa≥4.5 |
土壤鹽化綜合評分預測結果 |
未鹽化 |
輕度鹽化 |
中度鹽化 |
重度鹽化 |
極重度鹽化 |
2、土壤鹽化預測結果分析
根據地下水監測及調查結果,地下水水位埋深≥15m,右玉縣平均蒸發量1777.3mm,平均降水量420mm,干燥度為4.23,土壤監測結果壤本底含鹽量(SSD)0.47-0.92g/kg;土壤質地大部分為砂土,根據分值和權重,計算得Sa=1.2,土壤鹽化程度為輕度鹽化。
土壤鹽化評價結果見表5.8-4。
表5.8-5 土壤鹽化評價結果表
影響因素 |
本項目特征 |
分值 |
權重 |
 |
地下水位埋深(GWD)/(m) |
≥15m |
0 |
0.35 |
0 |
干燥度(蒸降比值)(EPR) |
玉縣平均蒸發量1777.3mm,平均降水量420mm,干燥度為4.23 |
4 |
0.25 |
1 |
土壤本底含鹽量(SSD)/(g/kg) |
監測結果表明SSD為0.47-0.92g/kg |
0 |
0.15 |
0 |
地下水溶解性總固體(TDS)/(g/ L) |
地下水監測結果,最大值0.765g/L |
0 |
0.15 |
0 |
土壤質地 |
砂土 |
2 |
0.1 |
0.2 |
Sa |
|
|
|
1.2 |
煤炭開采造成地表沉陷深度14315mm,本區為低山丘陵區,地表沉陷以沉陷裂縫為主,不會形成積水區,不會導致土壤鹽化影響因素的變化,土壤鹽化綜合評分值(Sa)基本維持不變,維持輕度鹽化。
3、運行期土壤污染影響預測與評價
土壤污染源主要有油脂庫及危險廢物暫存間、礦井水處理站和生活污水處理站。
土壤環境影響源及影響因子見表5.8-6。
表5.8-6 土壤環境影響源及影響因子
污染源 |
工藝流程節點 |
污染途徑 |
全部污染物指標 |
特征因子 |
備注 |
危險廢物暫存庫 |
危廢暫存區 |
垂直入滲 |
石油烴 |
石油烴 |
事故 |
地表漫流 |
事故 |
礦井水處理站 |
污水處理裝置 |
垂直入滲 |
氟化物、鐵、錳、COD、SS、石油烴等 |
石油烴 |
連續 |
油脂庫 |
油品貯存 |
垂直入滲 |
石油烴 |
石油烴 |
事故 |
地表漫流 |
事故 |
生活污水處理站 |
污水處理裝置 |
垂直入滲 |
COD、BOD5 、SS 和NH3-N、總磷、石油烴 |
石油烴 |
連續 |
4、土壤環境影響預測與分析
①預測評價范圍
本項目土壤環境影響類型為污染影響型和生態影響型,污染型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為二級,本項目生態影響型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為三級,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964-2018)中相關規定,土壤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確定為項目占地范圍外擴0.2km區域。
②預測評價時段
根據土壤環境影響識別結果,本次土壤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的時段重點為運營期。
③情景設置及預測因子
根據土壤環境影響識別過程及結果,本次土壤環境影響預測情景設置選取“礦井水處理站調節池池底泄漏”,選取石油烴作為本次預測的關鍵預測因子。本次評價的的預測情景和預測因子見表5.8-7。
表5.8-7 情景設置及預測因子
污染源 |
情景設置 |
關鍵預測因子 |
礦井水水處理站 |
礦井水水處理站調節池廢水滲漏,從破損、破裂的地面入滲,污染土壤。 |
石油烴 |
④預測評價標準
選取《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表1中第二類用地的篩選值進行評價。
⑤預測與評價方法
本項目污染影響型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為二級,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964-2018)中相關要求,本次評價預測方法選取附錄E推薦的土壤環境影響預測方法二。
根據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的遷移特性,本次模擬預測運用HYDRUS-1D軟件中水分運移及溶質運移兩大模塊模擬石油烴在土壤中的垂向運移。
(1)一維非飽和溶質運移方程
HYDRUS-1D軟件中使用經典對流-彌散方程描述一維溶質運移。公式如下:
式中,
c——為污染物介質中的濃度,mg/L;
D——為彌散系數,m
2/d;
q——為滲流速率,m/d;
z——為沿z軸的距離,m;
t——時間變量,d;
θ——土壤含水率,%。
(2)水流運動方程
土壤水流數學模型選擇各向同性的土壤、不可壓縮的液體(水)、一維情形的非飽和土壤水流運動的控制方程,即HYDRUS-1D中使用的經典Richards方程描述一維平衡水流運動。公式如下:
式中,
h——為壓力水頭,m;
θ——為體積含水率,cm
3/cm
3;
t——為模擬時間,d;
S——為源匯項,cm
3/(cm
3·d);
α——為水流方向為縱軸夾角,°;
K(h,x)為非飽和滲透系數函數,可由方程
K(h,x)= Ks(x) Kr(h,x)計算得出。其中,
Ks為飽和滲透系數;
Kr為相對滲透系數,cm/d。
HYDRUS-1D軟件中對土壤水力特性的描述提供了8種土壤水力模型,本次評價選用目前使用最廣泛的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計算土壤水力特性參數
θ(h)、
K(h),且不考慮水流運動的滯后現象。公式如下:
式中,
θr——為土壤的殘余含水率,cm
3/cm
3;
θs——為土壤的飽和含水率,cm
3/cm
3;
α、
n——為土壤水力特性經驗參數;
l——為土壤介質孔隙連通性能參數,一般取經驗值。
(3)邊界條件、模型參數設置
水分運移模塊邊界條件:上邊界條件選取定通量(Constant flux),下邊界條件選取自由排水(Free drainage)。溶質運移模塊邊界條件:上邊界條件選取定通量邊界(Concentration flux boundary condition),上邊界石油烴通量取12960L,濃度值15mg/L(0.015mg/cm
3),下邊界條件選取零通量邊界((zero gradient)。詳見表5-54。
表5.8-8 HYDRUS-1D邊界條件選取
模塊 |
上邊界條件 |
下邊界條件 |
水分運移 |
定通量(Constant flux) |
自由排水(Free drainage) |
溶質運移 |
定通量邊界(Concentration flux boundary condition),石油烴通量取12960L,濃度取15mg/L(0.015mg/cm3) |
零通量((zero gradient) |
根據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報告,項目占地范圍內的土壤質地為砂質粘土。HYDRUS-1D程序數據庫中包含2500種不同土壤層水力參數的經驗數值,本次評價選用數據庫中“砂質粘土”土壤層水力參數的經驗數值,詳見表5.8-9。
表5.8-9 HYDRUS-1D水分運移模塊中土壤水力參數選取
土壤類型 |
殘余含水率θr(cm3/cm3) |
飽和含水率θs(cm3/cm3) |
經驗參數α(1/cm) |
曲線形狀參數n |
滲透系數Ks(cm/d) |
經驗參數l |
砂質粘土 |
0.1 |
0.38 |
0.027 |
1.23 |
2.88 |
0.5 |
注:經驗參數
l為HYDRUS-1D默認經驗值
石油烴入滲溶質運移模塊脈沖周期選為2d,即假定礦井水泄露后,未及時清理,滯留破損、破裂的地面時間為2d;溶質運移模塊種土壤密度選用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報告中數據,其它特定參數選用HYDRUS-1D土壤數據庫種經驗數值,詳見表5.8-10。
表5.8-10 HYDRUS-1D溶質運移模塊中土壤特定參數選取
土壤密度ρ(g/cm3) |
彌散系數DL(cm) |
Frac |
吸附系數Kd |
吸附等溫線系數β |
溶解相的一級速率常數μw |
固相的一級速率常數μs |
1.5 |
10 |
1 |
0 |
1 |
0 |
0 |
(4)土壤剖面圖形設置
剖面離散:本次評價取表層土壤240cm,本次土壤環境影響預測重點關注第四系土壤層,土壤剖面分散時按1cm步長將240cm第四系土壤分為240個節點單元(層),并假設每個節點單元(層)土壤密度均一致。
巖性分布:僅分析第四系,巖性均為粉質粘土,數值為1。
尺度因子:包含水力滲透系數、壓力水頭、含水量,本次預測默認為1,即假設第四系土壤水分特征曲線因子具有均勻性、一致性。
初始條件:全部為軟件默認經驗值。
觀測點:在土壤剖面10cm、30cm、50cm各設置1觀測點。
(5)篩選值、背景值單位轉換
根據《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石油烴第二類用地篩選值單位為mg/kg;根據土壤環境現狀監測報告,石油烴監測值單位也為mg/kg。預測過程需要對單位進行轉換,以方便比較。轉換公式為:
式中:
X1——轉換后污染物濃度限值,mg/L;
X0——轉換前污染物質量比限值,mg/kg;
Gs——土壤比重;
e——土壤孔隙比。
土壤的比重取1.5kg/L,土壤孔隙度取0.55;根據《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石油烴第二類用地篩選值為4500mg/kg;本次評價土壤背景值取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監測報告中石油烴最大監測值37mg/kg,即假設不同深度土壤中石油烴背景值均為23mg/kg。評價用上述公式進行轉換,結果見下表。
表5-.8-11 石油烴篩選值、背景值單位轉換結果表
標準 |
轉換前(mg/kg) |
轉換后(mg/cm3) |
篩選值 |
4500 |
12.28 |
背景值 |
23 |
0.063 |
(6)預測結果
本次評價利用HYDRUS-1D進行預測,設置了100d、365d、1000d共計3個輸出時間點,分別用T1、T2、T3表示,預測結果見表5-42,石油烴隨時間在垂向運移距離(深度)見圖5.8-1;在土壤剖面5cm、10cm、20cm各設置1觀測點,分別用N1、N2、N3表示,各觀測點石油烴濃度隨時間變化情況見圖5.8-2。
根據模擬預測結果,理想狀態下:
◆污染物石油烴進入土壤100d后,垂向最遠運移距離(深度)約66cm,石油烴濃度在土壤0~66cm深度的分布呈半個波形,石油烴濃度最大值為土壤深度8cm處的8.104×10
-5mg/cm
3;365d后,垂向最遠運移距離(深度)約130cm,石油烴濃度在土壤0~130cm深度的分布呈半個波形,石油烴濃度最大值為土壤深度27cm處的3.692×10
-5mg/cm
3;1000d后,垂向最遠運移距離(深度)約236cm,石油烴濃度在土壤0~236cm深度的分布呈半個扁平波形,石油烴濃度最大值為土壤深度68cm處的2.057×10
-5mg/cm
3。
◆污染物石油烴進入土壤后,N1觀測點(土壤深度5cm)在12d左右時達到最大濃度2.123×10
-4mg/cm
3;N2觀測點(土壤深度10cm)在49d左右時達到最大濃度1.015×10
-4mg/cm
3;N3觀測點(土壤深度20cm)在150d左右時達到最大濃度為5.394×10
-5mg/cm
3。
總體來看,污染物石油烴進入土壤垂向運移過程中,濃度隨運移距離呈先逐漸增大,到達最大值后,逐漸變小的趨勢;各觀測點污染物石油烴濃度隨時間變化呈同樣的趨勢。污染影響較大的土壤層為0~236cm區域,污染影響較大的時間段為0~150d。模擬預測的100d、365d、1000d三個時間點,污染物石油烴垂向最遠運移距離(深度)分別為8cm、27cm、68cm,土壤中污染物石油烴最大濃度分別為8.104×10
-5mg/cm
3、3.692×10
-5mg/cm
3、2.057×10
-5mg/cm
3,疊加背景值0.063mg/cm
3后也遠小于《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中石油烴第二類用地篩選值12.28mg/cm
3(4500mg/kg轉換值)。由此可見,在預設情景下,石油烴泄露垂直入滲對土壤環境質量影響可以接受。
5.8.3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根據對本項目的土壤環境影響途徑和影響因子的識別,對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964-2018)中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劃分依據,本項目屬于污染影響型建設項目和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污染型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為二級,本項目生態影響型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為三級。
①危險廢物暫存間土壤環境影響分析
危險廢物暫存間可能發生地表漫流情景為危廢儲罐破損后,物料隨地形流出廠房,污染廠房周邊的土壤。危廢間庫房內設置導流槽和集液池,并設置截堵泄漏的裙角,確保泄露的油品和危險廢物控制在廠房內。
同時本次評價要求,將危廢間作為本項目的重點防滲區進行管理,重點防滲區防滲要求為:等效粘土防滲層Mb≥6.0m,K≤10
-7cm/s;或參照GB18598 執行。
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危廢間原料泄露不會對廠房下部的土壤造成污染,事故狀態下防滲層破損,有污染廠房下部土壤的可能。
②礦井水處理站
本項目礦井水處理站處理規模為800m
3/d,可確保礦井水全部處理。本次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在礦井水處理站布置土壤柱狀樣(土壤6#樣),取樣深度為0~0.5m、0.5~1.5m、1.5~3.0m;監測因子為:PH、砷、鎘、鉻(六價)、銅、鉛、汞、鎳。
分析可知土壤污染特征因子都達到《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標準要求。
本次評價以運營期“礦井水水處理站調節池廢水滲漏”為重點預測評價時段,選取石油烴作為關鍵預測因子,利用HYDRUS-1D軟件中水分運移及溶質運移兩大模塊模擬污染物石油烴在土壤中的垂向運移,預測結果表明,理想狀態下,模擬預測的100d、365d、1000d三個時間點,污染物石油烴垂向最遠運移距離(深度)分別為8cm、27cm、68cm,土壤中污染物石油烴最大濃度分別為8.104×10
-5mg/cm
3、3.692×10
-5mg/cm
3、2.057×10
-5mg/cm
3,疊加背景值0.063mg/cm
3后也遠小于《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中石油烴第二類用地篩選值12.28mg/cm
3(4500mg/kg轉換值);污染影響較大的土壤層為0~236cm區域,污染影響較大的時間段為0~150d。
本次評價將礦井水處理站確定為一般防滲區,要求池體、管道達到“等效黏土防滲層Mb≥1.5m,K≤1×10
-7cm/s”的防滲技術要求,并設置地下水污染監控井和土壤污染監控點,一旦發現污染立即采取修復措施,避免污染擴大。嚴格運行期土壤監測計劃和地下水監測計劃、加強管理減少事故發生率、完善事故水收集措施在運營過程中,加強管理減少事故發生率、完善事故水收集措施。
③油脂庫和機修車間
本項目油脂庫位于機修車間內,油脂庫可能發生地表漫流情景為液態原料儲罐破損后,物料隨地形流出廠房,污染廠房周邊的土壤。本次評價要求油脂庫廠房內設置導流槽和集液池,并設置截堵泄漏的裙角,確保泄露的油品控制在廠房內。
同時本次評價要求,油品庫作為本項目的重點防滲區進行管理,重點防滲區防滲要求為:等效粘土防滲層Mb≥6.0m,K≤10
-7cm/s;或參照GB18598 執行。
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油脂庫原料泄露不會對廠房下部的土壤造成污染,事故狀態下防滲層破損,有污染廠房下部土壤的可能。
在采取源頭控制、過程防控和跟蹤監測等污染防控措施后,可有效降低項目建設對土壤環境的影響,項目建設與運營對各場地及周圍土壤環境的影響可接受。
5.8.4土壤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表
表5.8-6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自查表
工作內容 |
完成情況 |
備注 |
影響識別 |
影響類型 |
污染影響型;生態影響型¨;兩種兼有¨√ |
|
土地利用類型 |
建設用地√;農用地¨;未利用地¨√ |
土地利用
現狀數據 |
占地規模 |
hm2 |
|
敏感目標信息 |
無 |
|
影響途徑 |
大氣沉降√;地表漫流;垂直入滲¨√;地下水¨;其他() |
|
全部污染物 |
/ |
|
特征因子 |
石油烴 |
|
所屬土壤環境影響
評價項目類別 |
Ⅰ類;Ⅱ類√;III類;Ⅳ類。¨ |
|
敏感程度 |
敏感;較敏感√;不敏感¨ |
|
評價工作等級 |
一級¨;二級√;三級¨√ |
|
現狀調查 內容 |
資料收集 |
a)√;b)√;c);d)√ |
|
理化特性 |
√ |
同附錄 C |
現狀監測點位 |
|
占地范圍內 |
占地范圍外 |
深度 |
|
表層樣點數 |
4 |
6 |
0-20cm |
柱狀樣點數 |
3 |
/ |
0-0.5m
0.5-1.5m
1.5-3m |
現狀監測因子 |
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36600表1中的45項,石油烴 |
|
現狀評價 |
評價因子 |
同監測因子 |
|
評價標準 |
GB15618;√GB36600√;表 D.1;表 D.2;其他() |
|
現狀評價結論 |
各監測點各監測項目均滿足 GB/36600-2018、 GB15618-2018中風險篩選值 |
|
影響預測 |
預測因子 |
|
|
預測方法 |
附錄 E;附錄 ¨F;其他() |
|
預測分析內容 |
影響范圍()
影響程度() |
|
預測結論 |
達標結論:a);b);c)
不達標結論:a)¨;b)¨ |
|
防治措施 |
防控措施 |
土壤環境質量現狀保障√;源頭控制√;過程防控√;其他 |
|
跟蹤監測 |
監測點數 |
監測指標 |
監測頻次 |
|
1 |
pH、砷、鎘、鉻、鉛、銅、汞、鎳、氰化物、釩、錳。 |
5年監測一次 |
信息公開指標 |
監測點位及監測值 |
評價結論 |
采取環評提出的措施,影響可接受。 |
|
注 1:”¨“為勾選項,可√;“()”為內容填寫項;“備注”為其他補充內容。
注 2:需要分別開展土壤環境影響評級工作,分別填寫自查表。 |
5.9環境風險評價
5.9.1風險調查
本項目礦井生產工藝為煤礦機械化采掘業,產品、中間產品、原輔料以及生產過程中涉及有毒、有害物質、易燃易爆物質主要為礦物油;可能出現的環境風險主要為機械設備和車輛使用的油類物質泄露或燃燒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本項目風險源為工業場地的油脂庫和危廢暫存間。
5.9.2環境敏感目標概況
與本次環境風險評價相關建設項目環境敏感特征表見表5.9-1,環境敏感目標分布見圖5.9-1。
表5.9-1 建設項目環境敏感特征表
類別 |
環境敏感特征 |
環境空氣 |
廠址周邊5km |
序號 |
敏感目標名稱 |
相對方位 |
距離/km |
屬性 |
人口數 |
1 |
紅寺洼 |
NW |
1.9 |
居住區 |
248 |
2 |
觀音堂村 |
NE |
2.8 |
989 |
3 |
東石人坡村 |
SW |
1.7 |
528 |
4 |
西石人坡村 |
SW |
2.1 |
478 |
5 |
北祖村 |
SE |
3.7 |
554 |
6 |
王坪溝村 |
S |
2.1 |
568 |
7 |
口前村 |
S |
4.7 |
850 |
廠址周邊500m范圍內人口數小計 |
0 |
廠址周邊5km范圍內人口數小計 |
4215 |
大氣環境敏感程度E值 |
E3 |
地表水 |
受納水體 |
序號 |
受納水體名稱 |
排放點水域環境功能 |
24h內流經范圍/km |
1 |
源子河 |
Ⅲ類 |
受納河流最大流速時0.4m/S,24 h流經范圍34.56km,本點距離桑干河80km,不涉及跨省界, |
內陸水體排放點下游10km范圍內敏感目標 |
序號 |
敏感目標名稱 |
環境敏感特征 |
水質目標 |
與排放點距離/m |
1 |
無 |
S3 |
|
|
地表水環境敏感程度E值 |
E2 |
地下水 |
序號 |
環境敏感區名稱 |
環境敏感特征 |
水質目標 |
包氣帶防污性能 |
與下游廠界距離/m |
1 |
北祖村水井 |
較敏感,G2 |
Ⅲ類 |
滲透系數>1.0x10-4cm/s,分級—D1 |
2200 |
地下水環境敏感程度 E 值 |
E1 |
5.9.3環境風險潛勢初判和評價等級
1、危險物質數量與臨界量比值
建設項目Q值確定見表5.9-2。
表5.9-2 建設項目Q值確定表
序號 |
風險源 |
危險物質名稱 |
CAS號 |
最大存在總量qn/t |
臨界量Qn/t |
該種危險物質Q值 |
項目Q值∑ |
1 |
工業場地油脂庫 |
油類
物質 |
/ |
10 |
2500 |
0.004 |
0.012 |
2 |
工業場地危廢暫存間 |
油類
物質 |
/ |
20 |
2500 |
0.008 |
2、環境風險潛勢劃分、評價等級
計算物質總量與其臨界量比值(Q)=0.012,Q<1,該項目環境風險潛勢為Ⅰ,環境風險評價等級為簡單分析。
5.9.4環境風險識別
本項目環境風險評價重點為油脂庫和危廢暫存間泄露的環境風險以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本項目工業場地設置一個油脂庫,最大儲量為10t;危廢暫存間最大儲量為20t,不涉及重大危險源。本項目環境風險識別結果見表5.9-3。
表5.9-3 環境風險識別結果表
序號 |
風險源 |
主要危險物質 |
環境風險類型 |
環境影響途徑 |
可能受影響的環境敏感目標 |
1 |
油脂庫 |
油類物質 |
危險物質泄露 |
漫流、下滲 |
工業場地下游地下水、地表水水質 |
2 |
工業場地危廢暫存間 |
油類物質 |
危險物質泄露 |
漫流、下滲 |
工業場地下游地下水、地表水水質 |
5.9.5.環境風險分析
1、 油脂庫泄漏環境風險分析
①、油脂庫、危廢暫存間泄露源項分析
本項目工業場地油脂庫容量為10t,危廢暫存間容量為20t,在發生油脂庫、危廢暫存間損壞破裂后會在短時間內泄漏出大量的油品。
②、風險影響分析
油脂泄漏進入地表水后,在水面易形成油膜,影響水體動植物的生存,同時導致水體溶解氧下降,惡化水質。另一方面,油品將嚴重影響水體水質,進而影響到了水體的灌溉或飲用水功能,甚至危害人體健康。
油品下滲進入地下水,對地下水水質造成影響,產生嚴重異味,并具有較強的致畸致癌性,根本無法飲用。
同時油品一旦發生大量泄漏,可能進入周圍土壤,會引起土壤理化特性的變化,如堵塞了土壤的孔隙結構,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夠與土壤中的無機氮、磷結合并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的有效磷、氮含量減少,導致土壤有機質的碳氮比(C/N)和碳磷比(C/P)的變化,由于這些變化,一方面惡化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石油自身對土壤中微生物也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進而導致了反映土壤活性的微生物數量減少,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區系發生變化,使得未污染的土壤環境中微生物的五大功能明顯降低,土壤的活性降低甚至沒有活性,破壞土壤微生態環境。
但一般情況下,油脂庫發生泄漏事故而成品油泄漏于地表的數量有限,如果處理及時得當,則可有效地控制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2、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及應急要求
評價要求建設單位:
①為了防患于未然,防止或減緩環境風險及其危害,煤礦首先應制定相應的環境風險應急預案,以便在突發事故出現時,有計劃、有步驟的及時處理突發事件,必要時進行環境風險事故演習,通過演習,增強員工環境風險事故應急意識,同時對預案進行必要的修訂,使預案更加切合實際,便于操作。
②礦井范圍內發生重大事故時,本預案與《礦井重大安全事故預防措施和應急預案》一并執行。礦調度室及相關搶救單位要做好搶救記錄和演練記錄,并按一體化文件要求進行評審。
③一旦發生事故,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并及時通知周邊群眾,采取有效處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對周圍環境和群眾生命財產的危害。
④礦物油儲存場地地面硬化,設置防滲圍堰,礦物油儲存場地設禁止明火標志,定期檢查油桶儲罐,油類物質泄露或燃燒的幾率很小。
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風險事故的概率,防止事故狀態下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
5.9.6分析結論
綜上所述,本項目可能出現的風險為油類物質泄露對環境造成影響,上述環節為風險控制主要環節,敏感目標主要為周圍的村莊、農田等。根據環境風險潛勢劃分,本項目(Q)=0.012,Q<1 ,確定本項目環境風險潛勢為Ⅰ。環境風險評價等級為簡單分析。在采取相應防范措施的基礎上風險事故危害較小。從環境風險角度分析,本項目的環境風險措施可行。
本項目環境風險簡單分析內容表見表5.9-4。
表5.9-4 本項目環境風險簡單分析內容表
建設項目名稱 |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 |
建設地點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區 |
(右玉)縣 |
()園區 |
地理坐標 |
經度 |
112°36′20.325″-112°37′11.441″ |
緯度 |
39°42′01.347″-39°43′30.315″ |
主要危險物質及分布 |
主要危險物質為油脂(潤滑油、機油、液壓油),儲存于油脂庫 |
環境影響途徑及危害后果(大氣、地表水、地下水等) |
最不利情況下,油脂庫發生泄漏事故造成油脂泄漏于進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如果處理及時得當,則可有效地控制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
風險防范措施要求 |
1、遵守安全法規,加強管理、及時發現水處理設施存在的隱患;2、編制應急預案;3、出現事故及時反映,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4、設立標志,加強巡檢,防止人為破壞。要提髙操作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防止或減少事故風險的發生,確保油脂庫的正常運行 |
填表說明(列出相關信息及評價說明)
本項目環境風險潛勢按照I考慮判定項目風險評價級別為“簡單分析”。 |
5.10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
5.10.1核算邊界
本項目碳排放評價主體以玉嶺煤業為邊界,核算報告其生產系統產生的溫室氣體。生產系統包括該礦主要生產系統、輔助生產系統以及間接為生產服務的附屬生產系統。
針對本項目特點,玉嶺煤業碳減排核算和報告范圍包括井工開采、礦后活動的甲烷和二氧化碳逃逸排放,以及建設單位消費的購入電力所對應的生產環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5.10.2核算過程
根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11部分:煤炭生產企業》,煤炭生產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等于化石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甲烷和二氧化碳逃逸排放量、購入的電力和熱力對應的排放之和,減去輸出的電力和熱力對應的排放。
E
GHG = E
燃燒+ECH
4_逃逸+ECO
2_逃逸+ E購入電+ E購入熱- E
輸出電- E
輸出熱
式中:
E
GHG: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tCO
2e);
E燃燒:報告主體的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CO
2;
ECH
4_逃逸:報告主體的甲烷逃逸排放量,單位為噸CH
4;
ECO
2_逃逸:報告主體的二氧化碳逃逸排放量,單位為噸CO
2;
E
購入電:報告主體購入電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CO
2;
E
購入熱:報告主體購入熱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CO
2;
E
輸出電:報告主體輸出電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CO
2;
E
輸出熱:報告主體輸出熱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CO
2。
本項目電力外購,采暖采用煤矸石磚廠余熱等清潔能源,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
E = E
CH4_逃逸 + E
CO2_逃逸 + E
購入電+ E
購入熱
5.10.3甲烷逃逸排放(ECH4_逃逸)
煤炭生產企業甲烷的逃逸排放總量等于井工開采和礦后活動甲烷逃逸排放量之和,減去甲烷火炬燃燒或催化氧化銷毀量和甲烷的回收利用量,本項目為井工開采,無甲烷火炬燃燒和催化氧化等生產環節,因此項目井工開采甲烷逃逸排放量、甲烷火炬燃燒或催化氧化銷毀量和甲烷的回收利用量為0,
本項目E
CH4_逃逸為:
E
CH4_逃逸 =(Q
CH4_井工+ Q
CH4_礦后)×0.67×10×GWPCH
4
式中:
E
CH4_逃逸——煤炭生產企業的甲烷逃逸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當量;
Q
CH4_井工——井工開采的甲烷逃逸排放量,單位為萬立方米(常溫常壓下);
Q
CH4_礦后——礦后活動的甲烷逃逸排放量,單位為萬立方米(常溫常壓下);
GWPCH
4——甲烷相比二氧化碳的全球變暖潛勢(GWP)值,缺省值為21。
1.QCH
4_井工
煤炭生產企業井工開采甲烷逃逸排放量按下式計算:
QCH
4_井工 = ΣiAD井工i×q相CH
4i ×10
-4
式中:
i ——以井工方式開采的各個礦井的編號;
AD井工i——礦井i當年的原煤產量,單位為噸(t);
q相CH
4i——礦井i當年的相對瓦斯涌出量(本部分中相對瓦斯涌出量指甲烷的折純量),單位為立方米甲烷每噸原煤(m
3CH
4/t)。
活動數據及排放因子獲?。罕卷椖康脑寒a量為150萬t/a;根據瓦斯涌出量鑒定報告,本項目相對瓦斯涌出量為0.46m
3/t,相對瓦斯涌出量(甲烷折純量)為0.02m
3CH
4/t。
因此,本項目QCH
4_井工 = 150萬×0.02=2.4(萬立方米)
2.Q
CH4_礦后
礦后活動甲烷的逃逸排放僅考慮井工煤礦的排放:
QCH
4_礦后 = ΣiAD礦后i×EF礦后i ×10
-4
式中:
i——煤炭生產企業井工礦的瓦斯等級,含突出礦井、高瓦斯礦井、低瓦斯礦井;
AD礦后i——瓦斯等級為i的所有礦井的原煤產量之和,單位為噸(t);
EF礦后i——瓦斯等級為i的礦井的礦后活動甲烷燃燒排放因子,單位為立方米每噸原煤(m
3/t)。
活動數據及排放因子獲?。罕卷椖康脑寒a量為150萬t;本項目為低瓦斯礦井,排放因子缺省值為0.94m
3/t。
因此本項目QCH
4_礦后 =150萬×0.94×10
-4=112.8(萬立方米)
則,本項目的甲烷的逃逸排放總量為:
ECH
4_逃逸 =(2.4+ 112.8)×0.67×10×21=16208.64(tCO2e)
5.10.4 二氧化碳逃逸排放(ECO2_逃逸)
煤炭生產企業二氧化碳逃逸排放總量等于井工開采的二氧化碳逃逸排放量與甲烷火炬燃燒或催化氧化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和,本項目無甲烷火炬燃燒或催化氧化生產環節,該環節二氧化碳排放量為0,因此本項目E
CO2_逃逸為:
E
CO2_逃逸 = Q
CO2_井工×1.84×10
式中:
ECO
2_逃逸——煤炭生產企業的二氧化碳逃逸排放總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
QCO
2_井工——井工開采的二氧化碳逃逸排放量,單位為萬立方米(常溫常壓下)。
井工開采的二氧化碳逃逸排放量(Q CO
2_井工)按下式計算:
QCO
2_井工 = ΣiAD井工i×q相CO
2i ×10
-4
式中:
i ——以井工方式開采的各個礦井的編號;
AD井工i——礦井i當年的原煤產量,單位為噸(t);
q相CO
2i——礦井i的相對二氧化碳涌出量,單位為立方米二氧化碳每噸原煤(m
3CO
2/t)。
活動數據及排放因子獲?。罕卷椖康脑寒a量為150萬t;根據瓦斯涌出量鑒定報告,2021年度煤層中二氧化碳相對涌出量為1.68m
3CO
2/t。
因此本項目QCO
2_井工 = 150萬×1.68=201.6萬立方米
則,本項目的二氧化碳的逃逸排放總量為:
ECO
2_逃逸 =201.3×1.84×10=3709.44(tCO
2)
5.10.5 購入電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E購入電)
本項目購入電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
E購入電=AD購入電×EF電
式中:
E購入電——購入電力所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噸二氧化碳;
AD購入電——核算報告期內購入電力量,單位為兆瓦時(MWh);
EF電——電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單位為噸二氧化碳每兆瓦時(tCO
2/ MWh)。
活動數據及排放因子獲?。焊鶕O計,本項目年耗電量及購入電量約30432MWh;電力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選用國家主管部門公布的對應年份(若無對應年份則選最近年份)的電網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山西屬于國家西北區域電網,查詢得2019年西北區域電網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為0.4407。
本項目購入電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E購入電=30432×0.4407=13412(tCO
2)
5.10.6項目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結果
根據以上計算,本項目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
E = ECH
4_逃逸 + ECO
2_逃逸 + E購入電=16208.64+3709.44+13412=33330.08(tCO
2e),統計見表5.10-1。
表5.10-1 企業溫室氣體預計排放量匯總表
源類別 |
排放量
(單位:噸) |
排放量
(單位:噸二氧化碳當量) |
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 |
0 |
|
甲烷逃逸排放 |
|
16208.64 |
二氧氧化碳逃逸排放 |
3709.44 |
|
購入電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 |
13412 |
|
購入熱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 |
0 |
|
輸出電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 |
0 |
|
輸出熱力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 |
0 |
|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
不包括凈購入電力和熱力的隱含CO2排放 |
19918.08 |
包括凈購入電力和熱力的隱含CO2排放 |
33330.08 |
5.10.7數據質量管理
玉嶺煤業為生產礦井,建設單位應加強溫室氣體數據質量管理工作,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1、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的規章制度,包括負責機構和人員、工作流程和內容、工作周期和時間節點等,指定專職人員負責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工作;
2、根據各種類型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的重要程度對其進行等級劃分,并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源一覽表,對于不同等級的排放源的活動數據和排放因子數據的獲取提出相應的要求;
3、對現有監測條件進行評估,不斷提高自身監測能力,并制定相應的監測計劃,包括對活動數據的監測和對化石燃料低位發熱量等參數的監測; 定期對計量器具、檢測設備和在線監測儀表進行檢定或校準,并做好維護管理和記錄存檔;
4、建立健全溫室氣體數據記錄管理體系,包括數據來源、數據獲取時間以及相關責任人等信息的記錄管理,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并有可溯源的原始記錄;
5、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內部審核制度。定期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進行交叉校驗,對可能產生的數據誤差風險進行識別,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6、環境保護措施及可行性論證
6.1施工期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6.1.1施工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山西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空氣質量鞏固提升2021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朔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2020年決戰計劃的通知》、《右玉縣打贏藍天保衛戰2019年行動計劃》,針對本項目施工期產生的揚塵,本報告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施工揚塵防治措施
A、施工單位應設置現場平面布置圖、工程概況牌、安全生產牌、文明施工牌、環境保護牌、管理人員名單及監督電話等;
B、施工現場入口處設置圍擋,圍擋必須由硬質材料制作,任意兩塊圍擋以及圍擋與防溢座間間距不能有大于0.5cm的縫隙,圍擋不得有明顯破損的漏洞;對于特殊地點無法設置圍擋、圍欄及防溢座的,應設置警示牌。
C、遇到干燥易起塵的土方工程作業時,應輔以灑水壓塵,盡量縮短起塵操作時間。遇到四級及四級以上大風天氣,應停止土方作業,同時作業處覆以防塵網;施工現場定期噴灑,保證地面濕潤,不起塵;
D、施工過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等容易產生揚塵的建筑材料,應采取設置專門的堆蓬,并使用防塵布對原料進行遮蓋;
E、施工過程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建筑垃圾,應及時清運。有砂石、灰土、灰漿所有易揚塵物料都必須以不透水的隔塵布完全覆蓋或放置在頂部和四周均有遮蔽的范圍內;
F、施工期間,對于工地內裸露地面,應進行灑水,晴朗天氣時每日灑水二至七次,揚塵嚴重時應加大灑水頻率;對于施工工地道路積塵,可采用水沖洗的方法清潔施工工地道路積塵,不得在未實施灑水等抑塵措施情況下進行直接清掃;每一塊獨立裸露地面必須采取覆蓋措施;覆蓋措施可采用防塵網、化學抑塵劑等。
G、實施建筑施工全過程控制:確保建筑施工揚塵達到“6個100%”,即工地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出入車輛100%沖洗、施工現場地面100%硬化、拆遷工地100%濕法作業、渣土車輛100%密閉運輸。
(2)運輸揚塵措施
A、施工場地內道路使用爐渣鋪設,道路清掃時必須采取灑水措施。
B、進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運輸車輛,應盡可能采用密閉車斗,并保證物料不遺撒外漏。若無密閉車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裝載高度不得超過車輛槽幫上沿,車斗應用苫布遮蓋嚴實。苫布邊緣至少要遮住槽幫上沿以下15厘米,保證物料、渣土、垃圾等不露出。
C、運輸車輛駛出工地前,應對車身、車槽、輪胎等部位進行清理或清洗以保證清潔上路;洗車噴嘴靜水壓不得低于0.5MPa;洗車廢水經處理后重復使用,回用率不低于90%,回用水懸浮物濃度不應大于150mg/l。
另根據本項目的施工特點,除設有符合規定的裝置外,禁止在施工現場焚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樹葉、枯草、以及其他會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在采取以上措施以后,施工期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很小。
6.1.2施工期廢水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施工期的廢水主要有施工區的沖洗與設備清洗廢水以及施工隊伍排放的生活污水及管道施工清洗廢水。環評提出的水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應設置生活污水臨時集中收集池,經過除油、沉淀等簡易處理后用于場地灑水抑塵,不得隨地潑灑。施工人員集中居住地應設防滲旱廁,并經常噴灑滅蠅藥劑。
(2)此外,施工單位要對露天堆放的施工材料、土堆、沙堆等要用棚布覆蓋,避免在下雨天物料隨雨水流失,產生不必要的污染。
(3)根據建設施工廢水處置的實際情況,有效處理和利用的問題不大,但存在著施工單位施工隨意性強,操作管理不規范的情況,使部分不應排放的廢水流失,而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對此,評價要求施工期應重點加強監督管理,且應在業主單位、工程監理單位、當地環境保護主管單位的配合下進行。
6.1.3施工期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由施工期噪聲影響分析結果來看,施工場地噪聲較大,因此評價要求施工單位采取以下噪聲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a、合理安排施工時間:首先,制訂施工計劃時,應盡可能避免大量高噪聲設備同時施工。除此之外,高噪聲施工時間盡量安排在日間,減少夜間施工量,打樁機等禁止在夜間施工;
b、合理布局施工現場:避免在同一地點安排大量動力機械設備,以避免局部聲級過高;
c、降低設備聲級:設備選型上盡量采用低噪聲設備,如以液壓機械代替燃油機械,振搗器采用高頻振搗器等;固定機械設備與挖土、運土機構,如挖土機、推土機等,可通過排氣管消音器和隔離發動機振動部件的方法降低噪聲;對動力機械設備進行定期的維修、養護、維修不良的設備常因構動部件的振動或消聲器的損壞而增加其工作時聲級;閑置不用的設備應立即關閉,運輸車輛進入現場應減速,并禁止鳴笛;
d、降低人為噪音:按規定操作機械設備,遵守作業規定,減少碰撞噪音;盡量少用哨子、鐘、笛等指揮作業;
e、建立施工圍墻:建設前,按照目前成熟的施工辦法,在場界四周建設圍墻,既可防塵又可降噪;
f、運輸要采用車況良好的車輛,并應注意定期維修、養護;在沿線敏感區段要禁止鳴笛;一般情況應禁止夜間運輸量;
g、加強監督管理:加強管理是以上減噪措施有效實施的保證,同時,還應與周圍單位、居民建立聯系,對受施工干擾的單位和居民應在作業前予以通知,求得大家的共同理解。此外,施工期間應設熱線投訴電話,接受噪音擾民投訴,并對投訴情況進行積極治理或嚴格地限制作業時間。施工期和運營期,應依法使用排放合格的機械設備,優先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機械;優先采用新能源汽車和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汽車。
6.1.4施工期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a.首先,施工期產生的可回收廢料,如鋼筋頭、廢木板等,應責定施工單位回收。
b.需外排生活垃圾應按照環境保護的規范要求,運當地環衛部門指定地點處置。
c.管道敷設的剩余土方應及時清運至指定場所合理處置。
按上述措施處理施工期的固體廢棄物將不會對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6.2運營期環境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論證
6.1.1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論證
(1)原煤輸送、轉載、儲存顆粒物治理措施
原煤在工業場地內輸送、轉載、儲存、裝載等過程中均有無組織顆粒物排放,目前皮帶輸送機及皮帶走廊均為封閉式,在轉載點設置有噴霧抑塵裝置;
(2)原煤儲存使用封閉式儲煤庫,滿足規范要求。
(3)篩分粉塵
本次評價要求篩分系統除塵采用集氣罩+布袋除塵器進行,采用覆膜濾袋材質,過濾風速0.6m/s,確保有組織排放環節顆粒物排放濃度不高于10mg/m
3。
6.2.2廢水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論證
6.2.2.1井下涌水處理與回用
目前主井工業場地已經建有一座礦井水處理站,能滿足本次生產能力核定的要求,通過監測結果可以看出,礦井水處理站出口濃度滿足《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要求,鐵、錳滿足《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0426-2006)表2中新建(改、擴)生產線標準限值要求,選煤用水的水質指標符合《煤炭洗選工程設計規范》(GB50359-2016)的規定。處理后的礦井水全部用于井下灑水、選煤補充水及黃泥灌漿等,不外排?;炷恋?、過濾、消毒處理工藝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水處理工藝,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質,常常用于給水處理,本項目礦井水中主要污染物是SS、COD,其中COD伴隨懸浮煤粒產生,只要能有效的去除礦井水中的SS,COD也一并能夠去除。根據現狀監測結果,礦井水處理站出水水質可以滿足《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也滿足井下消防灑水水質標準SS<30mg/L的要求;因此設計選用的處理工藝處理本項目礦井水從技術方面可行。
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2.1-2016)的要求,現將本項目礦井水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敘述如下:
①技術可行性分析
本項目礦井水處理站采用的礦井水處理措施技術成熟,廣泛應用于各地煤礦的礦井水處理,且根據項目現有的礦井水處理站出口監測數據可知,采用此處理方案,礦井水能夠穩定達到回用標準的要求,若在事故狀態下,礦井水可以暫存在調節池等水池,保證了未經處理的礦井水不會外排至地表水體,從而實現外排礦井水長期穩定達標,同時做到不外排。
礦井水由井下提升至調節池調節水量、均和水質,礦井水進入加藥攪拌反應池,再進入集水池。通過預處理后的礦井水,由引水泵及水上式止回閥進行提升水量進入礦井廢水分離裝置,同時投加凝聚劑(PAC)經管式混合器混合,使原水中小顆粒煤灰顆粒凝聚成較大顆粒的煤灰顆粒通過煤水分離裝置去除。
礦井水由井下中央泵房提升經加藥后進入預沉調節池進行初步沉淀,再通過提升進入反應沉淀池(折板反應池+斜板沉淀池)進行二次加藥處理,原水中的懸浮顆粒物經過絮凝生成顆粒較大的絮凝體,在沉淀區和過濾區進行沉淀和過濾,清水自流進入中間水池,污泥沉入凈水器底部被去除。中間水池出水提升進入多介質過濾(石英砂+活性炭)處理后進入中間水池,中間水池出水再提升進入超濾系統,超濾設備由多支超濾膜及控制部分組成。超濾是一種低壓膜分離技術,過濾過程是以膜兩側壓力差為驅動力,以膜孔徑的大小對料液中不同分子量的物質截留率不同的一種純機械篩分過程。超濾使用的壓力通常為0.01-0.3Mpa,篩分孔徑大約為0.1-0.002微米范圍內,截留分子量大約為1000-500000道爾頓。超濾過程的分離機理主要是粒徑大于膜孔的溶質在膜表面的機械截留即篩分。篩分是超濾過程的主要機理。溶解物質和尺寸小于膜孔徑的物質將隨透過液透過超濾膜,不能透過的物質被逐漸濃縮于排放液中。因此產水(透過液)中含有水、離子和小分子的物質,而膠體物質、顆粒、細菌、病毒和原生動物將被膜去除。超濾膜可反復使用并可用化學清洗劑清洗。
深度處理裝置為經前段處理后的礦井水通過超濾進水泵進入石英砂過濾器和活性炭過濾器,可以去除水中的濁度、嗅味、色度。原水通過活性炭過濾器處理后進入保安過濾器,保安過濾的主要作用是:截留原水中大于5μm的顆粒,因為反滲透膜的厚度約為10μm,原水中較大的顆粒經過高壓泵加速后極易劃傷反滲透的脫鹽表面層,甚至可能擊穿反滲膜組件,因而一般反滲膜的前面都要安裝5μm精密過濾器,以保證反滲透不被大顆粒的懸浮物劃傷;另外一個作用是通過濾芯處的湍流體,使投入的阻垢劑能夠很好地與原水混合,更好地防止反滲透結垢后的作用。
經過保安過濾器,礦井水在高壓泵的作用下,進入反滲透處理裝置,進行脫鹽處理,處理后的水儲存在RO清水池,可以回用于各用水單元等,反滲透裝置產生的濃水進入濃水池,可以回用于井下、選煤廠補水等對水質要求不高的場所。最終處理后的廢水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 “Ⅲ類標準,可滿足回用要求。
②經濟合理性分析
本項目礦井水處理站已經建成運行,不屬于本次投資建設內容,因此不再進行經濟合理性分析。
現階段,目前主井工業場地建成礦井水處理站一座,33.33m
3/h(800m
3/d),采用“調節→混凝反應→協管沉淀池→中間水池→多介質過濾→活性炭過濾→超濾→消毒處理”工藝,處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完全滿足防火灌漿、煤層注水等用水水質要求,不需再進行超濾及反滲透等深度處理,故環評建議,對上述用水點的用水取消深度處理,降低能耗,減少電量消耗。
③長期穩定運行的可靠性性分析
2022年11月14日,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舅緦τ矣裼駧X煤業礦井水處理站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表明,礦井水處理站出口監測因子滿足《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的標準;可以滿足回用標準要求。
為了保證該礦井水處理站可實現長期穩定達標,評價要求加強管理,定期維護檢修,及時更換老舊零部件,確保本項目礦井水處理站正常穩定運行,實現長期穩定達標回用。
④處理能力滿足生產能力核定要求的合理性分析
根據山西楨干地質勘查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編制的《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礦井水水穩地質類報告》(2021.2)可知,礦井產能達到150萬t時,開采11號煤層礦井正常涌水量為42m
3/d(1.8m
3/h),最大涌水量84m
3/d(3.5m
3/h),能滿足礦井水處理要求。
6.2.2.2生活污水處理與回用
目前在主井工業場地建有一座生活污水處理站,生活污水處理后全部綜合利用,不外排。根據監測結果,本項目生活污水經處理后生活污水出水水質滿足滿足《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附錄B、也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20)水質標準。
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2.1-2016)的要求,現將本項目礦井水治理措施可行性分析,敘述如下:
長期穩定運行和達標排放的可靠性性分析
2022年11月,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舅緦τ矣裼駧X煤業生活污水處理站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表明,生活污水處理站出口水質滿足《煤礦井下消防、灑水設計規范》(GB50383-2016)附錄B、也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20)水質標準。
為了保證該生活污水處理站可實現長期穩定達標,評價要求加強管理,定期維護檢修,及時更換老舊零部件,確保本項目生活污水處理站正常穩定運行,實現長期穩定達標回用。
6.2.2.3初期雨水處理與回用措施
本項目已在工業場地建設有1座容積約400m
3的初期雨水收集池,現有雨水收集池滿足生產能力核定后初期雨水收集的需要,收集的雨水用于綠化及降塵灑水或黃泥灌漿,不外排。
6.2.2.4洗車廢水
現有洗車平臺為露天式系統,針對采暖季該系統洗車效率低的現狀需對其進行改造,改造后洗車臺采用站房式建設,安裝供暖設施,滿足冬季正常使用,洗車臺前有抖車臺,洗車臺后有風干系統,防止洗車平臺管路不結冰,保證其正常運行。進出車輛進行車身和輪胎的清洗。
6.2.3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本次項目運營期產噪設備主要有:風機、泵類、坑木加工房電鋸及物料運輸等。主要的是由于機械的撞擊、摩擦、轉動等而引起的機械性噪聲以及由于氣流的起伏運動或氣體動力引起的空氣動力性噪聲。
目前采取的噪聲防治措施如下:
(1)生產區與生活辦公區分開布設,兩區有輔助建筑相隔,并考慮地形、聲源方向性、噪聲強弱和綠化等因素,利用地形、輔助廠房、樹木等阻擋噪聲的傳播;
(2)高噪聲設備如空壓機、真空泵、電鋸、泵類、振動篩等設備置于室內,利用建筑物隔聲。
(3)水泵、風機基礎選用高隔振系數材料,選用鋼彈簧與橡膠復合串聯式隔振基礎,減少向樓板等支承結構傳振。
(5)現有的空氣加熱器將水泵等設于專門的房間內,水泵進出口管道端用柔性接頭取代鋼性接頭等。
(6)通風機房在排風道風道內安裝消聲器,并安裝擴散器,在出風口處加隔聲罩降低通風機房噪聲影響。
(7)在廠界四周、高噪聲車間周圍、場區道路兩側種植灌木、喬木和林帶綠化,起到阻止噪聲傳播的作用。在場地內空地及生活區布置花壇、種植草坪美化環境。
(8)水泵房各種水泵進出口連接管采用柔性連接方式,防止振動傳播造成危害。
6.2.4固體廢物治理措施
本項目運營期固體廢物主要有矸石、生活垃圾、礦井水處理站煤泥、危險廢物等。
(1)矸石
本工程煤矸石主要為掘進工程中少量夾矸。統一送往送山西京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率100%。
(2)水處理站污泥
本項目礦井水處理站污泥主要為煤泥,具有一定的熱值,可以作為燃料使用,,經壓濾機壓濾成泥餅后摻入原煤外售;本項目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暫存于污泥池,經壓濾機壓濾后與生活垃圾一起交由當地環衛部門處理。措施可行。
(3)生活垃圾
本項目生活垃圾在工業場地內設置垃圾收集箱,收集后環衛部門統一清運。
(4)除塵灰
篩分車間將產生一定量的除塵灰,其為煤塵,具有一定利用價值,產生量約為863.0t/a,集中收集后摻入原煤一同送洗。
(5)危險廢物
本項目廢機油等廢礦物油產生量約為2.0t/a,,暫存于危廢暫存間,定期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置。
a、暫存間建設措施
現有危險廢物暫存間防滲性能滿足《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8597-2001)及修改單要求,危險廢物暫存地面及裙腳防滲、設集液槽和集液池,防滲性能滿足“等效粘土防滲層Mb≥6.0m,K≤10
-7cm/s”的要求。
危險廢物暫存間設防盜門、窗;暫存間按照不同危廢種類設置分區。
基礎防滲:黃土壓實采用C15混凝土墊層,墊層厚度100mm, C30防滲層200mm,混凝土防滲等級P8,面層采用2道環氧樹脂涂刷。
裙角圍堰防滲:C30混凝土高度為200mm,厚度200mm,混凝土防滲等級為P8;面層采用環氧樹脂漆涂刷2道;
存放裝載液體、半固體危險廢物容器的貯存場所設計收集溝及收集井,收集滲濾液,防止外溢流失現象;須有耐腐蝕的硬化地面,且表面無縫隙。
圍堰做法:C30混凝土,高度200mm,厚度200mm,商品混凝土抗滲等級,P8,面層采用2層環氧樹脂漆涂刷。
完善危險廢物暫存間防滲、防溢散、防流失措施,設置標志、標識,滿足《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的要求。
b、管理方面改進措施:
根據《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及《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 第五號)的要求,本報告對項目產生的危險廢物的貯存、管理提出如下要求:
(1)廢油必須裝入符合標準的容器內。
(2)裝載廢油的容器內必須留有足夠的空間,容器頂部與液體表面之間保留100mm以上的空間。
(3)盛裝危險廢物的容器上必須粘貼符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的標簽。危險廢物貯存房不得接受未粘貼上述標簽或標簽填寫不規范的危險廢物。
(4)必須作好危險廢物記錄,記錄上須注明危險廢物名稱、來源、數量、特性和包裝容器的類別、入庫日期、存放庫位、廢物出庫日期及接收單位。危險廢物的記錄和貨單在危險廢物回收后繼續保留三年。
(5)必須定期對所貯存的危險廢物包裝容器及貯存設施進行檢查,發現破損,應及時采取措施清理更換。
(6)危險廢物貯存庫房設置滅火器等防火設備,做好火災的預防工作。
(7)在轉移危險廢物前,建設單位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批危險廢物轉移計劃,經批準后產生單位應當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定的聯單。并在危險廢物轉移前三日內報告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并同時將預期達到時間報告接受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必須如實填寫聯單中產生單位欄目,并加蓋公章,經交付危險廢物運輸單位核實驗收簽字后,將聯單第一聯副聯自留存檔,將聯單第二聯交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聯單第一聯正聯及其余各聯交付運輸單位隨危險廢物轉移運行。
6.2.5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防控措施
為有效保護項目區的地下水環境,除了按照環評要求處理礦井水及生活污水,還需要建設地下水動態監測系統,并按期進行監測和采樣測試分析。下面結合擬建項目特點和當地自然環境特征,提出地下水環境保護管理的原則和措施,并對措施的經濟成本和可行性進行分析論證。
(1)地下水環境保護管理遵循原則
1)預防為主、標本兼治;
2)源頭控制、分區防治、污染監控、應急響應;
3)優先考慮項目可研階段提出的各項環保措施,并針對地下水環境保護目標進行改進和完善;
4)新補充措施應注重其有效性、可操作性、經濟性、適用性。
6.2.5.1源頭控制
1)礦井水
礦井水經收集后全部處理,處理后回用于井下灑水和黃泥灌漿用水等,不外排。
2)生活污水
工業場地生活污水經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后回用于黃泥灌漿、綠化等,全部回用不外排。
3)非正常工況
礦井水處理站建設有一座足夠容積的調節池,生活污水處理站設有一座足夠容積的調節池,同時本礦設有蓄水池,當水處理站發生故障時可臨時儲存生活污水和礦井水,水處理站排除故障后由泵打回處理站處理,保證非正常工況下污廢水和礦井水也能經過處理后全部綜合利用,不外排。
4)管理措施
①設備采購中嚴格把好質量關;
②施工過程中嚴格把關,施工期管道投產前應按要求試壓、檢查焊縫質量,以保證施工質量;
③對管道采取防腐措施和定期防腐檢測;
④定期檢查各設備、管線及連接部位是否存在漏損隱患,減少廢水及淋溶液的跑、冒、滴、漏,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
⑤規范安全生產的各項制度,把生產事故隱患降低至最低;
⑥防治地面污染源對地下水造成影響,包括各固體堆放點。
6.2.5.2水資源保護
1)建立地下水觀測網系統
結合觀測區地質、水文地質、地表、地下條件,以用最少點控制較大面積為原則,建立地下水動態觀測網,以掌握地下水位動態變化規律,有效預測疏干涌水量,指導疏干工作。若實際開發中造成區域地下水水位嚴重下降,建設單位應及時組織水文地質專家查找原因,針對性地制定工程防治措施和配套補救措施,對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的給以經濟補償,并根據建設項目可能誘發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制定相應的監測方案。
2)做好雨季或非正常狀態下的礦坑防排水工作
在雨季或非正常狀態下,礦井涌水量會再很短時間內突然增大,如果防排水系統不合理或者不通暢,涌水量超過排水能力,會造成淹沒煤層,污染煤系地層的地下水水質,甚至會影響煤礦安全生產。因此,為了保證煤礦的正常安全生產,礦方應提前建立好相關的地下水疏干計算機控制系統、地下水位監測計算機控制系統、地面防排水、地下水疏干系統,根據需要進行預先疏干。
6.2.5.3分區防控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610—2016),本項目劃分為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簡單防治區,主井場地及風井場地分區防滲見圖6-8 、圖6-9。
(1)場地分區與防滲要求
工業場地可能發生地下水污染的分區為危廢暫存間、油脂庫、維修車間、生活污水處理站、礦井水處理站及污水管網等。
據地勘報告,工業場地整體上為薄土層及人工回填土層,土層之下為第四系沖積層,由砂礫石和亞砂土組成,結構松散,利于降水入滲及地下水擴散,不利于污染控制。下部地層為二疊系上統上石盒子組泥巖、砂質泥巖,分布連續穩定,據經驗數值包氣帶滲透系數約:1.0×10
-5cm/s~1.0×10
-4cm/s。天然包氣帶防污性能屬:弱;污染控制難易程度按屬:地上易、地下難;污染物類型屬:有機物、其他類型。
據此得出地下水污染防滲分區參照表如下:
表6.2-1 地下水污染防滲分區及防滲要求
場 地 |
防滲
分區 |
天然包氣帶防污性能 |
污染控制難易程度 |
污染物
類型 |
防滲技術要求 |
危廢暫存間
油脂庫與機修車間 |
重點
防滲區 |
弱 |
易 |
石油類
有機物 |
等效黏土防滲層Mb≥6.0m, K≤10-7cm/s;或參照GB18598執行 |
工業場地生活污水調節池、礦井水調節池、事故水池等所有地下、半地下水池、污水管網等 |
一般
防滲區 |
弱 |
難 |
其他
類型 |
等效黏土防滲層Mb≥1.0m,K≤10-7cm/s;或參照GB16889執行 |
工業場地其他位置 |
簡單
防滲區 |
弱 |
易 |
無 |
除綠化區外
一般地面硬化 |
(2)場地分區已完成防滲工作及需補充防滲工藝
1)已完成防滲工作
根據現場調查,工業場地已建成,水處理站地下、半地下池體已用防滲水泥進行處理。本項目場地為濕陷性黃土場地。地基處理:將工程基礎范圍內不良土層去處,用三七灰土分層夯填至基礎底標高,墊層平面范圍超出基礎邊緣線0.5m,墊層應分層夯填至設計標高。墊層壓實系數不得小于0.96,灰土墊層換厚土不應小于500mm。據實地調查走訪,工業場地危廢庫、油脂庫及維修車間、生活污水調節池、礦井水調節池、事故水池等所有地下、半地下水池及污水管網等均已采用水平防滲工藝,采取高標號防滲水泥砂漿進行施工,達到“等效黏土防滲層K≤1×10
-7cm/s”的防滲技術要求。
工業場地其他位置為簡單防滲區,評價要求根據實際需要采取綠化、水泥鋪砌、一般地面硬化處理等,符合簡單防滲區的防滲技術要求。
2)需補充防滲工藝
對比防滲技術要求及現有防滲工程,需補充防滲工藝如下:
表6.2-2 地下水污染防滲分區已完成防滲工作及需補充防滲工藝
場 地 |
防滲
分區 |
防滲技術要求 |
現有防滲工程 |
需補充防滲工藝 |
危廢暫存間
油脂庫與機修車間 |
重點防滲區 |
等效黏土防滲層Mb≥6.0m,K≤10-7cm/s;或參照GB18598執行 |
底部混凝土防滲,防滲等級約P8 |
加強防滲處理,采用噴涂防水涂料措施加強,在場內設置引流槽收集系統 |
工業場地生活污水處理池、礦井水處理池等所有地下、半地下水池、污水管網等 |
一般
防滲區 |
等效黏土防滲層Mb≥1.0m, K≤10-7cm/s;或參照GB16889執行 |
底部混凝土防滲,防滲等級約P8,管網為品牌優質管材 |
池體可噴涂防水涂料措施加強防滲;生產階段需加強檢修,防范跑冒滴漏現象。 |
工業場地其他位置 |
簡單
防滲區 |
一般地面硬化 |
除綠化區外均已采用水泥地面硬化 |
無 |
6.2.5.3跟蹤監測措施
為保護周邊居民飲水安全,對開采導致的地下水位下降或水質污染及時預警,并采取合理的補救措施,結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610-2016)相關要求,地下水監測的對象應圍繞工業場地、風井場地進行,具體監測詳見第八章監測計劃。
6.2.5.4應急響應
針對應急工作需要,制定地下水污染應急治理程序。
本項目礦區賦存淺層孔隙水,當發生污染事故時,污染物遷移速度相對較快,因此建議采取如下污染治理措施。
①停止生產并迅速組織人員對全廠設施設備進行檢查,并結合監測井超標因子,查明并切斷污染源,如廢水收集地坑滲漏,應迅速將地坑中的廢水抽出并送處理站處理,以防事故影響增大。
②利用布設的跟蹤監測井進一步探明地下水污染深度、范圍和污染程度。
③依據探明的地下水污染情況和污染場地的巖性特征,合理布置抽水井的深度及間距,并進行試抽工作;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應優先使用現有跟蹤監測井及村莊水井,可盡快開展抽水工作,降低地下水環境影響范圍及程度。
④依據抽水設計方案進行施工,抽取被污染的地下水體,并依據各井孔出水情況進行調整。
⑤將抽取的地下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并送實驗室進行化驗分析。
⑥當地下水中的特征污染物濃度滿足地下水功能區劃的標準后,逐步停止井點抽水,并進行土壤修復治理工作。
⑦修復廠內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相對于地表水來說更加復雜,在進行具體的治理時,還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在具體的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往往要多種技術結合使用。一般在治理初期,先使用物理法或水動力控制法將污染區封閉,然后盡量收集純污染物,最后再使用抽出處理法或原位法進行治理。
因為污染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地球化學特性都會影響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因此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通常要以水文地質工作為前提。
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復往往還要包括土壤的修復。地下水和土壤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只治理了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不治理土壤,由于雨水的淋濾或地下水位的波動,污染物會再次進入地下水體,形成交叉污染,使地下水的治理前功盡棄。
在地下水污染治理過程中,地表水的截流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要防止地表水補給地下水,以免加大治理工作量。
6.2.6生態環境保護及恢復措施
6.2.6.1生態綜合整治目標
根據《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右玉縣生態經濟區劃》、《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環發[2005]109號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試行)》(GB651-2013)、《山西省生態示范礦井生態保護標準》及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有關要求,按照不同的生態建設分區、分階段提出具體的生態綜合整治目標、措施具體如下:
①破壞土地復墾率≥90%;
②裂縫處理率≥100%;
③采掘區綠化率每年遞增1%;
④水土流失治理率≥60%。
⑤工業廣場綠化率≥20%
6.2.6.2生態影響綜合整治措施
根據《山西省晉北煤炭基地大同礦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對塌陷區土地總的整治思路“礦區地表沉陷對土地的破壞的影響控制和減緩措施,應立足于土地復墾工作的大力開展,實施的土地復墾規劃,采取合理的土地復墾模式”,本評價針對玉嶺煤業井地表沉陷特征,制定了塌陷區的土地復墾措施。
1、土地整治原則
根據塌陷特征及上述土地利用規劃,提出塌陷區土地復墾原則:
1)土地整治與礦井開采計劃相結合,合理安排,邊實施、邊開采、邊整治、邊利用。
2)土地整治與當地生態功能區劃相結合,與氣象、土壤條件相結合;進行地區綜合治理,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
3)沉陷區整治以非填充復墾為主,對塌陷區進行綜合整治,充填堵塞裂縫、平整土地,恢復土地的使用能力。
4)塌陷區的利用方向與當地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抓好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蓋率。
5)按“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的原則進行治理,建立起新的土地利用系統,提高土地的生產力。
2、生態影響綜合整治措施
1)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建設單位組織專門隊伍,結合開采進度,對采區上方出現的塌陷臺階或地表裂縫及時整平、填充;
堅決執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政策,做到邊采礦、邊整治、邊復墾。將塌陷區治理與礦井建設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在制定采礦計劃的同時,同步做好塌陷區治理規劃設計。建設單位應組織專門隊伍,掌握不同開采時段采區地表出現的塌陷臺階或裂縫情況、井田地表移動變形規律和巖層移動參數,按照塌陷區整治原則,及時對塌陷、裂縫進行整平、填充,為制定地表塌陷綜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指導礦方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實現礦區可持續發展。
2)結合山西省及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從礦區開發、地表塌陷實際情況、生態環境以及人口特點,全方位對塌陷區進行合理規劃,根據原平市土地利用規劃,確定封育區、退耕還林區和復墾恢復區。本區人口密度較小,水資源相對貧乏,水量受自然影響程度較大,區內植被覆蓋率較高、動植物種類少、土壤貧瘠、水土流失輕微,生態系統抗人為干擾能力較強。同時,伴隨著煤炭資源開采力度的加大,引起地表塌陷和部分地段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生態系統趨于穩定。
對井田內的林地,以封谷、禁牧為主,人工造林為輔,充分利用植被的自我修復能力,基本恢復自然植被景觀;對于農業開發區,宜農則農,宜草則草,適宜耕作的地區,通過土地平整恢復土地功能,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求得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針對評價區人口密度小和生態系統好的現狀,結合國家對退耕還林及右玉縣土地利用規劃有關要求,對宜自然恢復的區段封育恢復。有關研究表明,封禁多年的不同典型表明,即使干旱、半干旱地區,只要封山禁牧,在一定時期內植被就能自然修復。評價區現有林地和草地通過封禁自然恢復植被是生態建設的主要途徑,人工建設是有效的輔助行為。
4)永久占地區及連接道路周圍實施綠化,以補償項目建設的植被損失。工業場地、公路建設等輔助系統等工程的建設,將造成直接施工區域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壞,施工區域一定范圍內的植被也回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了補償項目建設的植被損失,項目在建設初期將綠化設計與工業場地美化相結合,選擇適應本區氣候特點的耐干旱、防風能力強的樹種,采用草灌喬植物相搭配的方式對工業場地、進場公路兩側進行綠化美化。
5)土地復墾的方法
對不同類型的沉陷土地應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進行綜合整治。教場坪井田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沉陷表現形式主要是地表裂縫,分為拉張裂縫和臺階裂縫。地表裂縫主要集中分布在煤柱、采區邊界的邊緣地帶,以及煤層淺部和地表較陡的土坡邊緣地帶。生態恢復與綜合整治主要是地表裂縫填堵與整治,以恢復原土地功能,提高項目區植被覆蓋度,防止水土流失為目的。
教場坪井田沉陷土地復墾的重點是耕地,項目區全部為旱地,對于原坡度大于15°的破壞耕地,根據《右玉縣生態功能區劃》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退耕還林,土地復墾可按林業復墾進行,以減輕當地水土流失的程度,有利于當地生態環境的快速恢復,對于林草地一般保持原地貌,以自然恢復為主,適當予以補植。
6)、地表沉陷和地表擾動治理
目前對于沉陷裂縫的處理主要有簡易裂縫處理措施和機械治理措施。鑒于本礦井所處地形、地貌類型以及沉陷裂縫的破壞程度,環評提出以下裂縫處理措施:
(a)10cm 以下的裂縫以自然恢復為主
10cm 以下的裂縫對地表植被影響有限。裂縫寬度小于10cm,以自然恢復為主,借助風沉積、雨水沖擊等自然動力,自然不能回復時進行簡易的填土、夯實、整平,這類裂縫在較短時間內可以恢復。
(b)10cm 以上的裂縫進行人工治理輔助機械設備治理
裂縫寬度大于10cm,該寬度范圍的裂縫為塌陷區內主要裂縫,損毀的土地面積大。擬采用人工就近挖取高處土石方直接充填,并將田地挖高填低進行平整。這種方法土方工程量小,土地類型和土壤的理化性質不變。
具體處理工藝如下:①裂縫處表層土剝離和存放。項目區裂縫復墾須剝離表土層,方法為在裂縫兩側剝離寬0.5m,厚0.3m 的耕植土,臨時堆放在裂縫兩側,剝離方法為人工剝離。②裂縫充填。按反濾的原理去填堵裂縫、孔洞。首先用粗礫石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礫石填堵,小平車或手推車向裂縫中傾倒,當充填高度距剝離后的地表1m 左右時,開始用木杠進行第一次搗實,然后每充填0.4m 搗實一次,直到與剝離后的地表基本平齊為止。對于裂縫分布密度較大的區域,可在整個區域內剝離表土并深挖至一定標高,再用廢土石統一充填并鋪墊,每填0.3~0.5m 夯實一次,夯實土地的干容量達到1.40t/m
3 以上,用反濾層填堵后,可防止水土流失。③ 表土回覆。將裂縫兩側和平整范圍周邊剝離的土,均勻覆蓋在已完成回填的地表上進行鋪整,厚度達到植樹的要求。
為減少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裂縫處理應盡量采取簡易的人工裂縫填充方法,以避免機械裂縫填充造成土壤緊實度加大。對無法采取簡易人工裂縫處理的區域,可以對機械復墾后的土地采取土地深翻、土壤熟化等措施減緩、恢復和提高土壤肥力。
7)、耕地土地復墾措施
井工煤礦開采過程中,由于地表沉陷過程的延續性,由開采沉陷造成的地表裂縫既是地表形態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故土地復墾的首要任務是裂縫填充。裂縫填充采取隨沉隨填、及時復墾。
(a) 沉陷區輕度損毀旱地復墾
輕度塌陷區耕地塌陷深度小,塌陷形成的坡度較緩,基本不影響耕作,不需要進行土壤剝覆,通過簡單平土,使地面盡可能平坦避免出現高低不平的地段,坡度一般不超過5°,區內配套設施不受影響。裂縫充填措施見“沉陷裂縫治理措施”章節。
(b) 沉陷區中度損毀旱地復墾
此類耕地塌陷程度中度,地表會出現因不均勻塌陷產生的拉張裂縫與臺階裂縫,對農田的正常耕作有一定影響,復墾主要以表土剝離、土地平整、田坎蓄水埂修復、表土回覆、土壤培肥及區內配套道路修復工程。
i.裂縫填充
剝離裂縫地周圍和需要削高墊低部位的表層土壤并就近堆放,剝離30cm厚表層土壤;在整治區附近上坡方向就近選取土作為回填物;將回填物對沉陷裂縫進行填充,在充填部位或削高墊低部位回填剝離的表土。對于還未穩定的沉陷區域,應略比周圍田面高出5-10cm,待其穩定沉實后可與周圍地面基本齊平; 對于表層土壤質量較差的地塊,就近生土充填裂縫,不進行表土剝離。
ii.平整土地
充填裂縫結束后對田塊進行適當平整,田塊整成向內略傾斜倒流水的形式,在田坎頂部修建蓄水埂,蓄水埂內側高度0.3m,頂寬0.3m,內坡1:1,所需的土方量應從田面內側挖方部位由里向外減厚取土,使整平的田面形成沿等高線垂直方向略為內傾的田面,同時在等高線延伸方向的田面傾角不超過3°。
iii.田坎蓄水埂修筑工程
沿等高線修筑蓄水埂,收集降雨增加入滲,減少沖刷引起的水土流失。
iv.土壤改良
增肥改土:主要指增加有機肥料如漚肥、土雜肥、人畜糞尿等。復墾區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增施有機肥有助于改良土壤結構及其理化性質,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在施肥時,可把有機肥與化學改良劑、化肥等結合起來,注意肥料的交叉作用,避免混施時造成肥效降低或失效。
土壤培肥:本方案設計每公頃地尿素360kg 和磷肥200kg。并且隨拌隨播,培肥時最好種子和肥料分耩,避免肥料和種子接觸。施肥時采用犁底施或撒施后耕翻入土,或起壟包施等方法。施肥深度一般6-10 厘米在無法深施的情況下,施肥要立即澆水隨水施用。
(c)沉陷區重度損毀旱地復墾
此類耕地塌陷程度重度,需要進行坡改梯工程。復墾主要以表土剝離、坡改梯、田坎蓄水埂修筑、表土回覆、土壤培肥及區內配套道路修復工程。
裂縫填充、田坎蓄水埂修筑、表土回覆、土壤培肥及區內配套道路修復工程按照中度影響進行治理。
i.表土剝離
平整前剝離50cm厚表土層,采用 “條帶式”剝離堆存回覆工藝,即將復墾區域采用剝一條留一條的方法,條帶寬度視剝離工具而定,先將剝離出的表土堆存于相鄰條帶表面,待回覆后再將受壓覆的條帶剝離,及時回覆表土。施工過程中不需要設立表土堆放場。施工采用74kw 推土機推土,平均推距確定為40m。待土地平整后,將剝離的耕植土均勻覆蓋在平整后的土地上。因為堆貯時間過長也會造成土壤損失貧化導致肥力下降,表土被剝離后又接連搗運和轉載,土壤速效養分(主要為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以及有機質含量會有一定流失,因此要盡快利用剝離的表土。平整土地之前應均勻剝離表面耕層熟土,剝離厚度為0.5m。
ii.坡改梯工程
坡耕地改建為梯田工程順序為:坡改梯挖(填)方、修筑田坎坎坡和坎頂蓄水埂。坡地改梯田的整地采用半挖(填)方式在耕層熟土剝離之后進行。將推平的田面修整為外高里低的內傾式逆坡,坡度為1~3°;并于棱坎頂部筑一攔水埂,其頂寬25cm左右,埂高20cm 左右。
圖6.2-2 重度影響區耕地復墾工藝流程
8)林地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復措施
地表沉陷對林地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在地表出現陡坡處和裂縫處的林木將產生歪斜,進而對局部地區的林業生產力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受影響的各林業工程參照林地的復墾措施復墾。
(a)受輕度影響林地的整治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主要進行樹木的扶正、地裂縫充填工作、撒播草種等措施。
i.填充裂縫
①在整治區附近上坡方向就近選取土作為回填物;② 將回填物對沉陷裂縫進行填充,在充填部位或削高墊低部位回填剝離的表土。對于還未穩定的沉陷區域,應略比周圍田面高出5-10cm,待其穩定沉實后可與周圍地面基本齊平。
ii.撒播草種
由于裂縫填充區域土壤裸露,會引起水土流失,因此,需撒播草種增加植被覆蓋率,同時可以保水保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草種篩選原則:生長快,適應性強,抗逆性好;抗旱、耐瘠薄、抗病蟲;可選擇目前本地區生長狀況較好的披堿草等草類。灌木還可在低洼地處雨水聚集區選擇檸條。灌木栽植方式為穴栽,草類播種方式為撒播,需種量為50kg/hm
2。
(b)受中度和重度影響林地的整治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填充裂縫、補植樹木、撒播草種、撫育管理等。
i.填充裂縫
主要以人工回填裂縫為主,同中度影響耕地填充裂縫。
ii.植被恢復
林地生態恢復措施包括兩種方案:一是對受損的樹木及時扶正樹體,適時進行管理,包括澆水等措施,保證其正常生長;二是對已枯死的樹木進行人工補種。根據礦區所處的位置及氣候、立地條件等因素,補栽樹種主要考慮適應能力強、根系發達、有較高生長速度、種植較容易、成活率高的樹種進行補栽。
采用穴狀栽植,每坑平面呈矩形,穴徑0.4m,深0.4m,穴面與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內傾斜。各坑沿等高線布設,上下兩行坑口呈“品”字形錯開排列,坑深度約0.5m,土埂中間部位填高約0.2~0.3m,內坡1∶0.5,外坡1∶1,坑埂半圓內徑約1~1.5m,坑兩端開挖寬深各約0.2~0.3m的倒“八”字形截水溝(見圖6.6-3)。補植樹木品種喬木可選山楊或油松等,灌木可選擇檸條。
iii.撒播草種
灌木種應選擇檸條、草種應選擇披堿草。草種播種方式為撒播,需種量為30kg/hm
2。
iv.撫育管理
主要通過人為的措施創造比較優越的環境,以滿足苗木幼樹對光照、溫度、水份、養份、空氣和空間等方面的需求。通過控制環境條件,保證苗木正常生長,形成良好的干形。
v 生態公益林恢復措施
根據教場坪井田公益林分布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同時參照《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T/B 18337.3-2001)對受地表沉陷影響的林地制定恢復措施,保證生態公益林面積和質量恢復到地表沉陷前水平。公益林恢復措施如下:
(1)、受輕度和中度影響的公益林保護及恢復措施
對受輕度影響、中度影響以自然恢復為主,并輔以包括:裂縫填充、夯實土地、撒播草種等措施。填充裂縫措施同輕度耕地治理措施。
由于裂縫填充區域土壤裸露,會引起水土流失,因此,需撒播草種增加植被覆蓋率,同時保水保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草種篩選原則:生長快,適應性強,抗逆性好;抗旱、耐瘠薄、抗病蟲,經濟價值高;可選擇目前本地區生長狀況較好的針茅等草類。灌木還可在低洼地處雨水聚集區選擇沙棘和檸條。灌木栽植方式為穴栽,草類播種方式為撒播,需種量為30kg/hm
2。
(2)、受重度影響的公益林保護及恢復措施
重度影響區內裂縫表現形式主要為:裂縫粗深,密度相對較大。主要措施包括:填充裂縫,整地,扶正樹體、支護和培土,補植樹木,撒播草種,撫育管理等措施。
i.整地
根據《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T/B18337.3-2001)4生態公益林營造中4.1.1水土保持林4.1.1.5.1整地,禁止采用全面整地方法。具體視立地、樹種等情況確定是否整地或適宜的局部整地方式,一般采用:
魚鱗坑整地:適用于陡坡、溝頭或溝坡造林。魚鱗坑為半月形坑穴,外高內低,長徑0.8 -1.5 m,短徑0.5-1.0m,埂高0.2~0.3m。坡面上坑與坑排列成三角形,以利蓄水保土。
水平溝或竹節溝整地:適于土層淺薄的丘陵、溝壑山地。沿等高線布設,品字形或三角形配置。溝長4~6m,溝底寬0.2~0.4m,溝口寬0.5~1.0m,深0.4~0.6m。溝內留檔,檔距2m。種植點設在溝埂內坡的中部。
反坡梯田:適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造林地。田面向內傾斜3~15°反坡;寬1~3m,長度不限,每隔一定距離修筑土埂,預防水流匯集;橫向比降保持在1%以內。
兩次整地:適宜于降雨量稀少、土層薄、半風化母質的山地。在上年的干早季節,先整成一個淺坑,等到淺坑內積存了雨水,使土壤和半風化母質變松軟時,再進行第二次整地達到要求深度。
ii.對于受沉陷影響歪斜的樹體采取人工扶正、三腳木架支護,樹體周圍就近取土并對樹基進行培土壓實以穩固樹體。
iii.補植樹木
樹種選擇:選擇適應性強,生長旺盛、根系發達、固土力強,具有穿人深層土壤根系,耐陰薄、抗干早,可增加土坡養分、恢復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軟、具有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的樹種。
本地區喬木可選擇油松、楊樹等物種;灌木可選擇沙棘、檸條等;草類可選擇針茅等。
營造方式:采用穴狀栽植,每坑平面呈矩形,穴徑0.4m,深0.4m,穴面與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內傾斜。各坑沿等高線布設,上下兩行坑口呈“品”字形錯開排列,坑深度約0.5m,土埂中間部位填高約0.2~0.3m,內坡1∶0.5,外坡1∶1,坑埂半圓內徑約1~1.5m,坑兩端開挖寬深各約0.2~0.3m的倒“八”字形截水溝。補植樹木品種喬木可選油松、楊樹等,灌木可選擇沙棘、檸條。
撒播草種:根據區域生態功能區劃的要求和本地區退耕還林還草經驗,裂縫填充區域灌木種應選擇沙棘、檸條、草種應選擇針茅。播種方式為撒播,需種量為30kg/hm
2。
(3)、沉陷草地的復墾
玉嶺煤礦所在區域草地不具備畜牧業價值,利用價值較低,生態價值主要是具有保持水土功能,加之草地植被群落生態系統抗逆性較強,采煤塌陷對其他草地的影響相對不明顯。
輕度影響區草地主要包括沉陷人工牧草地的充填塌陷裂縫。沉陷裂縫處理,主要以人工回填裂縫為主。
對于中度和重度影響的草地,根據草地的地形和地勢條件,選擇不同的土地整治(黃土層較厚的緩坡地段,可修水平梯田、反坡梯田和隔坡梯田;黃土層較薄的陡坡地段,可多修水平階等)方式,然后進行補播,改造劣質植被,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度,防治水土流失。
6.2.4.3居民住宅、地面重要基礎設施保護措施
根據《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范》,礦井工業場地、居民住宅其他地面設施保護煤柱是在其邊線外留出保護等級圍護帶寬度,然后按照松散層的移動角取45°,基巖移動角72°,采用垂直剖面法計算煤柱寬度。
地面構建筑物煤柱留設見表6.2-3。
表6.2-3 地面構建筑物煤柱留設一覽表
序號 |
保護目標 |
保護等級 |
維護帶寬度(m) |
保護煤柱(m) |
9-1號煤 |
9號煤 |
11號煤 |
1 |
主工業場地 |
Ⅱ級 |
15 |
78 |
80 |
94 |
注:“/”表示位于無煤區,不布置采區 |
6.2.4.5文物保護措施
本項目不涉及文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2.4.6地表河流保護措施
井田內地表水體主要為通過井田北部由東北向西南流的源子河,為季節性河流,平時干枯無水。
本項目煤層開采產生的導水裂隙帶不會導通地表及源子河下部隔水層造成影響,不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
煤炭開采后造成的地表沉陷形式主要是地表裂縫,受沉陷影響,可能在地表形成塌陷等地表變形,且沉陷區地表形態變化為漸變形態,不會改變源子河的流向,評價要求在雨季到來前要及時對溝谷中因煤礦采掘造成的地表裂縫等破壞及時填補,減少因煤礦開采對地表匯水的影響。煤礦開采對源子河地表水產、匯流條件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6.2.6.9服務期滿生態恢復措施
礦井服務期滿后,煤礦生產已基本停止,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的廢氣、廢水排放量已明顯減少,隨著生產設備和人員的撤離,最終消除對環境的影響。井下采動引起的地表移動、變形具有延遲性、廢棄的工業場地對生態環境及當地景觀將造成明顯的影響,如不采取有效恢復措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是長期的。因此,服務期滿后的生態恢復及廢棄地的再利用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1)生態環境恢復措施
地表移動變形影響,仍采用運營期的土地復墾和水土保持措施,使被破壞的土地、農田得到治理,植被得以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地表塌陷恢復治理期按礦井停產后2年計。
(2)廢棄煤礦工業場地再利用措施
對工業場地內各種建筑設施可根據當地需要雙方協商妥善處理,如辦公樓、食堂、燈房浴室、庫房等。
對不能利用場地,宜進行林業復墾,條件較好、投資差異不大時可進行農業復墾。
廢棄地再利用治理期按1年計。
(3)費用列支
礦井服務期滿后的治理費用從礦井產量下降期的利潤中需先留出。
地表塌陷治理費按常年所花費用列支,廢棄地治理費按預算列支。
本項目對評價區生態環境會產生局部不利影響,因此項目采取了較為完善的污染物防治措施、水土保持和綠化復墾措施。只要在加強工程施工、運營管理,保證各項環保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嚴格執行水土保持及土地復墾方案,項目減少與運營對評價區的生態影響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帶來的環境影響是區域自然體系可以承受的。
6.3環保措施及環保投資估算
見表6.3-1。
表6.3-1 環境保護措施及環保投資估算表
類別 |
污染源 |
環保措施 |
投資估算/萬元 |
備注 |
大氣污染防治 |
鍋爐煙氣 |
鍋爐已拆除,改建為空氣能熱泵機組提供熱能 |
200 |
|
篩分廢氣 |
對現有篩分樓除塵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篩分樓設集氣罩+布袋除塵器+15m排氣筒 |
20 |
|
運煤運輸轉載 |
建設全封閉皮帶走廊,原煤轉載點設置噴霧灑水抑塵 |
/ |
利用現有 |
原煤儲存 |
設置一座全封閉-50mm末煤煤庫、一座+50mm~100mm籽煤儲煤場、一座100mm~300mm塊煤儲煤場,儲煤場采用擋風抑塵網抑塵 |
/ |
利用現有 |
運輸道路揚塵 |
運輸車輛加蓋篷布,道路兩側綠化,定期灑水抑塵,廠區門口設置洗車平臺 |
/ |
利用現有 |
水污染防治 |
生活污水 |
生活污水經一座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用于工業場地綠化、降塵用水及黃泥灌漿用水 |
/ |
利用現有 |
生產廢水 |
礦井水采用一體化凈水器處理 |
/ |
利用現有 |
初期雨水池 |
設置1座600m3初期雨水池 |
/ |
利用現有 |
噪聲污染防治 |
風機泵、機械設備 |
室內放置、減振、消聲器 |
/ |
利用現有 |
空壓機 |
廠房封閉、室內放置 |
/ |
利用現有 |
風井場地 |
風機房封閉,安裝隔聲門窗,風機基礎減振、出氣口安裝消聲器,風道內襯吸聲材料 |
/ |
利用現有 |
固體廢物防治 |
矸石 |
與山西京玉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矸石綜合利用協議,綜合利用率為100% |
/ |
利用現有 |
爐渣 |
本項目燃煤鍋爐已拆除,采用空氣能熱泵組進行采暖,無爐渣產生 |
/ |
/ |
礦井水污水處理站污泥 |
經壓濾機壓濾成泥餅后摻入原煤外售 |
/ |
利用現有 |
生活污水處理站污泥 |
經壓濾機壓濾后與生活垃圾一起交由當地環衛部門處理 |
/ |
利用現有 |
廢礦物油、廢油桶 |
暫存于現有危廢暫存間,定期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置 |
/ |
利用現有 |
生活垃圾 |
送右玉縣環衛部門指定地點統一處理 |
/ |
利用現有 |
生態恢復 |
沉陷區生態恢復措施 |
及時觀測采空區形成的裂縫、沉陷,并進行治理。對破壞的旱地進行裂縫填充、土地平整、修筑梯田和土壤培肥,對破壞的林地等采取進行地裂縫填充、整平,對損毀的林地進行補植,植樹種草,恢復地形地貌和植被景觀 |
/ |
利用現有 |
工業場地硬化、綠化 |
按需取土,剝離表土就近妥善保存,分臺階取土,邊取土,邊進行生態恢復 |
/ |
利用現有 |
取土場生態恢復措施 |
分段取土,及時綠化 |
/ |
利用現有 |
其他 |
環境監測 |
委托有資質單位開展自行監測 |
/ |
現有 |
合計 |
220 |
/ |
6.4環境影響經濟損益
6.4.1建設項目環境代價分析
環境代價指工程污染和破壞所造成的環境損失折算成經濟價值。本次礦井建設工程投產后產生的污染對環境的經濟代價按下式估算:
環境代價=A+B+C
式中:A 為資源和能源流失代價;
B 為對環境生產和生活資料造成的損失代價;
C 為對人群、動植物造成的損失代價。
(1)資源和能源流失代價(A)
式中:Qi——某種排放物年累計量;
Pi——排放物作為資源、能源的價格。
結合項目特點,本部分主要分析估算外排的污染物中資源價值較高的污染物流失的損失代價,主要是水資源的流失。
本次工程煤塵排放量3.621t/a,估算年損失0.145萬元/年(按400元/噸計),即:A=0.145萬元/年。
(2)生產生活資料損失代價(B)
本項目雖可以做到達標排放,排污量很少,但需繳納一定的排污費,按6萬元/年估算。另外對生產生活資料其它損失代價按照2萬元/年估算。因此生產生活資料損失代價為8萬元/年。
(3)人群損失(C)
由報告書對環境要素影響評價的結論,結合當地自然、社會環境現狀可以看出,按照本環評報告所規定的環保措施實施后,本項目工程污染的排放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全面實現達標排放,對人體的影響輕微,但對采煤工人、車間操作工人有一定的影響,應加強操作工的勞動保護,以減小其健康損失,勞保所需費用按5萬元/年估算。因此人群損失代價為5萬元/年。
(4)生態環境損失(D)
本工程投產后,煤炭開采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失,按開采每噸煤2元計算,生態環境損失代價為240萬元。
綜上所述,工程環境代價為:253.145萬元/年。
6.4.2建設項目環境成本分析
建設項目環境成本主要包括兩部分:工程環境保護措施投資和環保設施運行及管理費用(兩部分費用不具有可加性)。
(1)環保工程建設投資
本工程總投資為1200萬元,新增環保投資約為220萬元,占建設項目總投資的0.18%。
(2)環保工程運行管理費用
環境成本是指環保工程運行管理費用C。它包括折舊費和運行費用:
C=C1+C2
a、折舊費C1
環保設備折舊率按環保投資3%計算,費用為6.6萬元/年。
b、運行費用C2
包括設備維修費、材料消耗費、環保人員工資福利費、科研咨詢費、管理費等。
設備維修費取環保投資的1.5%,為3.3萬元/年。
材料消耗主要是電力,其次為絮凝劑、消毒劑等化學藥物及生化處理費用,估算費用約為6萬元/年。
環保人員工資、福利費按煤礦職工平均工資20000元/人·年計算,由于投產后需相應專職環保人員2人,因此共計4萬元。
科研咨詢費及環保設施管理費取3萬元/年。
本項目的全部運行費用C2為16.3萬元/年。
綜上,本技改項目的環保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為C=C1+C2=22.9萬元/年;
6.4.3環境經濟效益
環境經濟效益是指采取環保治理措施獲取的直接經濟效益。本項目在“三廢”治理的過程中注重了對資源、能源的回收利用,從而大大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流失。結合本工程特點,應包括提高水重復利用率的節水經濟效益、減少煤塵排放的經濟效益、一定時期內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經濟效益。
根據評價各要素結論,估算工程采取各項環保措施的情況下可獲得環境經濟效益約103萬元(節水量21.5萬t/a,以每噸2元,節約資金43萬元,少排放塵、SO
2,減少了高濃度廢水的排放污染環境,節省排污、賠償費等60萬元)。
6.4.5建設項目環境經濟效益分析
(1)環保建設費用占總建設投資比例
環保建設費用/總投資=(220/1200)×100%=0.18%
(2)環境成本比率
環境成本比率是指工程單位工程總經濟效益所需的環保運行管理費用:
環境成本比率=環保運行管理費用/工程總經濟效益=(22.9/5822.7)×100%=0.39%
(3)環境系數
環境系數指單位產值所需的環保運行管理費用:
環境系數=環保運行管理費用/總產值=(22.9/7622)×100%=0.54%
(4)環境代價比率
環境代價比率是指單位經濟效益所需的環境代價:
環境代價比率=環境代價/工程總經濟效益=(253.145/5822.7)×100%=3.32%
(5)環境投資效益
環境投資效益是指環境經濟效益與環保運行管理費用的比值:
環境投資效益=環境經濟效益/環保運行管理費用=103/22.9=4.49
6.4.5小結
玉嶺煤業積極響應我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采用較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項目通過采取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節約了能源消耗、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降低了生產成本,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本項目市場前景良好、具有較好的贏利能力、清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因此從經濟上本項目是可行的。本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了對環保工程設施的投資力度,但是在建設和運行中仍不可避免會對周圍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企業在施工和運行階段必須嚴格落實環評提出的各項環保措施。
本項目從環境影響損益角度看,本工程的環境代價比率為3.32%,說明本項目采取了相應的環保治理措施后,所有的資源、能源均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雖然本項目工程的環境成本比率、環境系數較低,環境投資效益卻為4.49,說明本項目建成后,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基本可以做到保本運行,在減輕環境污染的同時還可取得經濟效益。這完全符合我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一貫堅持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統一的原則,同時也符合經濟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綜上所述,本建設工程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個方面均是可行的。
7、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
7.1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是以環境科學為基礎,運用經濟、法律、技術、行政、教育等手段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施加給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進行控制,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隨著我國環保法規地完善及嚴格執法,環境污染問題將極大地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環境管理應作為企業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積極并主動的預防和治理污染,提高全體員工的環境意識,避免因管理不善而產生的環境風險,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右玉縣礦產資源豐富,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煤炭等資源,尤其是以煤炭資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是本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目前已設置環保管理機構。
為保證本次的建設能夠從較高的層次上達到環境保護的要求,評價重申此項工作,規定企業設立環境管理機構,健全環境管理制度,制定環境管理計劃,完善企業的環境管理。
依據評價報告書提出的主要環境問題,本評價環境管理工作主要針對以下三方面的內容進行。
一、環境計劃管理:包括企業現有工程淘汰計劃、企業污染防治計劃、企業日常環境管理工作計劃、環境保護投資計劃等,還包括完成區域環境污染控制所確定的目標計劃;
二、環境質量管理:企業的環境質量管理工作應根據上級環境管理部門的具體意見及企業改造后的實際情況,對企業范圍內的污染排放進行嚴格的監督檢查,積極組織進行日常的環境監測,保證區域環境質量的建設目標;
三、環境技術管理:確定防止企業污染和破壞的技術路線,積極執行有關的污染控制政策,組織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服務,促進企業環境科學技術手段的提升。
上述工作內容要以“長遠”的觀點為出發點,最終形成協調、良好的企業環境管理體制。
7.1.1環境管理體系
7.1.1.1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原則和重要性
(1)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使其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做到與生產管理工作有機地結合。
(2)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要遵照國家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定相適應的企業管理制度以及企業標準。
(3)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要與地方環保局的有關環境管理體系相銜接,做到信息的及時反饋。
(4)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中要充分重視宣傳教育的功能,使環保法規、環保知識和保護環境的概念深入人心,樹立企業在社會中的良好形象。
(5)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應體現經濟杠桿的作用。將責任分解到每道工序,再使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獲得較好的利潤的同時,使各項制度得以充分落實。
7.1.1.2環境管理體系與職責
(1)企業內部的環境管理體系
環評規定企業建立以礦長負責,生產副礦長兼管環保工作,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職的環境管理體系,煤礦設置環???,設科長一名,科員2名,負責全礦的環境管理工作。企業環境管理網絡見圖7.1.1。
(2)管理機構設置
施工建設期,環??茟概蓪H素撠熛嚓P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可與工程建設、監理單位協同對此階段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進行控制。
生產運行期,環境管理工作由環??凭唧w負責。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政策性、綜合性、科學性很強的工作,環??迫藛T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取得合格證書,持證上崗。此外,企業內部須設環境監測機構,負責企業的環境日常監測工作。
(3)職責和任務
A. 礦長
總體負責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各級部門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政策;
負責上報和批準企業環境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
從企業管理、人事、計劃、生產等方面為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支持;
從全局、長遠的角度對本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拓展性的要求,并協調資金支持;
B. 副礦長(生產及環保)
協同工作,領導和指揮制定各部門的環保方案,同時在環保行動的實施中擔任協調、維持、評審和深化的工作;
在企業內部推廣和宣傳環保方案,收集員工意見和合理化建議;
監督環保方案的進度和實施情況;
負責與地方環保部門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傳達有關環保信息。
C. 環???br />
全面貫徹落實環保政策,監督工程項目的各項環境保護工作;
制定本企業環境保護的近、遠期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制定并檢查各項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及其執行情況;
根據環保部門下達的環境保護目標、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制定本企業的環境保護目標和實施措施,并在年度中予以落實;
負責建立企業內部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和考核制度,協助企業完成圍繞環境保護的各項考核指標;
做好環保設施管理工作,建立環保設施檔案,保證環保設施按照設計要求運行,定期檢查、定期上報,杜絕擅自拆除和閑置不用的現象發生;
負責企業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做好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和環保法規的宣傳,樹立環保法制觀念;
定期組織當地環境監測部門對污染物進行監測檢查;
負責與地方各級環保部門的聯系,按要求上報各項環保報表,并定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環保工作情況。
組織、進行企業日常環境保護的管理、基礎設施維護等方面的工作,包括工業場地的管理、綠化維護、環境保護設施日常檢查、場地內污染防治設施的操作監督等。
D. 具體生產單位與生產人員
嚴格按照設備操作規程進行,防止生產意外事故發生;
保證環保設備正常、高效運行,按規定進行日常的維護;
積極執行上級領導和環保管理部門提出的相關決定;
鼓勵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建設議,提倡參與企業環境保護決策;
特殊情況、特殊問題要及時匯報,并及時進行解決。
7.1.1.3環境管理制度與環境管理計劃
1、環境管理制度
企業在健全了環境管理體制與管理機構的基礎上,還必須健全環保管理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保證環保工作健康、持續的運轉。各項規章制度應體現環境管理的任務、內容和準則,使環境管理的特點和要求滲透到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中。
本工程除應執行規定的相關規章制度外,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環境管理制度,包括:
(1) 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2) 環境管理的經濟責任制;
(3) 環保設施運行與管理制度;
(4) 環境管理崗位責任制;
(5) 環境管理技術規程;
(6) 環境保護的考核制度;
(7) 環境保護獎懲辦法;
(8) 污染防治控制措施實施方法;
(9) 環境污染事故管理規定;
(10)清潔生產審計制度;
(11)環境保護質量管理規程;
2、環境管理計劃
針對本工程不同的工作階段,制定有關的環境管理計劃。見表7.1-1。
表7.1.1 各階段環境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
各階段 |
環境管理工作計劃的具體內容 |
企業環境
管理總要求 |
①可研階段,委托評價單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④生產運行階段,定期請當地環保部門監督、檢查,協助作好環境管理工作,對不達標裝置及時整改;
⑤配合當地環境監測站搞好監測工作,及時交納排污稅。 |
設計階段 |
對設計單位提出下述要求并督促其實施:
①本項目的總圖布置,在滿足主體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宜將污染較大的設施布置在遠離非污染設施的地段,然后合理確定其余設施的相應位置,避免互相影響和污染;
②本項目的主要廢氣排放筒等宜布置在場地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側,并與居民區保留必要的衛生防護距離,并采取綠化隔聲等防護措施;
③完善工藝方案。設計應盡量采用新技術工藝、新設備,采用節約資源、能源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選用低噪聲設備,使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減少到最低限度。 |
施工階段 |
①督促施工單位按審查批準的設計文件要求落實環保工程的施工計劃與進度,保證工程質量,以確保建設項目的環保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投產或使用;
②與施工單位簽定有關環保合同。監督施工單位的施工活動是否按有關要求進行,防止其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③施工活動總平面布置要合理,嚴格按有關規定執行,不得干擾周圍群眾的正常生活;
④對施工造成的地表破壞、土地、植被毀壞應在施工結束后及時恢復。 |
竣工
驗收 |
①檢查施工項目是否按設計規定全部完工;
③組織檢查試車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④檢查操作技術文件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⑤整理技術文件資料檔案;
⑥建立環保檔案。 |
生產
運行
階段 |
①把污染防治和環境管理納入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從計劃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設備管理到經濟成本核算都要有控制污染的內容和指標,并且要落實到車間、班組和崗位;
②企業主要領導負責實行環保責任制,指標逐級分解,做到獎罰分明;
③建立健全企業的污染監測系統,為企業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④建立環境保護信息反饋和群眾監督制度,監察企業生產和管理活動違背環保法規和制度的行為;
⑤建立健全各項環保設施的運行操作規則,并有效監督實施,嚴防跑、冒、滴、漏;
⑥定期向環保部門匯報情況配合環保部門的監督、檢查。 |
3、環境管理重點
本次工程建設與運行過程中環境管理的重點部位和內容有:
( 1 ) 建設過程相應的環境管理;
① 建設施工過程的污染治理與施工管理;
② 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
(2)生產運行過程相應的環境管理,包括:
① 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防治;
② 除塵器及井下水處理裝置、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日常管理與維護工作;
③ 各工段污染控制設施(氣、水、聲、渣)的管理與維護;
④ 矸石等固體廢物的堆存管理;
⑤ 廠址區內外綠化管理;
⑥地表塌陷的防治。
此外,本工程的環境管理工作還應從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對生態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分項控制。
7.1.2施工期環境管理要求
1.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簽定工程承包合同中,應包括有關工程施工期間環境保護條款,包括工程施工生態環境保護、施工期間環境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管理,施工人員環保教育及相關獎懲條款。
2.施工單位應提高環保意識,加強駐地和施工現場的環境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計劃,切實做到組織計劃嚴謹,文明施工。環保措施逐項落實到位,環保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實施、同時運行,環保工程費用??顚S?,不偷工減料,延誤工期。
3.施工單位應特別注意工程施工中的水土保持,盡可能保護好沿線土壤,植被,棄土、棄渣須運至設計中指定地點棄置,嚴禁隨意堆置,防止對地表水環境產生影響。
4.各施工現場、施工單位駐地及其他施工臨時設施,應加強環境管理,施工污水避免無組織排放,盡可能集中排放到施工期設立的旱廁,施工結束后集中處理;揚塵大的工地應采取降塵措施,工程施工完畢后施工單位及時清理和恢復施工現場,妥善處理生活垃圾與施工棄碴,減少揚塵確保建筑工地揚塵污染控制達到“6 個100%”,即:施工現場圍擋率達到100%;進出道路硬化率達到100%;工地物料篷蓋率達到100%;場地灑水清掃保潔率達到100%;出入車輛清洗率達到100%。噴霧除塵機除塵應用率達到100%,有效控制建設項目施工期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施工現場應執行《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中的有關規定和要求。
5.認真落實各項補償措施,做好工程各項環保設施的施工監理與驗收,保證環保工程質量,真正做到環保工程“三同時”。
7.1.3運營期環境管理要求
(1)負責貫徹國家和地方的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和方針政策。制定本公司環保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制定和完善企業的環境管理辦法、規章和制度。
(2)管理本單位環境監測、環境統計工作,建立環保檔案,提出加強環保工作的建議和措施。
(3)調查污染事故和研究治理對策,負責編制環保應急預案,組織、協調環保事故的處理;參與環保設施質量的檢查和竣工驗收。
(4)監督檢查本單位環境保護設施的運行情況,負責環境監測站管理和污染源監測;負責廠區綠化工作。
(5)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和環保信息公開工作,組織開展本單位的環境教育、環境保護專業技術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6)對事故隱患進行監護
對事故隱患進行監護,掌握事故隱患的發展狀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發生。對已確認的重大事故隱患,應本著治理與監護運行的原則進行處理。
在管理上要加強制度的落實,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加強巡回檢查和制定事故預案。
(7)制定環境應急預案建立應急系統
制定突發事故的環境應急預案;建立環境應急預案指揮中心,掌握了解事故現狀,向上級報告事故動態,制定搶險救援的實施方案,組織救援力量,并指揮具體實施。其次是利用已有通訊設備,建立重大惡性事故快速報告系統,保證在事故發生后,在最短的時間內,報告事故救援指揮中心,使搶救措施迅速實施。
7.1.3.1排污口規范化管理
對廠區各類排污口應進行相應的規范,包括:在廠區“三廢”及噪聲排放點,設置明顯標志,標志的設置應執行《環境保護圖形標志排放口》(GB15562.1-1995)及《環境保護圖形標志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GB15562.2-1995)中有關規定。排放口圖形標志見表7.1-1。
表7.1-1 排放口圖形標志
排放口 |
噪聲源 |
廢氣排放口 |
圖形
符號 |
|
|
背景顏色 |
綠色 |
圖形顏色 |
白色 |
排放口 |
危險廢物 |
圖形
符號 |
|
7.1.3.2定期信息公開
根據《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環保部令第31號),本項目應當采取主動公開和申請公開兩種方式及時、如實地公開其環境信息。
(1)主動公開
主動向社會公開的信息內容包括項目名稱、建設單位、地址、聯系方式、排污信息(污染源名稱、監測點位名稱、監測日期,監測指標名稱、監測指標濃度、排放濃度限值)和污染設施運行情況等。主動公開的環保信息,主要通過政府門戶網站、環保部門網站公開,同時,根據政府信息內容和特點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輔助方式公開。
(2)依法申請公開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向當地生態環境局及其直屬機構申請主動公開以外的環境信息。
7.2環境監測計劃
根據《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總則》(HJ 819-2017)中提出的要求,排污單位應查清所有污染源,確定主要污染源及主要監測指標,制定監測方案。
表7.2-1 自行監測方案
序號 |
污染源類型 |
污染源名稱 |
監測點位 |
監測項目 |
監測頻次 |
測試要求 |
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 |
1 |
有組織廢氣 |
DA001原煤篩分 |
排氣筒 |
顆粒物 |
1次/年 |
記錄流速、濃度、廢氣量 |
經15m高排氣筒排放 |
2 |
無組織廢氣 |
廠界 |
廠界四周 |
顆粒物 |
1次/季 |
記錄風速、風向、氣溫、氣壓等 |
無組織排放至大氣 |
3 |
噪聲 |
/ |
廠界四周 |
Leq |
1次/季,晝夜各一次 |
/ |
/ |
表7.2-2 地表變形觀測計劃
序號 |
項目 |
內容 |
1 |
觀測范圍 |
受采動影響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等 |
2 |
觀測項目 |
經緯度坐標、標高等 |
3 |
觀測頻率 |
觀測一個地表移動變形延遲周期 |
4 |
觀測設備 |
利用礦方測量科觀測設備 |
表7.2-3 地下水、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計劃一覽
編號 |
監測點位置 |
監測點位 |
監測層位 |
監測因子 |
監測頻率 |
備注 |
地下水 |
工業場地水井 |
對照點 |
/ |
pH、氨氮、硝酸鹽、亞硝酸鹽、揮發性酚類、氰化物、砷、汞、鉻(六價)、總硬度、鉛、氟、鎘、鐵、錳、溶解性總固體、高錳酸鹽指數、硫酸鹽、氯化物、總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石油類共計22項。 |
豐水期、枯水期各監測1次 |
水泥砂漿結構 |
北祖村水井 |
污染監控點 |
/ |
豐水期、枯水期各監測1次 |
水泥砂漿結構 |
土壤 |
工業場地外下游50m |
污染影響監測點 |
表層土(0-0.2m) |
pH、砷、鎘、鉻(六價)、銅、汞、鎳、鉛、鋅、石油烴 |
5年監測一次 |
/ |
采煤沉陷區每種土壤類型設1個監測點 |
生態影響監測點 |
/ |
pH值、土壤含鹽量2項 |
每年 |
/ |
表7.2-4 生態環境監測計劃
序號 |
監測項目 |
主要技術要求 |
報告制度 |
實施單位 |
1 |
植被 |
1.監測項目:植被類型,植物種類、高度、蓋度、生物量。
2.監測頻率:每年1次。
3.監測點:共5個點。
非沉陷區1個對照點;專運線附近。 |
報建設單位 |
礦地測科 |
2 |
土壤環境 |
1.監測項目:pH、有機質、全N、有效P、K。
2.監測頻率:每年1次。
3.監測點:每個采區一個點位。 |
同上 |
同上 |
3 |
地表沉陷及治理效果 |
1.采空區設置巖移觀測點
在首采工作面工作面和主要生態保護目標周邊500m范圍內設立巖移觀測站,應在工作面布置前1周設置完;在工作面走向和傾向布置垂直的觀測線上布置觀測點;保護目標面向工作面一側,在兩者中心點連線,自保護目標邊界外延100m位置上設立觀測點。觀測點連線應垂直于兩者中心點連線,延伸長度應大于保護目標邊界。觀測點間距一般在30~50m。
2.沉陷治理區監管
1)監管內容
①形態觀測:植株、樹體形態,長勢和植被覆蓋度;
②巡查觀測:對于裂縫治理區充填、平整效果及時巡查,
③管護工作:對植被恢復區做好人工管護工作;
2)監管區域
各采區沉陷影響區分別布點 |
同上 |
同上 |
8、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8.1項目概況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位于右玉縣東南元堡子鎮紅寺洼村南,行政區劃隸屬元堡子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5′35″~112°38′13″;北緯39°43′43″~39°45′00″。
根據山西省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工作領導組辦公室文件晉煤重組辦發[2009]18號文“關于朔州市右玉縣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方案的批復”,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由山西右玉玉嶺山煤業有限公司和山西右玉喜鵲溝煤業有限公司兼并重組整合而成,整合后礦井生產能力為0.9Mt/a。在現有兩礦井田面積的基礎之上,新增原喜鵲溝煤業有限公司南、西、北部1.0347km2空白資源,兼并重組整合后的井田面積為6.5514km
2,批準開采9、11號煤層,礦井產能為0.9Mt/a。
2010年12月,山西清澤陽光環??萍加邢薰揪幹仆瓿伞渡轿鹘虉銎杭瘓F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 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2010年11月,山西省環境保護廳以晉環函【2010】1295號“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2 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對該項目進行了環評批復。
2013年8月,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編制完成《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2013年11月,山西省環境保護廳以晉環函【2013】1484號“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意見的函”對項目進行了竣工驗收。
2018年9月27日,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委托編制了《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0.9Mt/a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對神頭泉域水環境影響評價報告》,2018年9月27日,山西省水利廳以“晉水資源函[2018]856號”出具了對報告的批復。
2021年9月,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委托太原華煤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編制完成《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生產能力核定報告(90萬噸/年-150萬噸/年)》。2021年10月21日,山西省能源局以“晉能源煤技發[2021]480號”文《關于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核定生產能力的批復》同意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由90萬噸/年核定為150萬噸/年。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隸屬于于山西教場坪能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F持有山西省國土資源廳2012年11月30日頒發的證號為C1400002009111220042839的采礦許可證,批準井田面積6.56km2,批準開采5-11號煤層,生產規模為90萬t/a,開采方式為地下開采,有效期限2012年11月6日至2032年11月6日。
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2020年04月20日為其頒發了《安全生產許可證》,證號:(晉)MK安許證字[2020]X124Y2B4,批準開采9號煤層,有效期自2019年11月05日~2022年11月04日,設計生產能力0.9Mt/a。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年09月16日為該礦井換發了《營業執照》,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140000054181601T,營業期限自2012年08月02日至2032年11月06日。
2019年12月11日,山西省能源局公告[2019]第341號: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生產能力0.9Mt/a。開拓方式為斜井開拓,井筒數量4個,開采水平+1330m,現采煤層9號,采煤工藝為綜采放頂煤,低瓦斯礦井,水文地質類型中等;自燃傾向性為自燃。
根據礦方提供資料,從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動用儲量為68.3萬t,經計算,截止2021年7月底,本井田范圍內剩余設計開采的9、11號煤層設計可采儲量合計為24.659Mt,生產能力核定為1.5Mt/a后,礦井剩余服務年限為11.74a。
8.2環境質量現狀
1、環境空氣:本項目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引用2021年右玉縣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統計:SO
2、NO
2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第98百分位數日平均質量濃度、CO(24小時平均第95 百分位數質量濃度)、PM
2.5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O
3(8小時最大平均第90百分位數)平均質量濃度、PM
10的年平均質量濃度及第95百分位數日平均質量濃度均能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2018年修改單)二級標準相關限值要求,因此,右玉縣為達標區;
為進一步了解項目廠區所在地區環境空氣質量現狀,本次評價于2022年11月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緦χ苓叚h境空氣進行了補充監測,由監測結果可知,TSP日平均濃度均能夠滿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附錄D空氣質量濃度參考限值;
2、地表水環境:本項目周邊地表水滿足(GB/T14848-2017)中Ⅲ類水質標準要求;
3、聲環境:項目工業場地廠界四周晝、夜間噪聲值均能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標準要求;
4、土壤環境:本次評價委托山西晉環天圓環??萍加邢薰居?020年5月29日對項目廠區內外進行了土壤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本項目占地范圍內各項土壤指標均可達到《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 36600-2018)中的第二類用地中的風險篩選值標準;占地范圍外各項土壤指標均可達到《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1518-2018)中表1標準限值。
8.3環境保護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1、生態保護措施。加強施工期環境管理,嚴格控制施工作業范圍,最大限度減少地表擾動。按照“邊開采、邊修復”的要求,嚴格落實生態修復和監控措施,做好公益林保護、修復、補償以及跟蹤監測,確保其生態功能不降低。建立地表沉陷巖移觀測系統,開展巖移變形跟蹤觀測和生態影響長期跟蹤監測,采取必要優化措施,減緩不利生態影響。堅持因地制宜原則,使用原生表土及鄉土物種,重建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植物群落,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終形成可自然維持的生態系統。
2、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嚴格遵循“預測預報、探掘分離、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則,建立地下水保護和應急方案。對井田內斷層、陷落柱等構造留設足夠的防(隔)水煤(巖)柱,切實保護奧灰水資源,確保不對神頭泉域造成不利影響。對生活污水處理站、礦井水污水處理站、危廢暫存間等區域實施重點防滲,開展主要污染源下游地下水水質、水位跟蹤監測計劃。
3、地表水環境保護措施。利用現有礦井水處理站和生活污水處理站,加強相關設施運行維護,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確保在非正常工況、事故狀態下,各類污(廢)水均得到妥善處置。
4、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做好施工期揚塵污染防治,原煤采用全封閉儲煤場貯存,輸煤采用全封閉措施,篩分樓全封閉,產生的廢氣經布袋除塵器處理后經1根15m高排氣筒排放。采暖供熱采用集中供熱熱源。
5、其他環境保護措施。選用低噪聲設備,采取消聲、隔聲、減振等措施,確保廠界達標。污水處理站污泥摻入原煤進行洗選,生活垃圾統一收集后交由當地環衛部門處理,危險廢物交有資質單位處置。
經采取以上措施后,環境影響可接受。
8.4公眾意見采納情況
略
8.5環境管理與監測計劃
本礦已按照環評要求設置環保管理機構,設環???。根據環保管理的工作內容和特點,明確環保機構的職責,并制訂相應的環保管理制度。
企業應建立環境監測機構,負責日常監測工作。監測項目、監測計劃、監測點位及頻次等按照本報告執行。
8.6評價結論
山西教場坪集團玉嶺煤業有限公司150萬t/a生產能力核定項目符合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符合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要求,符合大同礦區總體規劃、規劃環評及其審查意見的相關要求;井田開采范圍、各類占地范圍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法律法規明令禁止采礦和占用的區域。項目的建設運營對項目所在地的社會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在落實本報告書中提出的各項環境保護措施之后,并加強項目建設和運營階段的環境管理和監控的前提下,可以滿足污染物達標排放、區域環境質量達標、減緩生態影響的要求,使項目的環境影響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評價認為: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出發,本項目的建設是可行的。